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聪聪
(武汉音乐学院,湖北 武汉 430060)
舒曼的《交响练习曲》是他的作品第13号,创作于1834年。该作品曾有多个版本发行,分别发表印制于1837,1852,以及1856年。1837年版由海斯菱格在奥地利维也纳发行,而1852年版,以《变奏曲形式的练习曲集》在莱比锡印刷。本文将通过对两个重要的现代版本的研习,来探讨版本分析比较的乐趣和意义。而讨论和对照的版本,一个是1984亨利版,净版,源自1852版。而另一个版本是舒曼的夫人克拉拉编订的版本,修订版,源自1837版。
亨利的“原始版”系列向来以严谨和忠于原作者而闻名,而克拉拉作为舒曼的妻子,以及当代最杰出的钢琴家,她的版本显然十分重要。在亨利版和克拉拉版中,除了音符外,谱面标记有十分大的区别。这些区别包括且并不限于:断连法,踏板标记,音量标记,节奏,以及音值。这些大量的区别使得这两个都十分有价值的版本的对比变得非常有趣。我希望,本文对于《交响练习曲》“主题”部分的版本研究能令今天的钢琴学习者获取一个更广泛的对舒曼钢琴作品不同版本的了解。并且,就如我在前面所说的,拓展出一个更严谨、包容的音乐钻研态度。
因为篇幅原因,本文只对《交响练习曲》的主题进行分析比照。
主题由四个乐句组成,每句四个小节。其关系可以用中国古时候诗句的“起-承-转-合”关系所概括。所以第一、二、四句是由同样的音乐动机发展变化出来,第三句发展变化,但连接前后。
在该曲“主题”部分,亨利版和克拉拉版最明显的谱面区别恐怕就是踏板使用上的标记了。在亨利版中,踏板标记看起来似乎标记的非常简单,甚至粗糙:一个踏板标记贯穿前两句(第1至8小节),第三句则没有任何踏板标记,然后再一个长踏板覆盖整个第四句。这种踏板的使用在现代钢琴上是完全不可能使用的,基于每个乐句内丰富的和声变化和半音,所有的声音都将被浑浊,这绝对不符合今天的音乐美学。哪怕在舒曼时代的键盘乐器(Graf古钢琴)上,也并不见得合适。事实上,来自作曲家舒曼本人的踏板标记已经早被许多学者所讨论,因为随处可见这种“不仔细”的踏板标记,也许这只是舒曼在较笼统的提醒演奏者该乐段需使用踏板,但具体的踩法则需演奏者灵活应变。这种推论的灵感和巴洛克时期作曲家不加以任何标记在谱面的思路一样,作曲家会默认演奏者具有足够的音乐学识来做出合适的处理,而无需作曲家将所有细节都一一标注。但与之相反的是,克拉拉版则对踏板的标注细致许多。克拉拉版的踏板使用总是随着低音或和声的变化而变化。这也许是因为克拉拉本人作为钢琴家的习惯,她使用的钢琴与舒曼的Graf古钢琴相比较,更接近现代钢琴,声音的共鸣、琴弦的振动更好,所以踏板的干净变得更加的必要和严格。
亨利版和克拉拉版在小节2至6,以及小节8至10,一共有三处不同的分句标记。这里的分句标记指的是音符上方的连线标记。在第2小节,高音旋律线的第二个#G有不同的分句思路(见例1)。这种不同的分句导致前后两个分句的关系产生了变化。首先,句子之间的呼吸口位置产生了变化,更重要的是,这个变化使得后半句的弱起强度改变。亨利版(例1,图左)的分句使得前半句的和声并没有在结尾处得到解决,并且让后半句开始在小节的第三拍,从而弱化了弱起的感觉。
例1:交响练习曲之主题,小节1-2亨利版(图左)与克拉拉舒曼版(图右)
而到了第6小节,克拉拉版将前一句的句尾结束在第四拍和弦上的低音A(见例2图左),这其实帮助读者和演奏者厘清了织体上的声部,尽管这样其实增加了演奏的难度。而在同样的位置,亨利版将句子分句在一个非常奇怪的位置(见例2图右)。这使得前一句结束在一个音乐明显上升行进的中间部分,而无法到达第三拍的高音A。但无论如何,亨利版将第三第四拍的A归为后半句,从而使后半句的中心由第7小节正拍的升G前移到了这两个A上。至于其音乐效果如何,以及是否符合作曲家原意,则不在此展开讨论。
