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传娟,毛玲朋 ,洪晓畅,金晓童
(1温州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信息与工程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zhj4678@qq.com;2温州医科大学学生处,浙江 温州 325035;3 温州医科大学团委,浙江 温州 325035)
生命态度是描述当事人对和生命有关的人、事、物,倾向如何感觉与行动,如何行动的描述,而除了行为倾向的含义之外,同时还牵涉对生命的认知、情意层面的内在构架[1]。生命态度除了具备态度的基本属性,还应包含三个基本成分,即对生命的认知、关于生命的情感和关于生命的行为倾向[2]。
近年来,我国个别大学生漠视生命存在和价值、浪费与伤害生命的现象越来越为全社会高度关注。在我国,每年约有29万人死于自杀,大学生自杀率是同龄人口的2~4倍,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3]。医学生以人类生命健康为己任,其特殊的职业性质要求医学生应具备良好的生命态度,课题组通过对温州市某医科大学医学生的生命态度现状进行调查,旨在进一步加强生命教育,帮助医学生实现自身健康人格,培养救死扶伤的社会责任感,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培养合格的医学人才。
本研究主要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按照每栋楼和楼层进行分层,在22栋宿舍楼中,每栋宿舍楼随机抽取3层,每层随机抽取3个寝室,每个寝室随机抽取4名医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包含本科生和研究生中临床医学专业、口腔医学、医学影像学、麻醉学、眼视光、药学、医学检验学和护理学8个专业,共发放85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820份,有效回收率为96.5%,其中男生396名(48.3%),女生424名(51.7%)。一年级医学生217名(26.5%),二年级医学生196名(23.9%),三年级医学生198名(24.1%),四年级医学生101名(12.3%),五年级医学生5名(0.6%),研究生103名(12.6%)。
课题组参考生命态度研究相关文献,结合工作实际,设计“医学生生命态度现状”调查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医学生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级、家乡所在地、专业、性格偏向、是否独生子女、是否单亲家庭、家庭经济水平、父母受教育程度等一般情况,第二部分为医学生生命态度,主要包含医学生生活态度维度、生命保护能力维度、压力与挫折应对维度、死亡态度与自杀意念维度等内容,两部分共设计20个条目的问题。问卷设计好后,前期进行试调查,再根据试调查的结果,不断完善调查问卷内容。
对问卷编码,采用Excel表格进行数据录入,应用SPSS23.0软件处理数据,采用描述性分析、卡方检验等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在调查医学生当前的生活态度时,19.0 %医学生缺乏理想,没有明确的生活态度,生活态度消极,65.6%的医学生认为自身生活状态还可以,15.4%的医学生有清晰的方向,对未来充满希望。为了进一步考察不同人口学特征与医学生生活态度的关系,课题组进行卡方检验,结果表明,医学生生活态度在不同年级(P=0.000)、家乡所在地(P=0.000)、性格(P=0.000)、经济水平(P=0.000)、父母受教育程度(P=0.028)等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在性别(P=0.117)、专业(P=0.710)、是否是独生子女(P=0.291)、是否单亲(P=0.555)等人口学变量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详见表1)。研究生比本科生生活态度更积极,对未来目的更明确,外向的学生比内向的学生生活态度更积极。
表1 医学生生活态度维度[n(%)]
续表
注:*P<0.05,**P<0.01,***P<0.001。
作为医学生首先要保证自身的生命健康,才能承担起救死扶伤的重任,统计结果显示,是否了解生存常识和逃生技能在性别(P=0.005)、年级(P=0.000)、家乡所在地(P=0.009)、性格(P=0.011)、是否是独生子(P=0.001)、经济水平(P=0.000)以及父母受教育程度(P=0.007)等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见表2)。
