主流价值取向下高校党外青年教师成长的路径探析

2018-06-21 09:21武建军王文邦邱菊陈昊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成长

武建军 王文邦 邱菊 陈昊

摘要:从马克思主义人的存在方式看来,历史的存在和文化的存在是人真实的存在方式。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和创新的高校功能规定高校青年教师在成长过程中必须以适当的历史存在方式与文化存在方式履行知识创新与文化传承的大学使命。主流价值取向深刻体现马克思主义历史观与文化观,坚持以主流价值取向引导,通过目标引领、价值内化、平台促建,从而更有效地促进高校青年教师成长。

关键词:存在方式;主流价值取向;党外青年教师;成长

青年教师是高校建设与发展的主力军。伴随高校人才队伍建设与人员选聘要求变化,国际化视野与海外研究学习背景人员逐渐增多,思想多元、价值多样成为高校党外青年教师意识形态中的突出表现。如何以主流价值凝聚广大党外青年教师,促进党外青年教师成长成熟,成为当前做好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与实施党管人才战略的重要任务。

一、核心价值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存在方式的意识表达

马克思主義关于人的存在方式从“思维”与“存在”的基本问题出发,探究人存在的基本方式与内在规定。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人正是通过思维与存在的不断探究,区别出人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把握,分辨出自在世界与文化世界的区别,探索出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的差距。

(一)人的历史性存在要求关照核心价值

马克思指出,“人的存在是有机生命所经历的前一个过程的结果,只是在这个过程的一定阶段上,人才成为人。”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集中体现着一个社会关于“好不好”“对不对”的中心判断,根本回答着一个社会对“善”与“应当”问题的回答。通常,一个社会的价值与个体价值取向中存在相应的区别,但个体的价值取向总是“取向”某种社会的主流价值,从而“认同”某种社会的价值规范。人作为历史性的存在,实质就是核心价值的继承与传扬,进而在个体的实践活动与认知过程中体现“物的尺度”的“合规律性”活动,有体现“人的尺度”的“合目的性”。如果没有对核心价值的继承与传扬,必然带来个体对普遍性价值观念的震荡与困惑,从而也不具有对历史性存在的产物与结果。

(二)人的文化性存在需要习得核心价值话语

“语言和意识具有同样长久的历史,语言是一种实践的、即为别人存在并仅仅因此也为自己存在的、现实的意识。”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重视通过一个社会固定的话语表述方式出现,习得某种核心价值,最原初的手段与方法在于掌握核心价值所内含的话语体系。通常,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是一个社会意识形态的集中展现,而这种意识形态的形成根植于一个时代的生活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根本的道路、理论、制度与文化,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与文化最根本的自信就在于形成与之相称的文化品格。由此,核心价值成为个人历史与文化性存在表述的结果。高校作为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核心场域,高校中的任何个人都是以履行高校职能的角色存在并运转。因此,高校党外青年教师坚持主流价值引导,在促进个体成长的同时,才能更好地服务于高校事业发展。

二、“双一流”建设目标引导党外青年教师发展价值选择

2016年,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2017年,“双一流”建设高校与学科名单公布,建设“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战略已全面启动。“双一流”建设以学科为重点,立足新一轮产业革命和技术变革下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求,力求打破高校建设发展中的身份固化、竞争缺失等问题,强调以竞争为核心的动能转换,鼓励学校、学科间的公平竞争。这一理念直接推动着高等教育进行教育资源配置与人才分类评价等方面改革。伴随“双一流”建设的加速推动与重大改革政策出台,无论是党内的还是党外的,青年教师都将会获得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

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是每一所中央直属高校的建设愿景和目标,在国家大力支持下,高校经过综合改革、调整机制和体制,才能更好地建设“双一流”。而在这之中,最关键的是如何发挥“人”的作用,也就是师资队伍建设。随着各高等院校用人标准的进一步提升,具有海外经历的优秀学子和人才已经成为大部分高等院校的招聘对象,而具有国际背景的青年教师往往因为自身国外经历而不是中共党员,这些同志逐渐成为大部分高等院校新人职教师的主体,也是学校及其学院“双一流”建设的生力军。具有国际背景的青年教师,在经历了海外的学业与科研锻炼之后,他们选择回到祖国继续自己的学习和生活,选择国内的高水平大学进行自己的科研与工作。国家的“双一流”建设和高等院校的发展目标都是与这些具有国际背景的青年教师的人生目标相一致,一致的目标有助于在青年教师中形成凝聚作用。

