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俊晓
一、阅读现状:课标精神与阅读实践的纠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现在,“语文教学提倡阅读整本书的势头正在风起云涌地进行着”。然而,更为现实的一面是,在应试教育的驱动下,学生的学业压力日益增大,学习和作业占据了学生最主要的活动时间。这意味着学生能够自由支配的时间大大减少。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的阅读教学存在“重课文”而“轻课外”的倾向,“太过注重课内对文本的条分缕析,严重忽略了学生大量的自由阅读的重要性”。基于应试教育的评价机制,学校以及教师对于推进课外阅读还有顾虑,且对学生的课外阅读缺少细致的指导。另外,作为阅读的指导者,教师群体的阅读状况也不容乐观。当前阅读现状与课标要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在开展名著阅读活动(特别是“整本书”的阅读)的道路上,语文教师仍然需要有所作为。
部编本教材问世后,我们在揣摩编者意图时,可以感受到教读、自读和名著阅读“三位一体”的体系建构。我们认为,要达成“三位”的整体性平衡,使之成为一个完整的阅读教学體系,我们迫切需要提倡师生共读“整本书”(即教师研读整本书及相关研究著作,师生共同平等的阅读、交流一整本书),让阅读真正的发生,达成师生知识与人格共同生长的愿景。也只有如此,才能有效应对当前阅读教学中的危机。
二、共同“生长”:挣脱思想束缚,引领阅读风尚
实验证明,大量阅读比直接学习阅读技能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我们用课本教,最终目的是学生的“学”,我们在教读课上条分缕析的“教”,为的是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的“用”。如果不开展课外阅读,不在整本书的阅读中去运用教读课上学得的方法,那教读的意义就不能显豁了。开展大量的课外阅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是“三位一体”的题中之义。语文教师应当成为名著阅读的推动者,让学生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获益。
然而,目前对于名著的阅读,老师们的设定往往在“让学生开展阅读”层面,而忽略了师生共同读“整本书”的意义。教师的阅读往往会被忽略。因而,大多数相关论述的主要策略就集中在激发兴趣、培养习惯、指明方法和指导方式等几个方面。
阅读本身即是语文教师自身素养提升、阅读能力增长和带动学生读书、指导学生阅读的途径,也是学生精神成长、思维锤炼、语言能力积淀的成长过程。在推进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语文教师是共同“生长”的规划者和引领者,学生是共同“生长”的探索者和受益者。新课标指出:“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因此,语文教师在阅读“整本书”的指导上,应当有周密、细致的规划。“让学生进行大量阅读,语文教师需要做更多的工作,并且要真正发挥教师的专业优势”。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达成教师的作为。
教师应当是阅读行为的实践者。教师的读既是自身的精神享受,同时也带有研究的功利性。教师先行研读,研究其中的疑难点,参考相关的研究著作,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寻找并挑选出能够引起师生情感共鸣、适合学生探寻价值的话题。
教师应当是阅读兴趣的激发者。兴趣性是课外阅读教学的特点之一。经典名著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学生容易产生隔膜。消除隔膜最好的办法就是使学生产生兴趣。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悬念制造阅读期待、讲述精彩章节故事、借助相关影视作品等方法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逐步进入经典名著的整本书阅读中去。
教师应当是阅读计划的制定者。学生阅读兴趣的发生很快,也很容易消退。教师需要引领学生制定阅读计划来支撑师生的持续阅读行为。新课标要求,第四学段的学生阅读一般性的现代文每分钟至少要达到五百字。教师可以根据这个标准,结合学生的具体学情,一起制定适性的阅读进度。
教师应当是阅读书目的推介者。虽然当前的教材在附录中都有推介的名著,但是学生可读的并非局限于此。读书的主体是师生,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团队的力量,通过对同事、家长、学生的调查以及媒体的推介,来形成本班或本年级的师生阅读书目。
教师应当是阅读方法的指路者。开展“整本书”的阅读与单篇文章的学习不同,师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因而不能像学习篇幅短小的文章一样精雕细琢,而是采用诸如浏览、跳读、略读、精读相结合的方法。在学生习惯了精读的情况下,教师对阅读方法的指导是更为迫切的。
