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文本挖掘方法对比2005年前后脑梗塞“证-法-药”差异❋

2018-06-21 08:46陈则旭王耀献杜雅薇周红梅崔赵丽赵雨坤丁治国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8年5期
关键词:频数川芎脑梗塞

陈则旭,郑 光,王耀献,杜雅薇,周红梅,崔赵丽,赵雨坤,李 立,韩 森,姜 淼△,丁治国△

(1.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 100700; 2.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广州 510405; 3. 兰州大学信息学院,兰州 730000; 4.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东区,北京 101100; 5.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 100700; 6.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

脑血管病是发生在脑部血管,因颅内血液循环障碍而造成脑组织损害的一类疾病,包括出血或缺血性损伤,属于中医学“中风”范畴。1项时间跨度在2006至2010年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1],脑血管病对居民健康的危害呈上升趋势。就危害程度而言,男性高于女性,农村高于城市,中部地区明显,西部地区脑血管病对居民健康的危害处于高速增长阶段。脑梗塞是脑血管病常见病之一,是缺血性卒中的总称,约占急性脑血管疾病的80%。中医诊疗脑梗塞有其优势,文本挖掘技术可参阅大量文献与海量数据,故能更好地挖掘中医视角下的疾病特征与用药规律,为脑梗塞诊疗提供真实可信的数据支持与借鉴。

1 材料与方法

1.1 文本数据收集

以“脑梗塞”为关键词,在“缺省”状态下通过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 http:∥sinomed.cintcm.ac.cn/index.jsp)共得到文献24236篇,检索日期2016年 11月1日,下载所有文献并保存。本研究以2005年为时间点,分析前后10年以来脑梗塞相关文本数据。

1.2文本数据处理

依据下载次序将收集的数据整合为txt文件并保存为ANSI编码格式。利用文本提取工具(软件著作权,软著登字第0261882号,登记号2010SR073409)对已获得的非结构化的txt文本数据进行信息提取,再保存至Microsoft SQL Server构建格式化且适用于处理大型关系的数据库。进一步将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和数据清理,便于提取有效信息。

分析原文献可知,部分关键词可在标题与摘要同时出现造成重复。文本挖掘过程中,假设每篇文献的贡献度无异。基于此种假设,对于1篇文献中重复出现的关键词只需计算一维频次[2]。

抽出不同频次的关键词对,以cytoscape3.4.0软件构建可视化网络图。然后结合专业知识进行解析。若发现结果不合理,即回溯原文献数据集;发现噪音所致偏差,即按算法进行噪音清洗,直至噪音降到满意为止。绘制结果成为可视化网络图,结合专业知识进行解析。

2 脑梗塞文本挖掘结果

2.1 2005年前后脑梗塞常见证候文本挖掘结果

一维频数结果:剔除噪音后共提取到16个证候,选择前10个列出(括号内为频数,下同)。2005年之前排序为血瘀(37)、风中经络(19)、痰瘀(17)、气虚(17)、阴虚(10)、肝阳(9)、痰湿(9)、肾虚(5)、气滞(3)、脾虚(3),2005年之后排序为血瘀(122)、气虚(71)、痰瘀(57)、风中经络(48)、痰湿(46)、阴虚(34)、肝阳(22)、气滞(20)、肾虚(15)、阳虚(13)。2005年前后频数最高的证候为血瘀证、风中经络证、痰瘀证、气虚证。

二维频数结果:图1显示,2005年之前挖掘关联证候共13对,血瘀证、气虚证关联程度较高,血瘀-气虚组合频数最高为16。2005年之后挖掘关联证型共16对,气虚证、血瘀证关联程度较高,血瘀-气虚组合频数最高为52,痰湿-血瘀组合亦有较高频数。

图1 2005年前后证候网络图注:上图为2005年之前文本挖掘结果,下图为2005年之后文本挖掘结果。每个节点代表证候名称,连线代表证候两两之间的联系,连线越多则代表该证候与疾病的关联程度越高而核心,图形越大则代表该证候频数越高及权重越大

2.2 2005年前后脑梗塞病常见治法文本挖掘结果

一维频数结果:2005年之前脑梗塞相关文本挖掘消除噪音后提取9种治法,分别是活血化瘀(107)、补气(23)、利尿(20)、醒脑开窍(12)、活血通络(5)、平肝息风(3)、通腑泄热(3)、利湿(3)、利水(2);2005年之后脑梗塞相关文献挖掘提取9种治法,分别是活血化瘀(180)、利尿(71)、补气(53)、醒脑开窍(39)、补血(21)、活血通络(15)、清热解毒(12)、扶正固本(8)、通腑泄热(5)。

二维频数结果:如图2所示,2005年之前后治法联用组合皆提取10对,2005年之前挖掘结果提示活血化瘀法关联程度较高,活血化瘀-补气法联用频数最高。2005年之后文本挖掘结果仍提示活血化瘀法关联程度最高,补气法次之。活血化瘀-补气法联用在近10年以来仍是频数最高的治疗方法,与近10年以来血瘀-气虚证候并见的高频数相符。此外,2005年前与平肝潜阳法联用者有一定频数,而在2005年之后提及文献减少,活血化瘀法-豁痰开窍法联用的频数在2005年之后有所增加。

