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宝平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没有一种提问方法能唤醒学生的思维潜能,促使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层思考,如石子投入方塘,不仅轰然成浪,而且涟漪绵绵成影响深远之势呢?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的“主问题”教学理念正好回答了这一问题。
在阅读教学中,老师如果能巧思妙想,设计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就可以使文章思路、学生思路、教师教路达到和谐统一,师生一起在阅读文本的活动中享受预设的精彩和生成的美丽,从而引导学生品尝到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乐趣。那么如何建立起立体双向交流的课堂结构,让语文课堂“妙在这一问”呢?
结合自己多年阅读教学的经验,我认为好的“主问题”设计一般具备这样几个特点:(1)新颖别致,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2)迅速集中思维,让学生直奔学习重点;(3)准确抓住整篇文章的要害,“一石激起千层浪”。
下面我将从文章的标题、关键词句、形象分析、文脉梳理、情感感悟这几个方面对课堂主问题的设计进行论述。
一、着眼标题,以题解文
标题是文章的文眼,是文章重要内容的描述。文章的标题往往体现作者构思的独特匠心。因此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从标题切入,引出主问题。
如教学《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可以引导学生依据题目提供的信息,设计这样三个“主问题”:(1)你从课题中掌握哪些信息?学生讨论后明确:罗布泊是仙湖,一个曾经非常美丽的湖泊,現在却消逝了。(2)今日罗布泊是怎样的?过去的罗布泊又是怎样的景象?(3)仙湖罗布泊消逝的原因是什么?这样,全体学生在这三个问题的引领下,经过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自主完成了学习任务,可谓事半功倍。
又如在教学《荷叶·母亲》时,就可以从题目入手设计“主问题”:荷叶、母亲,风马牛不相及的两样东西,一是物,一是人,作者怎么就把他们放在一起了呢? 学生由此展开热烈的讨论,让学生联系内容和情感进行赏析,提出各自的见解,最后得出结论:母亲就像荷叶一样,总是呵护自己的孩子——红莲,在风雨中,她始终保护着孩子,让她免受打击。这样的主问题设计,不仅具有新鲜感而且能够抓住文章的中心内容,使学生整体感知并领会文章主旨。
二、着眼关键词句,巧妙引领
文眼词句是文章融思想、艺术于一体的聚焦点,自然应该成为我们品读文章时“摄其精华,得其筋骨”的切入点,古人云“挈领而顿,百毛皆顺”。
如教学《曹刿论战》时,我抓住关键词语“远谋”设计“主问题”:曹刿说“肉食者鄙,未能远谋”,说说有哪些语句和内容分别表现了“鄙”与“远谋”?促使学生细细品读体会,继而又抛出第二个“主问题”:你对一“鄙”一“远谋”这二者有什么看法?引导学生既认识曹刿取信于民的政治思想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又使学生正确评价见识短浅但又善于察纳雅言的鲁庄公。这样,两个问题架构了整个课堂教学的两大板块,并将原有的字词串讲、句子翻译、分析评价等教学环节都浓缩在两个问题之中,做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实现文本的有效阅读。
三、着眼形象分析,另辟蹊径
古人云,文以载道。评价一篇文章的好坏,首先要关注的是它的现实意义,当然,这个意义是由文章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来体现的。分析人物形象是理解文章内容的重要手段。
教学《伟大的悲剧》一文,可以根据感人至深的英雄群像,设计出这样三个“主问题”:(1)文中最感动你的人物是哪一个?是怎样感动你的?(2)文中写到的“恐惧”、“胆怯”、“ 惊慌”等字眼是否有损英雄形象?(3)为什么这个悲剧是“伟大的”?在接下来的合作探究中,学生自然就会顺着这些问题,有的放矢地去阅读思考。
又如执教《最后一课》时,在了解故事背景后我抛出第一个“主问题”:韩麦尔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经过整合,组织讨论三种见解:一个普通的人,一个“可怜”的人,一个爱国者。紧接着,又抛出第二个“主问题”:为什么不把韩麦尔塑造成一个“高大”的“英雄”,而让他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学生讨论后明确:正因为普通,韩麦尔先生才代表千千万万的法国民众,这篇小说才成为法兰西民族的心声。
从形象分析出发的 “主问题”设计,引发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感知全文,筛选有效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整合,最终形成对人物形象的多层理解和对文章主旨的深层感悟。
四、着眼文脉梳理,纲举目张
有些小说初步阅读时感觉凌乱,教者若能从众多的情节中筛选出一两个内蕴丰富的点设计“主问题”,让这个“主问题”发散、流淌、形成一条教学线索,往往更能拨动学生的心弦,点燃他们的思维火花。
执教《孔乙己》时,我以“笑”为突破口,组织安排教学,设计了一个“主问题”:谈谈孔乙己与“笑”。在老师的点拨下,学生议论纷纷,提出三个“子问题”:孔乙己究竟有哪些可笑之处?文中人物的笑各有什么含义?为什么反复写笑?经过讨论分析,学生发现:孔乙己在笑声中出场,在笑声中苟活,在笑声中走向死亡,一个“笑”字,写尽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笑”是作者塑造人物的艺术手段,反复写“笑”,能造成一种喜剧的氛围,增强小说的悲剧效果。
围绕“笑”字设计的“主问题”,激起学生浓厚的探索兴趣,在这一“主问题”的指引下,学生兴致勃勃地进入课文,圈点勾画,品评咀嚼,思考讨论,表达交流,听取点拔,深化认识。这一环节中,读、写、听、说、思融为一堂,能力提高和技巧训练合为一体,学生活动和教师点拨相映生辉。
五、着眼情感感悟,拨云见日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和写作思路,还要引领学生去体验、感悟和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对文章作深入的挖掘。因此我们可以借鉴语言特色,感悟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以文章所表达的情感作为主问题设计的着眼点,引领学生深入阅读。
执教《老王》时,在学生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找出文中表达情感最深、最令人动情的核心句:“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然后以此为中心,结合内容设计“主问题”:(1)文章中 “我”对老王怀着怎样的情感?(2)请圈画出体现我对老王 “愧怍”的词句或事件,细细品味。(3)老王已经成为 “我”心中永远的记忆,作为读者,你们从作者的“愧怍”中读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这样紧抓情感核心句设计主问题,教学思路清晰:学生初读文本,感受“愧怍”;学生概括情节,体会“愧怍”;学生联系实际,体验“愧怍”。整堂课紧紧围绕这一情感句,没有繁琐的追问,没有破碎的肢解和牵强的解读,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展开教学活动,一气呵成,浑然天成。
总之,现代文阅读教学中“主问题”的设计艺术是很值得研究的,其方法还可以有多种,如从文章的线索着眼,从文章的疑难点着眼,从文章的细节着眼等,但无论是哪一种“着眼点”,追求的都应是“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只要我们老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找准文章的 “着眼点”,设计出一个个环环相扣,由易到难,辐射全篇的“主问题”,就能实现教者与文本的对话,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教者与学生围绕文本的对话,进而达到思维不断碰撞,能力不断提高,心灵不断丰满,情感不断丰富,思想不断升华的效果。
“妙在这一问”让我们的语文课堂精彩纷呈,妙趣横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