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半助动词“pouvoir”的认知图示研究

2018-06-21 06:30:40尧玮
法国研究 2018年2期
关键词:施力概念化助动词

尧玮



法语半助动词“pouvoir”的认知图示研究

尧玮

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认知流派主张存在于人大脑之中的语义结构是语言概念化结构的一种方式。致力于认知语法研究的Langacker提出必须要尽量全面描写语言概念化心理表征的认知过程。为了更好地绘制法语半助动词“pouvoir”在言语事件中的概念结构和认知过程,本文通过构建半助动词“pouvoir”的力动态模型、概念认知模型和心理认知空间尽可能全面地描写“pouvoir”的心理表征和认知过程。

[Résumé]Le phénomène de force est omniprésent dans le monde physique. Les verbes semi-auxiliaires en français soulignent également la relation dynamique. La théorie dynamique de la force a été proposée par Leonard Talmy, l'un des fondateurs de la linguistique cognitive. Talmy propose que la théorie dynamique de la force peut mieux analyser les verbes modaux. Langacker et d'autres chercheurs ont rajouté les éléments de la grounding à la théorie dynamique de la force. À cet effet, la compréhension de la force devient plus détaillée et explicative. Cet article, basé sur la théorie de grounding de Langacker, avec l’inspiration du modèle dynamique, essaie de décrire la représentation psychologique et du processus cognitif du verbe semi-auxiliaire “pouvoir”et de construire ainsi son modèle dynamique, cognitif conceptionnel et psychologique.

半助动词“pouvoir” 力动态 心理空间

引言

认知语法尝试依据认知语言学的两大承诺--普遍性承诺和认知承诺--去模仿说话者的背景知识。从这个角度来说,语言产生于一般认知机制和认知过程。而对认知机制和认知过程精确研究的学者之一就是Langacker。Langacker的研究着眼于语言使用过程中概念化的认知过程和结果。为了更好地使用图解方式将言语表现出来的经历进行编码,Langacker构建了情境植入理论,深化了Talmy的力动态理论。

在情态动词研究方面,因为情态动词与说话人的背景和态度相关联,Langacker①主张将英语情态动词放在一定情景下研究。Langacker②的情境植入理论中言谈事件的说话人和听话人被视为观察者。情境因素概念经由说话人和听话人的亲身体验参与到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并作用于语言的形式和意义之上。Langacker指出情境在言语中被明确提及(客观识解)或者不提及(主观识解)的差异就是观察者视角的差异。类似于“现在”、“这里”和“你”这一类的指示词语将情境置于“场上”(on stage),因为它们将注意力关注在了情境的某些方面:时间、地点和言语事件参与人。对情境的关注力越大,客观识解就越强。通过这一概念,Langacker将情境以及说话人与听话人对语言表达式的内容的心理认知体验抽象化和概念化过程联合在一起。言语中概念客体识解信息都出现在舞台上(on stage)则为客观识解。如果有不在舞台上(off stage),需要植入情境通过概念化主体进行心理认知识解才能实现的概念客体识解则为主观识解。

为了研究语言如何构建概念,Talmy③区分了主要的概念构建系统,力动态系统是其中之一。Talmy认为使用力动态(force dynamics)能够更好地分析英语情态动词。Langacker④也指出英语情态动词凸显了力动态关系,并构建了力动态模型(force-dynamics model)。在Langacker的力动态行为链模型中,原型动作(prototypical action)的特征就在于力量从施行人(agent)向行为客体(Patient)转移从而导致行为客体(Patient)状态的改变(如图1所示)。

图1: 行为链模型

Langacker的力动态行为链模型的某些概念来自于语法概念中的主体和客体。原型主体(prototypical subject-TR)是意志力的“力量来源(energy source)”,也叫施力体(Antagonist);原型客体(prototypical object-LM)是被动的“力量接收器(energy sink)”,也就是力量的受体(Agonist)。Langacker力动态系统中力的类型主要有以下三种:①物理外力(Physical Force):指具体物体之间产生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②心理内力(Psychological force):指产生于心理活动或情感中的无形之力。③社会之力(social force):指产生于社会道义的一种责任义务的动力或约束力。Radden⑤将力动态理论与Langacker的情境元素融合为一体分析英语情态动词must和may,使得力的识解更直观、更细致、更具有解释性。

法语语法没有将情态动词专列为一个语法项目,但是有许多半助动词(semi- auxiliaire),如“aller”、“venir”、“devoir”、“pouvoir”等,他们既有

动词的特点,在功能上又有助动词的特征。法语半助动词在认知识解时,具有显著的情境植入和主观性特征。

(1) a. Il respecte ses parents.

b. Il devrait respecter ses parents.

例(1a)展现的是言语事件的事实状态,说话人陈述了事实,并没有对言语事件的事实加入个人的主观判断。加入了半助动词“devoir”的(1b)说话人不再陈述事实状态,而是通过植入社会道义规则,对主语“他”未来的潜在行为做出主观判断。此外,法语半助动词也凸显了力动态关系,从句(1b)中,我们就能感受到力动态。半助动词“devoir”凸显了情态力的“社会之力”——“指示和建议”力量驱动的过程。使用Langacker的认知理论能够对法语半助动词进行独特的阐释,本文尝试挑选法语常用半助动词“pouvoir”进行认知分析。

半助动词“pouvoir”的情态语义分析

法语半助动词“pouvoir”具有多种语义,义项较多。《法汉词典》⑥里“pouvoir”作为半助动词的义项就有4个:

1. 表能力或某种属性的“能够”,如

(2) Je peux parler français.

2. 表“可以”,如

(3) Vous pouvez partir.

3. 表“可能”,如

(4)La porte a pu se fermer toute seule.