表2 掌握生存常识和逃生技能的基本情况
续表
注:*P<0.05,**P<0.01,***P<0.001。
学习压力是医学生压力的主要来源,在压力来源调查中排位第一。27%的医学生认为自己受到学习压力的困扰,除此之外,医学生压力还来源于就业(14.4%)、个人前途(14.4%)、人际关系(12.9 %)、情感(11.5 %)及经济方面(9.6 %)等。面对压力,多数医学生(90.6%)能选择倾诉、顺其自然、转移或通过合适途径发泄压力,但仍存在少部分医学生(9.4%)会闷在心里,甚至采取吵架、打架、酗酒等极端方式。
死亡态度与自杀意念维度有助于了解个体对死亡或自杀的基本价值取向。统计结果显示,76.0%的医学生能正确面对死亡,认为死亡是必然的,8.5 %的医学生认为死亡是很可怕的。这表明大多数的大学生对待生命意义的理解是正确的,但是也有部分医学生对死亡具有恐惧、逃避、焦虑等心理,存在一定程度的认识偏差。
调查发现:医学生未有过自杀念头或行为所占比例为74.2%,但有过自杀念头或行为的医学生所占比例仍较高(25.8%),其中家庭经济贫困的医学生自杀念头或行为所占比例更高,医学生是否有过自杀的念头或行为在性别(P=0.035)、年级(P=0.039)、是否单亲(P=0.041)、经济水平(P=0.000)等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在家乡所在地(P=0.383)、专业(P=0.405)、性格(P=0.057)、是否是独生子(P=0.237)、父母受教育程度(P=0.839)等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
表3 医学生自杀行为或念头
续表
注:*P<0.05,**P<0.01,***P<0.001。
调查显示部分医学生生活态度消极,没有明确的态度。由于特定的生活环境和教育体制,医学生在上大学之前,将努力奋斗的目标设定为考上理想大学,但进入大学后,没有树立新的目标和追求,生活空虚和迷茫,对大学生的日常行为和生活态度产生消极影响[4],对医学专业没有兴趣的医学生生活态度更为消极。
男生对于各种生存常识和逃生技能的了解程度高于女生,性格外向的医学生对于生存常识和逃生技能的了解和掌握程度高于性格内向的医学生,研究生对于生存常识和逃生技能的了解程度高于本科生,独生子女对生存常识和逃生技能的了解和掌握程度高于非独生子女,父母受教育程度高的医学生对于生存常识和逃生技能的了解和掌握程度更高。原因在于男生比女生动手能力强,性格外向比性格内向的学生动手能力强,研究生比本科生对专业知识掌握的更扎实,独生子女独立性更强,父母受教育程度高对子女生存常识和逃生技能的教育更多。
家乡所在地不同医学生对生存常识和逃生技能的掌握有明显差异,家住城市的医学生对于生存常识和逃生技能的了解和掌握程度高于家住农村的医学生,这与宋增伟、梅萍[5]的研究结果一致,原因可能主要与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及其所导致的城乡环境的差异有关。
调查显示,医学生学业压力是压力来源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学习压力受多方面的影响,既有社会的、家庭的,也有来自学校和学生个人的影响。和一般大学生相比,医学生具有学习年限较长,学业负担沉重,考试难度较大等特点,生命态度低落的学生面对压力情境与挫折的能力可能较弱[6]。
调查显示,部分医学生对死亡具有恐惧心理,不能坦然面对死亡的话题,原因可能是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家庭观念的影响。从生命教育本质来看,坦然地面对死亡,可能是理解生命过程和死亡现象之间辩证统一关系的重要一步[7],也是拥有健康生命态度的关键环节。大多数医学生拥有健康的死亡态度,部分医学生生命意识淡漠,极端情况下有自杀的念头或行为,原因可能是处于思想发展期的大学生容易对未来陷入迷茫[8],加之当前家庭教育存在重学习,轻身心健康的现象,以及学校生命教育不普遍,相关生命教育课程教学效果不明显。
