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言意转换的范式及优化策略

2018-06-20 16:10刘兆刚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说明文范式议论文

刘兆刚

目前初中语文教师面对一篇篇文质兼美的文本,仍然将文本内容作为教学的全部内容,甚至对文本内容上挂下联,把语文课上成了单纯的人文精神教育课,非语文、泛语文的现象还没有被根除,语文教学依然处于无效、无趣、无用之中。那么,如何改变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笔者依据语文的言意本体,深入研究文本的写作意图以及如何运用“言”来表“意”,从而实现语文课程的唯一使命,即让学生面对现实世界有自己正确、独到、智慧的“意”并具有以“言”表“意”的能力。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研究,来谈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言意转换的范式及优化策略。

一、散文阅读“品言咂意,体验情思”

很多教师由于缺乏对文本的解读能力,致使课堂上随意性很大。具体表现为:教学目标不明确,甚至不合理;教师缺乏散文教学的知识,学生该怎样学,教师该怎样教,一头雾水,经常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是哪里。基于以上现状,散文阅读的言意转换范式及优化策略的研究就尤为重要了。因此,笔者聚焦研究具有明显文体特征的现当代散文,试图从文本研读和课堂实施两个维度进行探讨。

1.美读体验,咂摸语言

阅读散文,不仅要体认作者的所见所闻,还要通过这些所写的见闻去触摸写散文的“那个人”,即触摸作者的情思,体认作者对社会人生的感悟。而教学散文,关键是要引导学生抓住“言”的细微处,分享精确的言语所表达的“意”,这样以言逮意,引导学生走进作者“独特”的人生,从而体味语言的滋味。笔者经过精心选择,决定选择散文的代表形式——散文诗《荷叶·母亲》来深入研究。原因有两点:一是散文诗具有散文的突出特点;二是散文诗篇幅短小,易于实践。为此,我在实践中总结完善,形成了“美读体验,咂摸语言”的散文阅读教学言意转换的范式。

2. 运用“四读法”

经过课堂教学研讨,笔者经历了模糊的初期,明晰的中期,最后逐渐成型,在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四读法”散文阅读教学言意转换的策略,即朗读,概述内容——精读,走进作者——演读,把握体式——默读,领悟意脉。

当然,散文阅读教学是灵动的,教学策略也是灵动的,并非一成不变。有些环节自然相融,如内容与体式;有些环节并非一定要有,如领悟意脉。但万变不离其宗,这样的教学策略可以在教学中起到一个很好的引领作用。

二、小说阅读“着眼故事,言意共生”

现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选入的小说绝大多数是典范之作。学生对于小说的阅读普遍存在着浮光掠影的现状。其主要原因是教学内容固化,教法僵化,以致课堂气氛沉闷,真正的阅读没有发生。就小说教学状况而言,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教师进行小说教学时,遇到任何篇目都是教小说的人物、情节、环境。因此,必须探索小说阅读言意转换的范式及优化策略。

1.以读代析,学会欣赏

“故事是小说的特性”,小说阅读教学应以“故事”为基点展开。首先在朗读中进行故事解析,让学生懂得作者是如何对心中之“意”进行概括和提炼,并通过遣词造句,运用艺术性的结构方法进行巧妙地组织。进而引导学生欣赏小说中呈现给读者的景观是充满怎样的美学趣味,如此一步步抵达小说的内核。

如教学《芦花荡》,笔者紧扣“传奇”这一小说构思的特点来组织教学。就作者如何从情节上运用传奇的方法,“老头子”为什么有这样“传奇”的特点,引导学生探讨构思和审智的技巧。笔者首先让学生概述小说是怎样的故事,故事要传达怎样的真、善、美的精神质素,具有怎样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在此基礎上引导学生品析故事,从构思故事的角度引导学生由情节的表层向文本纵深处漫溯,智慧地观照情节“为什么——怎么会这样”。由此经过长期训练学生就能弄明白,在小说创作中作家必须布置好叙述的风格、展现人物的方式、意识的挖掘等,要设置巧妙的结构吸引读者读下去,进而关注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命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教给学生真正管用的知识,引导学生切实提高为何这样解读故事的能力,以达到“以篇达类”的效果。

据此,我将小说阅读教学言意转换的范式确定为“以读代析,学会欣赏”。

2.选点适切,分层展开

教学《孔乙己》,让文中的“记”字绽放出课堂教学的智慧之花。于漪老师教学《变色龙》紧扣文中的“变”这一看似寻常的字眼开展教学。这样的教学用关键性的环环相扣的提问作为突破口,层层剥笋,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文本,学生的脑海不断荡起层层涟漪。阅读小说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如人物命运及性格特征等,都顺势牵了出来并迎刃而解。这样的教学也在运用小说知识的基础上自然涉及小说教学的理解、欣赏、探究等三个层次。