图2 2005年前后常用治法网络图注:上图为2005年之前文本挖掘结果,下图为2005年之后文本挖掘结果。每个节点代表治法名称,连线代表治法两两之间的联系,连线越多则代表该治法与疾病的关联程度越高而核心,图形越大则代表该治法频数越高及权重越大

2.3 2005年前后脑梗塞常用中药文本挖掘结果

一维频数结果显示,2005年之前文本挖掘共提取到相关中药名称25种,选择2005年前文本挖掘频数≥9的中药13个,依次排序为丹参(79)、川芎(70)、三七(45)、黄芪(22)、水蛭(21)、人参(18)、牛黄(16)、生地黄(13)、大黄(12)、刺五加(12)、红花(12)、黄芩(10)、蕲蛇(9);2005年之后文本挖掘共提取到相关中药名称25种,选择频数≥9的中药13个,依次排序为丹参(161)、三七(110)、红花(90)、川芎(72)、人参(66)、水蛭(63)、地龙(58)、牛黄(55)、黄芪(39)、天麻(25)、冰片(20)、柴胡(17)、当归(15)。将药物分类并按数量排序,2005年前脑梗塞常用中药有活血药5种(含化瘀止血药三七),补益药4种,平肝息风药2种,清热药2种;2005年后脑梗塞常用中成药有活血药(含化瘀止血药三七)5种,补益药3种,平肝息风药3种,开窍药1种,疏肝行气药(清热解表药柴胡)1种。

二维频数结果:图3显示,2005年之前以川芎、桃仁、地龙、赤芍、红花、当归及黄芪关联程度最高,频数最高则以川芎-赤芍、川芎-红花药对频数最高,其次为黄芪-川芎;2005年之后红花关联程度最高,川芎、桃仁、地龙、赤芍、当归及黄芪关联程度次之,药对频数最高为川芎-当归药对,其次为川芎-红花药对,人参-三七药对、天麻-钩藤药对、半夏相关药对频数升高。

图3 2005年前后常用中药网络图注:上图为2005年之前文本挖掘结果,下图为2005年之后文本挖掘结果。每个节点代表中药,连线代表中药两两之间的联系。连线越多则代表该中药与疾病的关联程度越高而核心;图形越大则代表该中药频数越高及权重越大

3 讨论

脑梗塞属于中医“中风”范畴,风、火、痰、瘀、虚、阴虚阳亢是其基本证候。《中药新药试行指导原则》对于中风辨证分型包括风痰火亢型、风痰瘀阻型、痰湿蒙神型、阴虚风动型、气虚血瘀型和痰热腑实型[3]。脑梗塞后遗症期中医基本证候为肝肾阴虚证、痰瘀互阻证、气虚血瘀证、肾气亏虚证[4]。风证是发病时最突出的证候,病程后期以痰湿证及血瘀证突出[5]。中风证、痰证、瘀证在脑梗塞超早期为出现频率较高的证素,其中痰证和瘀证在发病时出现比例均为100%,火证次之[6]。挖掘结果表明,脑梗塞的主要证候仍不离六大纲要,与历年来所知的一般规律认识相符合。近10年以来气虚证、血瘀证、风中经络证、痰瘀证是脑梗塞研究的主要证候。2005年之前到2005年之后,风中经络、肝阳证候频数排序下降,痰瘀证、痰湿证频数排序上升,合并痰湿证的频数关联程度上升。可见近10年来随着研究的开展深入,痰瘀、痰湿等证候在脑梗塞病程的参与地位逐步为研究者所认知。痰源于脾虚精微不布而成,与血瘀互为因果,常有合并“痰瘀同源”致病之说。现代人过食肥甘厚味、劳逸失节、精神紧张都是促进痰湿证型和体质的产生[7]。代谢组学研究证实,痰浊和血瘀有同样的物质基础[8-9],皆为脑梗塞的潜在发病土壤。脑梗塞与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如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虽同属中风范畴,常见证候可能有所侧重。

脑梗塞的主要治法在2005年前后无明显变化,均以活血法、补气法、利尿法为主,补气法和活血法(含活血化瘀、活血通络、活血通脉)是治疗脑梗塞的主要治法,与证候挖掘结果相符。活血法及开窍法针对瘀痰而设,益气法补益脾肺断痰之源,再以通利法(利尿、利湿、利水)使邪有出路,符合“血水同治”治疗法则[10]。2005年前出现的平肝潜阳法及平肝息风法,2005年后无论是单用还是联用频数均不高。其原因可能有二:一是血瘀证、气虚证、痰湿证、痰瘀证是脑梗塞的主要证候,在脑梗塞发病、缓解的长期病程中有着较高的持续率,风中经络及肝阳主要出现在急性期,所以针对二者的治法相对较少,可能与诊断、治疗的统一化有关;二是“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活血法除针对瘀血外,对痰、对风都有兼治之势。再兼补益内风无可生,疾病自有可瘥之机。