实施生命教育,对医学生进行生命态度的培育,从思想上认识到生命的可贵,珍惜生命、善待生命,仍是广大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要使命。生命态度的培育应以解决当前医学生生命态度存在的问题为出发点和立足点,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加强医学生生命观的认知是生命教育的基石。研究表明,自杀的大学生缺乏对生命意义的理解。没有找到生命意义的大学生面对压力时,倾向于选择放弃努力并产生无助感, 并且在面对严重压力时甚至会选择自杀[9]。生命教育应让医学生认识到生命是神圣的、美好的、有意义的,应对医学生开展信仰教育,通过唤醒医学生对生命意义理解,帮助他们去寻找生活的意义所在,切实把珍惜生命、关爱生命、尊重生命融入医学生的内心,实现生命价值和责任,例如举办生命教育主题展,高雅艺术进校园等,使医学生在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中体验生命、感悟生命。
医学生因其未来职业的特殊性,更要具备自救能力和他救能力,结合医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医学专业的特点,面对广大医学生应开展生存技能的培训和演练,使医学生既具有自我救护意识和救死扶伤的崇高精神,又具有自我救护和救护他人的能力。
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困境和挫折不可避免,推行生命教育关键要帮助医学生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强化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培养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坚强的意志品质,通过开展专题讲座和团体辅导,结合医学生日常生活情境,正确认识挫折,提高个人解决难题的能力,展现生命活力。
首先要引导学生感受生命的意义所在,思考人生价值所在,从培养医学生的“利他”精神着手,利他精神既可以有利于他人,又可以成就自我,可以有效排除人的失落感,使每个人在困境时不会孤立无援,帮助医学生培养道德责任感,端正生命态度。其次对医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培养医学生用感恩的心去面对生活的一切,通过参加临床见习感受生命之道,救死扶伤之责,通过参加暑期社会实践、新青年下乡等校外实践活动,开展义诊、关爱老年人等服务活动从而潜移默化地接受生命教育,促使医学生认真思考和完善人生价值,强化医学生的生命情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10],促进医学生个体健康人格的发展,学会尊重他人、关爱他人、欣赏他人。
死亡是生命历程中不可避免的。应加强对医学生“自我投入”的引导,通过帮助医学生了解死亡、接纳死亡和消除对死亡的恐惧,感悟生命之可贵,提高对死亡的科学认识,提升医学生对生命自主的意识及能力,树立科学、合理、健康的死亡观;消除医学生对死亡的恐惧、焦虑等心理现象,教育医学生坦然面对死亡。教师应协助医学生培养正面积极的生命态度,以应对未来种种可能的挑战。通过开展死亡教育,主动发现、评估、筛选出高危险的学生,在学生尚未表现出偏差行为之前,尽早进行预防性的关心和辅导。
〔参考文献〕
[1] 谢曼盈.生命态度量表之发展与建构[D].花莲:台湾慈济大学教育研究所,2003:1.
[2] 全国13所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社会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153.
[3] 梅思佳,陈庆健.浙江省某医学院校体验式生命教育对大学生自杀态度的影响[J].医学与社会,2013,26(3) :72-79.
[4] 王俨辉.大学生生命态度的现状、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9.
[5] 宋增伟,梅萍.城乡大学生生命意识与人生态度比较研究——基于全国17所高校的调查分析[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5(6):89-94.
[6] 谢曼盈.简短版生命态度量表之效度研究[J].慈济大学教育研究学刊,2015(12):207.
[7] 徐晓滢,刘世宏,李丹,等. 青少年生命认知及其生活满意度的干预研究[J]. 心理与行为研究,2014,12(3):384-390.
[8] 年亚贤.大学生自杀现象成因及心理预警机制建设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3(6):86-88
[9] 李虹.自我超越生命意义对压力和健康关系的调节作用[J].心理学报,2006(3):422-427.
[10] 纽丽霞,尹雪如.山西高校医学生生命观调查与分析[J].医学与哲学,2014,35(11A):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