如何立足高校实际,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目标,加强高校党外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以核心价值为引领,坚持国家、社会、个人价值的内在统一与相互支撑,就是要将高校党外青年教师将个人奋斗与国家的战略需要紧密相连,引导党外青年教师立足中国国情,将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就是要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与号召高校党外青年教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带动高校党外青年教师投身于伟大中国梦的实践中,让高校党外青年教师成为实现中国梦伟大历程的有生力量;就是要以增强文化自信为抓手,引导高校党外青年教师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与理论,从而在国际舞台讲好“中国故事”,传递好“中国方案”。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立党外青年教师成长价值坐标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兴国必先强师,将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教书育人全过程,创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师德养成机制。加强党外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重点就在于引导党外青年教师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者、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坚定支持者和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

(一)要以教師职业与育人传统文化增强党外青年教师的职业认同感,高校教师以专业教育为重点,通常未接受全面深入的师范教育,而如何从一名科学工作者转变为一名以科学研究为重点并讲授科学理论、实现教书育人目标的高校教师是每一名青年教师最显著的困惑;由此,高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统领,加强社会主义师德师风与教师职业观教育,使党外青年教师自身习得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精神,并自觉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革命、改革、发展历程教育,引导广大党外青年教师了解、熟悉中国基本国情、党情,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大的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为重点,引导党外青年教师形成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和文化观,通过开展理论大宣讲、行业考察与社会实践等活动,引导党外青年教师关注国家发展大势,主动融入国家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中,真正地实现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的有机统一。

(三)要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定位,鲜明树立以知识为核心的教学立场,虽然信息时代带来了消解知识与解构真理的“反智主义”思潮,然而,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与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工程所体现出的对以学科为核心、以知识创新为重点、以人才培养为目标的大学建设思路正是对知识核心立场的进步巩固,确立以知识为核心的教学立场是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振兴这一国家战略的现实要求,党外青年教师要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高度,充分认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定位与教育要求,从而真正实现全员全方位的育人格局构建。

四、平台促进党外青年教师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最大公约数”

只有切实做好教师队伍建设,有针对性地进行党外青年教师的工作,才能打造出优质的队伍建设平台,把具有国际背景的青年教师凝聚起来。

(一)举办一场入职欢迎仪式,建立起党外青年教师的归属感和荣誉感。通过新老教师交流座谈、促进教学科研能力提升的讲座报告、学院制度和政策解读等途径,帮助党外青年教师了解学校的整体发展情况,把握工作重点和自身努力方向。

(二)为每一个新人职的党外青年教师配备一名工作指导教师,让一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学识渊博且经验丰富的资深教师从思想、教学、科研和育人等方面对他们进行全方位指导,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帮助其迅速成长,加快其专业成长与全面发展

(三)组织教师个人发展系列培训活动,提高党外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科研能力、创新思维和应用技巧,开拓新思路、探索新方法,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帮助和启发党外青年教师放宽视野,不断进行知识的更新和技能的补充,在多方面有所建树,有所突破。

总之,高校党外青年教师是高校建设与发展的主力军之一,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凝聚和力量凝聚的难点和关键所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从核心价值根本内涵出发,强化“双一流”价值导向,落小落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现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充分融合,成为当前提升党外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质量的可为途径。

猜你喜欢
成长
打造青少年教育品牌构建社区教育新局面研究
在爱的阳光里,和孩子共成长
别样的童年,一样的童真
漂泊中的追梦人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煤企关注大学生员工心理成长的现实意义
从身体美学角度分析《所罗门之歌》中奶娃的成长
班级管理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优化体育教学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研究
有容乃大:学术期刊编辑成长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