2005年前后治疗脑梗塞的主要药物以活血药物和补气药物为主,具有治痰的半夏相关药对在2005年后频数上升,与证候挖掘结果相符合。以半夏为君药的治痰方剂有半夏白术天麻汤与二陈汤,对脑血管病、高脂血症皆有一定疗效[11-14]。2005年后人参的使用比重上升,可能与人参有效成分人参皂苷对脑衰老及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机制相关[15-16]。具有补气活血的人参-三七药对在2005年后依然维持高频数,与前挖掘结果相符合。长于息风、活血、利尿、通痹的地龙与破血通经、逐瘀的水蛭及其药对的频数升高,可能与其抗脑梗塞及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有效性而被运用有关[17-19]。

以脑梗塞为研究对象的文本挖掘,揭示了近10年来对其证候、治法和治疗药物的沿革变迁。结果提示,近10年来脑梗塞的“证-法-药”未发生根本变化,同时更趋于针对痰的诊疗;时间点前后,脑梗塞证、法、方药之间基本对应吻合,符合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特点,也说明文本挖掘技术的客观性、真实性和稳定性。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相信文本挖掘必将能提供更多可靠的数据参考。

参考文献:

[1] 崔琮琪, 谷鑫, 王海东, 等. 2006~2010年中国居民脑梗塞死亡流行病学特征研究[J]. 疾病监测,2013,28(12):1007-1011.

[2] WU X G, HUANG Z D, STAMLER J, et al. Changes in average blood pressure and incidence of high blood pressure 1983-1984 to 1987-1988 in four population‘s cohorts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J]. J Hypertension, 1996, 14(11): 1267.

[3]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99-101.

[4] 卢峰, 王世聪, 吴加勇, 等. 116例脑梗塞后遗症期中医证候的临床调查分析[J]. 福建中医药,2012,43(6):14-16.

[5] 王建华.出血性中风、缺血性中风急性期证候演变规律的研究[J]. 中国中医急症,2001,10(4):215-217.

[6] 鲁喦. 脑梗塞超早期动脉溶栓后证候演变观察[C]. 北京:北京中医药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2:7.

[7] 董小康. 原发性高血压从痰论治近况与用药规律[J]. 山东中医杂志, 2010, 29(11): 806-807.

[8] 黄小波, 李宗信, 陈文强, 等. 颈动脉粥样硬化痰浊内阻证与血瘀证主成分的相关分析[J].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2008,15(3):135-137.

[9] 鹿小燕,顾焕,徐浩,等. 基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对冠心病“痰”“瘀”证候血清代谢组学的研究[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6, 14(9): 929-932.

[10] 邓琳雯, 母苓. 从“血不利则为水”论血水同治法在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中的应用[J]. 新中医, 2014, 46(4): 8-10.

[11] 范维大. 二陈汤加减治疗高脂血症79例疗效观察[J].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09, 9(5): 51.

[12] 李学国.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治疗风痰瘀阻型缺血性中风的疗效观察[J]. 北京中医, 2007, 26(5): 287-288.

[13] 罗秀夏. 加味二陈汤治疗脑血管病性眩晕的疗效观察[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6, 4(6): 553-554.

[14] 张文才. 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治疗中风先兆106例报道[J]. 甘肃中医,2001,14(6):28-29.

[15] 李成鹏, 张梦思, 刘俊, 等. 人参皂苷Rg_1延缓脑衰老机制研究[J]. 中国中药杂志, 2014, 39(22): 4442-4447.

[16] 刘俊伟, 任冶龙, 刘旭玲, 等.人参皂苷Rb1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梗死体积及脑组织和血清IL-1β的影响[J].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33(12):1696-1700.

[17] 周俊英, 刘柳, 罗祖明. 地龙和水蛭复方制剂干预后大鼠脑缺血耐受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表达[J]. 中国临床康复, 2006, 10(11):45-47.

[18] 罗海彦, 胡长林. 水蛭地龙萃取液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黏结合蛋白多糖-1的影响[J].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06, 11(5): 524-527.

[19] 姜树梅. 水蛭地龙提取液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研究[J].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6,21(6):34-35.

猜你喜欢
频数川芎脑梗塞
川芎的研究进展及质量标志物(Q-marker)的预测分析
川芎茶调散治疗耳鼻喉科疾病举隅
早期康复治疗对脑梗塞后吞咽功能障碍的疗效分析
频数与频率:“统计学”的两个重要指标
大川芎方多组分制剂释药特性的评价
中考频数分布直方图题型展示
胆囊炎多食川芎黑豆
学习制作频数分布直方图三部曲
频数和频率
情绪护理在改善28例脑梗塞患者治疗配合性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