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花》文本分析与教学设计

2018-06-20 09:36祁矛
关键词:新视角文本解读教学设计

祁矛

关键词:《金色花》;文本解读;新视角;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010X(2018)11-0056-03

印度诗人泰戈尔的散文诗《金色花》被编入部编本教材七年级上册的课本中,从表层的文字内容来看,《金色花》描写了诗人将自己想象成金色花的孩子,孩子和母亲嬉戏玩闹的场景,大多教师在对该文进行解读时,是站在孩子的视角,从孩子的想象出发,分析孩子与母亲的形象以及母子之间融洽的关系与动人的爱,还有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基于这样的理解,教师的教学设计则多是引导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悟情感。但这样的解读方式与教学设计并未将泰戈尔此首散文诗背后震撼人心的力量真正释放出来,作为语文教师,应当对该作品有更深层次的把握与理解,从而在教学设计中更好地引导学生感受优秀文学作品的魅力。

一、转换视角解读文本

初读文本之时,或许有三个问题会使读者感到困惑,一是课本旁批中的问题:“我”变成一朵金色花,跟妈妈玩起“躲猫猫”,只是为了好玩吗?二是文中的妈妈为何只在一开始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而之后却又好像不急着寻找孩子了呢?三是文中的最后一句话“‘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此处的“你同我”该如何理解?而这句话又究竟是谁说的?若我们试着转换视角,从这三个问题出发,也许就能够找到解开整首诗秘密的钥匙。

现有的解读几乎都是由孩子角度出发,认为是调皮的孩子把自己想象成金色花,在母亲周围玩闹,而这个过程中表现出的则是孩子的天真活泼、母亲的温柔慈爱以及母子之间深深的爱。其实,我们不妨转换视角,大胆想象——或许文中的“孩子”根本是不存在的,而是一位母親把金色花想象成了自己的孩子:

看到长在高枝上的金色花在风中摇摆,又在新叶跳舞,我不禁想到,这金色花就像是我的孩子呀。

我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那金色花便暗暗地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我的孩子会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我工作。

当我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荫,走到我做祷告的小庭院时,我会嗅到花香,那是我的孩子特意为我送来的。

当我吃过午饭,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树的阴影会落在我的头发与膝上,我的孩子便会投小小的影子在我的书页上,正投在我所读的地方。

我的孩子还会暗地偷笑,猜我是否知道这便是我的孩子的小小影子。

当我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那金色花便突然地再落到地上,真正成了我的孩子,求我讲个故事给他听。

我会故意问他“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我和我的孩子那时要异口同声说的话了。

转换视角理解文本后,上文提到的三个问题的答案便十分明朗了:若站在母亲的角度,那么孩子变成“金色花”就绝不是仅仅为了好玩,我们可以感受到,跃然于纸上的是一位典型的带有东方色彩的母亲形象。当一位女性成为母亲后,她的情怀与爱是充满整个世界的,生活中的任何事物都可能成为她的孩子;而母亲后来不急着寻找孩子则是因为,是母亲将金色花想象成了自己的孩子,金色花就是母亲的孩子,而金色花又是时时陪伴在母亲身边的,因此母亲并不需要去寻找孩子;散文诗最后一句“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不是“我那时要说的话”,也不是“你那时要说的话”,而是“你同我”一起说出的话,因为母亲一直知道,金色花就是自己的孩子,这其中表现出的是母子间的默契。其实,这位母亲也许并不是某个人的母亲,某种意义上,她是世界的母亲,是真正的母亲,这其中反射出的是博爱情怀,是东方的智慧;进一步分析,这首散文诗不仅仅赞颂了母爱、赞颂了博爱精神,也讴歌了生活,因为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传递着深厚的情感。

二、基于文本解读的教学设计

新视角的文本解读也许能够为语文教师的教学设计带来新的灵感,笔者认为《金色花》的教学设计应当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一)朗读指导