4. 表“但愿, 希望”,如

(5)Puissiez-vous dire vrai!

“pouvoir 1”表示个人有实施某种行为或做某事的能力,如例句(2)说话人“我”有说法语的“能力”。“pouvoir 1”涉及一个人或一个事物具有某种能力而去实现其本能潜力,属于动力情态。“pouvoir 2”表示说话人对听话人某行为的许可。道义情态具有指示态度,它涉及到说话者对待将要被执行的行为的指示态度,与社会互动相关。例句(3)“pouvoir 2”说话者允许听话人“可以走了”,为体现了社会外力的道义情态。认识情态涉及认知主体对言语命题是否确切的可能性与必然性的推断和评估,是说话人的一种心理状态。⑦“pouvoir 3”表示言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为说话人对有关情境的可能性与必然性的推测认知情态。“pouvoir 4”用于虚拟式中(如例句5), 主谓倒装,表说话人对言语命题可能发生的主观愿望,亦应属于认知情态。

为了更好地展示法语半助动词“pouvoir” 在不同情态语义下语言概念结构的构建情况和认知过程,本文结合Langacker的认知理论对法语半助动词“pouvoir”进行认知图示分析。为了尽可能全面描写不同情态语义下“pouvoir”情态评估时心理空间的复杂交融,本文还参考了心理认知空间理论⑧考察半助动词“pouvoir”在不同情态语义下的心理空间网络以及概念整合过程。

半助动词“pouvoir”的认知图示分析

1.动力情态“pouvoir”的概念化认知过程

动力情态“pouvoir”表示参与者有能力或某种属性“能够”去实施某种行为。例句(2)中“pouvoir”表说话人有说法语的“能力”。“pouvoir marcher”、“pouvoir courir et sauter”、“pouvoir manger et dormir”等都具有这种“能力”的意义。动力情态“pouvoir”的力动态模型如图2所示。

图2:动力情态“pouvoir”的力动态模型

例句(2)中,具有某种能力或某种内在属性条件的施力主体是情态力的源头,能力或属性条件与施力主体用箭头连接,表明他们之间的内在关系和联系。能力或属性条件存在于概念化主体的认知中,用虚线与概念化主体相连标示,来自于情境不在场上,用虚线圆圈标示。施力主体在能力或属性条件的作用之下具有了主观内力。施力主体向受力人也就是他自己发出了主观内力,该力量在图2中用加粗短箭头标示,施力过程用一根指向了受力人的加粗长箭头表示。动力情态“pouvoir”让概念化主体植入了施力主体位于情境中的能力或属性条件,并想象施力人在情态力的作用之下,有“能力”去清除某潜在障碍(清除过程用虚线箭头表示,障碍用加粗直线表示)。情态力的目标--去实施某一行为成为可能。动力情态“pouvoir”体现的是主观内力,施力主体发出的情态力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反向作用力。正面作用力能够为受力人清除障碍从而“有能力”去实施某一行为,而反向作用力则为受力人设置障碍阻扰受力人去实施某一行为。

图3:动力情态“pouvoir”的概念结构

动力情态“pouvoir”的概念结构方面,“pouvoir”情态力的来源及施力主体有可能在场上也有可能不在,用虚线双圆圈表示(如图3所示)。情态力的对象指向受力人,能力情态力位于场上被客观凸显。受力人和行为的执行人均为施力主体本身,角色融合。受力人在情态力的作用之下去实施某一行为或停止某一行为的实施。情态力的目标也就是潜在行为,在语言中出现,位于场上,在情境述义“pouvoir”参照点的作用下被凸显出来,成为了注意力的焦点,用实线方框标示。

与直接言语行为“Je parle français”相比较,言语事件中使用了动力情态“pouvoir” 能引发概念化主体内心世界的复杂互动(见图4)。动力情态“pouvoir”具有了心理空间构造的功能,它构建了两个心理空间:现实空间和评估空间。现实空间包含了言语事件的状态。在例句 (2)中,言语事件参与人构建了两个可能的现实空间,肯定空间“有说法语的能力”和否定空间“不会说法语”。半助动词“pouvoir”反映了说话人的能力状态,概念化主体通过评估说话人的能力情况去构建构想心理空间。肯定的言语情境下,正向的情态力证明了说话人的强能力,言语事件状态“不会说法语”的可能性变小,而“能说”的可能性增强。反之,否定的言语情境中,反向的情态力表明说话人的弱能力状态,言语事件状态“会说法语”的可能性变小,而“不会说”的可能性增强。

图4:动力情态“pouvoir”的心理空间模型

2.道义情态“pouvoir”的概念化认知过程

道义情态中,说话人向听话者施加允许、义务等促使听话人去实施某一潜在行为。情态动词“pouvoir”的道义情态表现了说话人的许可权威或某种社会规范的许可权威,说话人直接向听话人施加社会道义,促使听话人去实施某一动作,所以陈述句中句子的主语必定为非第一人称“我”的代词或名词,如例句(3)表达了说话人或社会规范许可听话人去执行“走”的行为。但是第一人称可以出现在疑问句中,如“Quand pourrai- je emmenager?”,表说话人对行为被许可的询问。道义情态“pouvoir”力动态模型如图5所示。

猜你喜欢
施力概念化助动词
汉韩空间关系表达式差别的概念化原因
风险社会的再概念化及其治理
党政研究(2022年3期)2022-05-25 16:11:20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助动词的用法
维吾尔语助动词及其用法
北方文学(2018年2期)2018-01-27 13:46:55
语法学堂 助动词怎么"助"?
行政法的概念化——法律保护还是规制进路
行政法论丛(2016年0期)2016-07-21 14:52:23
“力”易错题练习
“力”综合测试题
“力”易错题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