(1)理解

从小说阅读出发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根据小说的文体知识(包括选材、线索、铺垫、悬念、反差、描写的技法等)来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巧妙结构以及曲折的情节发展等。小说作者是如何设计人物、情节、环境的。联系时代背景和创作意图品味特定时代的人物语言,从而感受小说的艺术形象,把握小说的主题。

(2)欣赏

培养具体分析作品曲折的结构、刻画人物的方法、典型的环境、风格特点、话语方式、表现方法、语言特色等方面的文学审美能力。欣赏小说塑造人物的技法,观照表现手法与描写手法的关系,注意故事情节与环境描写与刻画人物的内在逻辑联系,从而立体把握人物特点的多样性;关注小说的语言及语言在叙述动人故事、塑造人物个性形象、揭示主题、环境铺陈渲染等方面的作用;引导学生欣赏精彩的细节以及结构手法特点等。

(3)探究

培养学生探究小说的能力。比如,探索作者创作的意图及时代背景,让学生心有所思;探究作品的思想情感与多层次的丰富意蕴,披文入情,让学生怦然心动;多角度理解人物个性特点,用自己的认识经验去感受作者的独特人生,让学生若有所悟;多元评价小说主题;赋予小说创新的领域,从而突破学生的不懂、不会、不能之处。

在小说阅读教学言意转换范式研究的具体操作中,上述的三个层次并不是一个由低到高的线性排列顺序。我们可以把小说阅读看作一个互相联系的网络系统,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编写意图及教师学识个性,通过品味词语、解析句式、分析结构、掌握视角等方式精选教学点,引导学生循着作者建构故事的脉络层层剥笋,进入小说的阅读。

三、说明文“知用合一,循意探言”

就目前说明文教学现状看,不少教师对说明文的体式、作者的思维表达方式和文本内在科学精神等把握不清晰,说明文教学逐渐被边缘化已成为事实。为了提高说明文教学实践研究的发展水平,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不同类型说明文阅读言意转换的范式及优化路径。

1.关注表达,把握特质

在课堂实践研究的基础上,笔者总结出了“遵循体式—关注表达—熏陶精神”的说明文阅读范式。这是由说明文言意转换的特质决定的。初中说明文阅读应以理解为目的,教师的任务就是按照某篇文章的体式特性、作者的思维表达方式和科学教育价值,抓住属于“这一篇”的特质,教会学生如何理解性地解读文章。

2.知用合一,循文求言

笔者通过对初中教材中的说明文进行研究,归纳出了三种优化策略:(1) 依据体式,知用合一;(2)关注科学,融入体验;(3)循文求言,探究写法。所谓“依据体式,知用合一”,即在说明文总的类别当中还要结合这篇文本的出处及其产生背景来进一步明晰它的具体体式,不仅让学生得到知识,还要将其应用于生活实际。如教学《苏州园林》,要了解本文是叶圣陶应出版社之邀而写的序文,目的就是向读者介绍苏州园林具有怎样的图画美,以激发学生游览之情。所谓“关注科学,融入体验”是基于说明文既要感受科学精神领略科学方法,又要能够让师生融入生命体验,生成更高的教学价值。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紧扣“英雄”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反思在我们这个时代,那些在平凡的岗位上做了力所能及的事情的人都谓之“英雄”。这样立足于学生生活实际,提升了学生的核心素养。而“循文求言,探究写法”则是基于不同体式的说明文都是具体的“这一篇”,而其独特之处就在于为了能够更好地说明“这个”事物或阐明“这种”道理而采用特定结构和独特的语言表达形式。如叶圣陶写《苏州园林》采取的是总分的表达方式,《生物入侵者》以举例子见长,全文以例子开笔,以例子收尾,并且以例子贯穿全文,段中例子,段首例子,段尾例子,这样就突破了对举例子的表层认识,形成新的结构知识。再如《奇妙的克隆》一文中“我国科学家首先提出了这个问题,也首先解决了这个问题”,咂摸句中两个“首先”不仅体会到科学家的探索精神,而且也增加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议论文阅读“遵循逻辑,寻言观意”

议论文作为一种说理性的文体,目前仍然受议论文三要素的束缚,固守“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形式,教学模式单一封闭,其应用价值没有得到充分挖掘。对于议论文到底该教什么、怎么教一直模糊不清。教学内容更多地指向论点正确、论据充分和论证合理上,教学方法程式化,忽视了“这一篇”的文本特质,弱化了理性思维的培养。研究议论文阅读言意转换的范式及优化策略,有助于明确议论文的教学内容和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促进议论文阅读教学言意转换研究的深入发展。