例2:交响练习曲之主题,小节6-7克拉拉舒曼版(图左)与亨利版(图右)
从第8至第10小节,克拉拉版从第8小节开始的弱起就使用了一个非常长的连线来勾勒一个长句子。同样的地方,亨利版则用了两个短连线把句子切割开,而这两个连线都没有覆盖第8小节的弱起部分。(见例3)。基于此处丰富变化的和声,也许亨利版的思路是为了展现更多的乐句的推动伸拉,线条的欺负勾勒,甚至是些微自由节奏的使用。
在主题的第7小节,G#-F#-E-D#-(D#)这几个中声部的音上的,两个版本给出了不同的节奏设定。这带来了十分大的音乐感受区别(见例4)。亨利版在第3和第4拍使用了切分音节奏,这带来了更强烈的音乐推动力,该推动最终导向了第8小节的属和弦。与之相对的,克拉拉版本则选择了较为稳定的节奏,并仅仅在E音上做了一个延音,并在接下来将升D放在高音旋律的升C下面,使音响听起来更不协和,而这一不协和的效果也令到第8小节的终止式得以解决的更加强烈。可以说,两个版本在不同的节奏使用下,都将音乐推到了第8小节的终止式,但却用了不同的手段及产生了不同的效果。笔者个人更倾向于亨利版,因为整个主题动机的设计较为偏向稳定的节奏型,而这里中声部的切分节奏则带来了变化,有着更丰富的音乐效果。
例3:交响练习曲之主题,小节8-10亨利版(图左)与克拉拉舒曼版(图右)
例4:交响练习曲之主题,小节7克拉拉舒曼版(图左)与亨利版(图右)
在亨利版,第14小节处,有一个跳音标记标注在高音A,而该跳音并没有在克拉拉版出现(见例5)。亨利版特意在这个16分音符上加注跳音记号,使该16分音符在演奏时需要更短,并更强化其复点节奏的效果,这从某种意义上使音乐在抵达接下里的二分音符前增加了导向。在克拉拉版中,因为没有这个跳音标记,到达二分音符句子高点的感觉就显得更偏于稳定,并不如亨利版那么锐利。
例5:交响练习曲之主题,小节14亨利版(图左)与克拉拉舒曼版(图右)
接下来的表格数据里,笔者展现了音量标记在两个版本里的区别。总体来说,亨利版拥有着更清楚的意图来说明音量的宽广度。亨利版在第6小节,即第2大句的中部就标以forte(强)。因此,从音乐逻辑上说,根据12小节的延长音标记的高点再加上低音线的渐强推进,第四大句从音量上将变得更加强力,这毫无疑问。而克拉拉版则将整个主题段落四个乐句从音量上处理的更将平和细腻,她赋予了较少的音量标记,但是却为不同的声部标以独立的音量记号。
舒曼《交响练习曲》两个版本的主题之音量标记区别汇总
综上所述,克拉拉版的《交响练习曲》展现了更为丰富的细节,尤其是踏板的使用上。而亨利的踏板标记似乎更多的是作用于历史键盘乐器Graf古钢琴上,而不是今天的现代钢琴设计。克拉拉版也标注了更多的音量变化,尤其在乐曲织体较厚的部分,克拉拉版尝试对各个声部标以更为独立的标记,这在亨利版中并没有出现。亨利版更倾向用一个标记来给与一个整体的演奏指导。这也许和亨利版更注重追随原作曲家的手稿标记有关。而在舒曼当时创作作品时使用的古钢琴上,不同声部是极难做出不同音量的层次区分的。尽管如此,当克拉拉舒曼本人,在使用了当时的斯坦威钢琴后,她意识到了在改良的钢琴上可以赋予声部们更丰富的变化和更具体的高要求,哪怕这增加了演奏难度。而关于两个版本对于乐句划分上的区别,则并不容易做出孰优孰劣的判断,它们只是提供了音乐演奏的多一个选择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