散文诗不像诗歌那样分行与押韵,在内容上跳跃性不大,语句间连接在一起,是以散文形式呈现的,但散文诗也同样具有诗的情绪与想象。要体会诗的意蕴,朗读是一种有效途径,因此《金色花》的教学设计中应当将朗读指导作为教学重点。需要注意的是,朗读指导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范读,没有范读的朗读指导是没有价值的,教师的范读能够使学生在理性认识之外有更多的感性体会,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例如在读到“你会嗅到这花香,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一句时,在“你会嗅到这花香”后做停顿,不需告诉学生这里具体要停顿多久,只要告诉学生,这里的停顿是为了给听者想象空间,让读者感觉到自己也能够嗅到花香,如此学生便了解到朗读中停顿的意义,甚至可以举一反三;再比如读到“但是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的孩子的小小的影子吗?”一句时,“又”字需要重读,教师不必直接向学生强调此处需要重读,而是在范读时将“又”字稍稍拉长,这样学生便可以感受到教师虽然是轻轻地读,但也对“又”加以了强调与突出,从而便可体会到语句中哪些地方应该重读以及如何重读。范读能够给学生更直观的感受,使他们得到更有效的朗读指导。

(二)问题探究

上文提到的三个问题也应当成为《金色花》教学的重难点。目前的教学设计中,教师为学生设置的问题往往缺乏挑战性,常常是一些简单的、浅层的、学生不需要过多思考就能得到答案的问题。而要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学生需要思考一些更深刻的问题,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得到提高。针对《金色花》这篇课文,对于以上三个问题,学生也许会有不同的看法,教师尽可以让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关于上文解读中提到的视角转换,对于初一的学生可能在理解上会出现困难,但关键在于,教师自身一定要首先对文本有较为深入的理解,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不直接向学生阐述自己的解读,而是结合三个问题,向学生提示可能是孩子变成了金色花,但也有可能是金色花被想象成了孩子,如此便为学生留下了更多的想象与思考的空间。

(三)板书设计

很多教师在分析文本时,会对文本内容进行概括,之后将其设计在板书中,事实上,与其将经过提炼总结的词语写在板书中,不如用课文中的原字原句。比如《金色花》一文中,母亲的形象是从几个场景描写中表现出来的,课堂上进行分析时,教师可能会引导学生概括出温柔、慈爱等词语,而这些词语只通过口头表达即可,教师板书出来的可以是在原文场景描写中出现的沐浴、祷告、读《罗摩衍那》等内容,学生看着这些词语或短语,可以自然而然地联想到课文内容,从而想到母亲的形象,这能够使学生有更强烈的画面感与情景感。与直接板书出形容词相比,这种形式的板书更有意义,文本的原字原句能够使学生随时回到课文,为学生留下记忆的痕迹,随着讲解的逐渐深入,顺着板书上的几个记忆点,学生甚至可以在课上就将全诗背诵下来。此时的背诵可以少字漏字、可以不流畅、可以给学生更大的自由,因为这时的背诵是学生带着自己的感触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另外,对于《金色花》课文中出现的《罗摩衍那》,很多教师不会将其作为一个知识点,更不会将其写入板书,最多结合课下注释进行一带而过的解释,而笔者认为,“罗摩衍那”一词应当被写入板书,教师可以不对这部作品进行过多讲解,但将其板书出来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隐约感受到这部作品的特殊性及其对印度人民的重要意义。“罗摩衍那”对于一节课的学习、对于初中学生的语文学习来说或许不是一个重要的词语,但却是一个重要的文化词汇,从这个角度看,将“罗摩衍那”一词写入板书是有意义的;此外,板书内容还要顾及到基础知识,比如《金色花》中出现的“匿笑”一词,教师除了强调读音与词义之外,有必要将“匿”字板書出来,让学生清晰这个字的笔顺。

对于《金色花》的重新解读以及对教学设计的分析,是希望从新的视角在文本解读及实际教学中给语文教师以更多的灵感与参考。更为重要的是,每位语文教师都应认识到,能够接触到世界文学作品中的精华,并且深入地走进这些文本,是语文教师独享的幸运与幸福。对于教材中的文本,语文教师一定要一字一句地研读,要去倾听文字背后心灵的声音,而绝不能仅仅停留在字面意义上。随着阅历的增长,我们能够从作品中感受到的也会逐渐增多,因此对于很多语文教师来说,虽然一些作品已讲授过多遍,但仍是常读常新的,我们应当把自己在文本阅读中产生的感触带进课堂、带给学生。语文教师在将一篇课文讲授给学生之前,自己应首先强烈地被这篇文章征服,只有这篇课本打动了教师、影响了教师时,教师才能带着对课文本身的情感走上讲台,才能够带着学生受到感动。

猜你喜欢
新视角文本解读教学设计
探索观察式纪录片创作新视角
创新视角下高考中关于统计的考查
对文本解读与课堂操作四个“度”的把握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立足文本,给中职语文阅读教学搭建解读支点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语境层面的文本解读策略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