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中发现,在活动中领悟
——评袁颢珈老师的“轴对称图形”一课

2018-06-20 01:14云南省昆明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一小学明文俊袁颢珈
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 2018年6期
关键词:对称点对称轴端点

云南省昆明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一小学 明文俊 袁颢珈

教材分析:

《轴对称图形》是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八册第七单元《图形的运动(二)》第一课时的内容。学生在二年级的时候已经初步感知了生活中关于对称的现象,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加上生活经验的积累,学生对于什么是“轴对称图形”并不陌生。部分学生甚至可以用一些方法来判断图形是否是轴对称的。

相较于二年级注重对轴对称图形的整体感受,此时对学生有了更高的要求。四年级侧重于通过动手画图等活动对轴对称进行再认识,并在活动中发现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即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对称点连线和对称轴互相垂直。

学生分析:

到了四年级,要求学生具备在活动过程中总结经验的能力,并在活动中发现轴对称图形的性质特征,进一步认识轴对称图形,这就是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教学设计应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确定教学环节,以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所做、所见、所感为“扶梯”,引导学生一步步发现轴对称图形的性质特征,完成第一学段向第二学段的过渡。

别出心裁巧设计,落花亦能引课题

教学片段一:情境导入,复习旧知

1.教师向学生分享微信朋友圈赏花的照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出示桃花矢量图,让学生判断发生了变化的桃花图形(掉落花瓣)是否仍是轴对称图形。

3.揭示课题。

活动作“扶梯”,“爬出”轴对称 “特性”

教学片段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1.学生明确探究活动要求,先自主探究,尝试补全轴对称图形。完成后在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方法。教师加入四人小组听取学生的交流,初步了解学生的方法。

2.教师组织集体汇报交流,突破轴对称图形的性质特征。

(1)紧紧围绕“图形——线段——点”这一核心,突破“对称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这一性质特征。

师:用有方格的一面作图的请举手,用没有方格一面作图的请举手。为什么大多数同学更愿意选择用有方格的一面补全轴对称图形?

生:因为有方格对比原图,更容易确定另一边的图形,比较好画。

师:那你能具体说一说是怎么画的吗?

(在实物展台上进行展示,学生边比划边说自己的方法)

师:你画的这一条条的都是这个图形的什么部分?

生:是围成图形的线段。

师:请你着重介绍一下第一条线段的画法。

生:我先找到线段的端点,原图中,这个端点距离对称轴有2格,所以在对称轴另一侧和它对应的点也要距离对称轴2格。我数好了把这个端点画在这里。

师:那如果这个端点不在距离对称轴2格的这个位置,会怎么样呢?

生:就不能和原图中的点重合,就不是对称的了。

师:(顺势总结)在轴对称图形中,沿对称轴对折,左右两侧能重合的两个点叫做对称点。为了能一眼看出来它们是一对对称点,我们用字母A和A’来表示。刚才这位小老师就是通过找原图中线段端点的对称点,画出第一条线段。

(教师鼓励其他同学用同样的方法说一说怎样画第二条、第三条线段,以检测学生是否清楚。通过几位小老师的讲解,学生发现,补全轴对称图形就是要画出围成图形的线段,而线段又是由线段两端的端点确定的,所以找原图线段端点的对称点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师顺势提问:在找对称点的过程中,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点A到对称轴是距离是2格,它的对称点到对称轴距离也要是2格,对称的两个点到对称轴距离相等。

师:对称点都是成对出现的,那在对称轴上的这个点,它的对称点在哪?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发现对称轴上的点的对称点就是它本身。

(2)利用方格纸的横格线、竖格线的直观特点,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借由原有知识经验“直线外一点到直线的距离”,突破“对称点连线和对称轴互相垂直”这一性质特征。

师:点D到对称轴距离是3格,所以它的对称点D’到对称轴距离也要是3格,可是距离对称轴是3格的点很多,为什么点D’一定要在这?

生:因为若点D和D’要重合,就要在同一条直线上。

师:你能用红笔表示出是哪一条直线吗?

(学生将D和D’连接起来。)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D和D’的这条连线和对称轴是什么位置关系?

生:是互相垂直的。

师:真的如我们眼睛所看到的互相垂直吗?点D是对称轴外的一点,对称轴是一条直线。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距离是指“过直线外一点画这条直线的垂线”,所以点D到对称轴的这条线段和对称轴是互相垂直的,以此类推,D’到对称轴的线段和对称轴也是互相垂直的,这两条线段在同一直线上,所以DD’的连线和对称轴确实是互相垂直的。那其他对称点也有这个特征吗?

(引导学生一一验证)

师生共同小结:对称点连线和对称轴互相垂直。

(3)请没有方格纸画图的学生交流方法,再次巩固探究发现的两条性质特征。

(4)师生共同总结,渗透补全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师:比较有方格和没方格的画图过程,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学生异口同声都回答是在找对称点)

师:在补全的过程中,都是在找原图中线段端点的对称点,确定了对称点的位置,就能连成线段,从而围成了轴对称图形。

通过以上教学片段的重现和分析,可窥一斑而知全豹,在此笔者有以下感触。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来进行教学设计。

本节课从“回顾——认识——再认识”,教师并没有以“告诉”的形式去灌输,而是创设了一种环境和氛围,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体现了“做中学”的原则。课堂活动中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还渗透了对应思想。与此同时,教师成功的扮演了“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调控了整个探究活动,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2.上课时教师勇于“让位”给学生。

教师把“讲堂”变“学堂”,将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在补全轴对称图形时放手让学生去补全,只要学生能自己操作、自己领悟的,都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只是起到引导和点拨的作用。

3.教学应不拘泥于教材,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及教学需要有效的使用。

教师只有真正认识到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并有效的进行转变,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发展。

猜你喜欢
对称点对称轴端点
非特征端点条件下PM函数的迭代根
九点圆圆心关于三边的对称点的性质
不等式求解过程中端点的确定
线性代数中矩阵特征值的解析方法
三次多项式的对称点及其应用
——从广州一模的一道选择题谈起
先找对称轴!
抓牢对称轴突破二次函数
有几条对称轴
基丁能虽匹配延拓法LMD端点效应处理
生活中的轴对称检测题(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