1.还原意脉,比较说理

议论文是一种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说理为基本内容的文体,笔者认为首先应该明确议论文阅读教学的核心价值。

阅读议论文,应该关注作者的见解以及支持此见解的理由,论证的依据如何,还要明确作者阐述的过程。议论文教学要抓住作者的行文思路,遵循作者思维的逻辑,并运用这种逻辑思维,培养学生对生活现象的分析鉴别能力。通过研究,我们把议论文的核心价值概括为:抓住观点—理清思路—比较说理。

笔者选择了初中语文的议论文(《谈骨气》《敬业与乐业》《纪念白求恩》《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进行教学研究。我把《谈骨气》教学内容主要确定为掌握议论文基本的文体知识,尤其是掌握作者的观点;《纪念白求恩》的教学内容主要确定为判断观点和材料之间的论证关系,重点组织学生讨论作者是如何说理的;《敬业与乐业》的教学内容确定为议论文的说理思路,如何清楚地阐证观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的教学内容确定为阅读驳论文,掌握批驳的严密性。确立以上的教学内容,其根据是议论文的文体知识要求和议论文彰显的文本特质。

在这些议论文阅读言意转换的研究过程中,笔者形成了“抓住观点—理清思路—比較说理”的范式。

2.四层说理法

由于四篇文本的特点不同,教学内容和教法的研究自然也应各有侧重。如钱梦龙老师执教《谈骨气》一课,从议论文的文体特点入手,引导学生找论点,继而追问“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并引导学生通过补充论据,与议论文写作勾连起来。再如教学《纪念白求恩》,教者利用相关材料引导学生自己来评价白求恩,重点品味毛泽东的赞美之词,通过比较说理生成文本的深层旨趣。而教学《敬业与乐业》一课,笔者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之后,引导学生还原梁启超的行文思路,从而层层深入地把握文章的意脉。同时从“严密的层次、恰当的方法和有力的语言”来明晰阐述的道理,解开了以言会意的密码。对于《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课,要抓住“这一篇”批驳的特点,教者通过带领学生反复品读,加深学生对情与理的理解。这样既培育了他们的驳论意识,又大大提高了思辨能力。

四个课例各有特点,笔者根据议论文教学内容优化教法,提升了议论文阅读言意转换的能力,归纳出议论文阅读教学言意转换策略的四个层次:理解内容、把握文体、学会说理、拓宽视野。

当然,以上只是提供了议论文阅读教学的四个层次,这四个层次之间并非线性排列的,而是层递关系,但它们之间也可以自然融合。议论文阅读教学言意转换的策略并非一成不变,教学时可以围绕“这一篇”议论文的特质以及课堂教学重点进行相应调整。

五、文言文阅读“文言合一,言意兼得”

文言文阅读教学应体现“文”和“言”的结合,展现深厚的文化内蕴,而不能或偏重于文或偏重于言。我们应充分认识到加强文言文教学能够积淀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因此,探究初中文言文阅读言意转换的范式及优化策略,更有助于初中文言文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选择。

1.顺意感悟,累积赏析

基于课堂实践,笔者确立了“标注顺意—诵读感悟—累积赏析”的文言文教学范式。第一步,标注顺意,借助注释或工具书把词意标注出来,然后理顺句、段、章的意思;第二步,诵读感悟,就是通过朗读、品读、美读等方式对话文本,感悟文本之意蕴,进而形成语感;第三步,累积赏析,就是在前两步的基础上累积文言词汇、用法,赏析炼字炼句的精妙之处,研习作者谋篇布局的章法,从而把握作者生成的情意和思想。

2.四“文”合一

笔者通过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形成了“文言—文章—文学—文化”的阅读教学策略,即由“文言”入手,最终达到积淀传统“文化”的目的。在这四个方面中,“文章” 与“文化”是统一的,教学时引导学生重点理解章法考究处、炼字炼句处,掌握古人所传达的“志”和“道”。

总之,探究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言意转换的范式及优化策略,重在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力,在“言”“意”转换之间梳理出文本语言之间的逻辑关联,习得“言意转换”的方法,以此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进而把握文本的“价值”。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所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我们只有循着散文、小说、说明文、议论文、文言文这五种不同文体类型的言意转换的范式及优化策略,并经过长期的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才会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必将逐步提高,从而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落到实处。

猜你喜欢
说明文范式议论文
议论文阅读专练
说明文阅读专练
以写促读:构建群文阅读教学范式
范式空白:《莫失莫忘》的否定之维
孙惠芬乡土写作批评的六个范式
Get两种论证法,一举拿下议论文
简谈“议论文”写作
管窥西方“诗辩”发展史的四次范式转换
如何提高自述型说明文的颜值
说明文中相似、相反与因果联想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