教师应当是阅读活动的组织者。教师对学生阅读活动的指导是通过阅读活动来实现的。新书介绍课、主题研讨课、读书报告会、心得展评会等形式,都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来组织,并进行具体的指导。在多样的阅读活动中,学生智力、情绪上的力量才能被激发出来。
以上六个角色的扮演,既是语文教师应负的责任,也是语文教师享有的权利。语文教师自身应当挣脱课“本”观念束缚,引领名著阅读风尚,与学生一起,在课外阅读中(特别是“整本书”阅读中),检验阅读教学的成果,在更具有挑战性的课外空间得到成长。
三、阅读指导:抓住基本流程,尽情享受阅读
“整本书”阅读需要教师有计划、有组织、有方法地指导学生开展,而不是放任不管。“书到了孩子们手里,并不是问题解决了,孩子们看书,没有指导是不行的”。教师的指导,可从环境创造和专业指导两个方面来阐述。
从环境创造来讲,教师要积极争取学校领导的支持,较大限度地利用好图书室的书籍,在校园内开展丰富而有趣味的读书活动,开展“阅读之星”这类荣誉评选,定期做好海报、墙报、宣传栏方面的宣传发动工作,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再者,语文教师要在备课组、教研组内反复商讨(甚至要征求家长、学生的意见),确定适合学生阅读的,吸纳了广泛意见的书目。另外,也可以发动班级学生建立自己班级的图书角,鼓励学生将家里的书带来,教师选出适当的放到图书角,同学之间进行分享。班级内部也可以评选阅读明星。此外,学生擅长的科目和感兴趣的内容也各有不同,语文教师还可以争取各科老师的支持,“就他所教授的科目,来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力图使学生对于参考书目发生兴趣,鼓舞他们读书的兴趣”。这样一来,阅读就能覆盖学校里的方方面面,达到阅读总动员的效果了。
从专业指导上来讲,课堂是我们开展阅读指导的主阵地。阅读指导课可以根据具体的需求,开展新书介绍、主题讨论、读书报告、书面考查(或口头考查)等类型的课。根据笔者平时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的情况,本文将“整本书”阅读的基本流程提炼为“计划——导读——自读——讨论——表达”五个步骤。
计划环节,笔者根据新课标对第四学段学生提出的“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的要求,与学生设定阅读计划。以师生共读《水浒传》为例,笔者根据电子版《水浒传》各个章节的字數,设定了如下阅读进度表。由于《水浒传》的语言与现代文有时代的不同,且考虑到本班学生的学情,因而刚开始接触《水浒传》时,笔者将每分钟阅读的字数调整为350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酌情修改。
导读环节,笔者根据不同文体的特征组织语言和内容。导读内容基本上包括作家独特的人生经历、逸闻趣事、整本书的基本内容、具体的精彩章节、相关的经典评论以及阅读这一本书时,可以采用的阅读方法。在不同文体中,如《泰戈尔诗选》、《繁星·春水》,则以“情”导读;如《海底两万里》、《格列佛游记》,则以“趣”导读;如《培根随笔》,则以“理”导读。或者如《傅雷家书》这类,就根据作品自身的特点,可兼而有之。在阅读方法上,例如读《鲁滨孙漂流记》,小说前一小部分对于初中生来说,不太有趣,就指导学生跳过去。例如读《水浒传》,对于精彩的场景描写,则可采用批注法;对于前后贯穿的性质的内容,则可以简略地看下去。
自读环节,由学生根据计划和导读中习得的一些方法自由进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是否写读书笔记(阅读兴趣还未形成时不必强求,让学生充分享受阅读的自由)。学生可以采用写提纲、写摘要、做摘录、做批注、制卡片等形式,自由地做读书笔记。
讨论环节,笔者组织学生开展阅读交流会,整个交流过程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各自谈一谈阅读过程中的初步感受和见解,提出自己的疑惑,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看法。第二部分,进行师生平等对话。笔者将已经拟定(事先公布)的主题抛给学生,学生可以质疑问难,也可以深入阐明,开展主题探究。
表达环节,特指主题演讲或者书面表达。学生自由选择想要表达的内容,可以关涉:主要内容、思想;主题演说;缩写一段故事;指出若干精彩的景物描写;说说对某个人物的评价,等等。通过这一环节,实现读与说的转化、读与写的转化。笔者则定期收阅和发还学生的读书报告或笔记,感受学生丰富的精神世界。
另外,笔者也会使用一些辅助性的表格,让学生的阅读过程可视化,在阅读整本书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
以上五个环节开展“整本书”的阅读指导,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指导细致,活动充分,让阅读真正地发生在课堂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