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在职业院校工科教学中的运用

2018-06-17 14:20党霞
知识窗·教师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职业院校

党霞

摘要:教育信息化的目标是培养具有信息化素养、能更好适应信息社会的现代化人才,其教学与科研过程更注重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实现教学信息化,使所有教育环节数字化,并在提高教育效率与教学质量的同时,形成信息化教育新模式。职业院校的工科教育唯有主动适应社会多元化和人才多样化的需求,不断健全与创新工科人才的培养模式,才能在国家创新发展战略中发挥人才支撑的作用。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职业院校 工科教学

信息化给教育行业带来的冲击非常大。2010年,国务院通过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配合这个发展规划的实施,教育部先后推出了《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意见》与《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等一系列指导文件,对信息化教学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并对信息化教学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与具体的落实措施。

一、教育信息化的内涵

教育信息化,就是培养具有信息化素养的、更好适应信息社会的现代化人才。

1.教学过程的网络化技术运用

网络技术的发展,促进了网络架构的完善与发展,为教学信息提供了更快的传递途径。网络化技术的运用使得教学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仅提高了教学信息的传播速度,还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教学信息获得了超时空的视觉传递,对转变与更新教育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教学活动的数字化技术运用

数字转换技术使得信息处理与存储更加方便、快捷,且信息容量更是暴涨,不仅为教学活动的开展大大提高了便利性,还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大容量的信息内容与信息存储空间。

3.教学优化的系列化网络运用

系列化网络使得信息化程度不断提高,建立在此基础上的教育教材体系,也将逐渐实现系列化,学习者因而获得更加全面、细致的服务,对学习资源的选择更具自主性,为教育社会化奠定了技术基础。

二、教育信息化对教师的信息素养要求

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人才培养必须与时俱进,而首当其冲的是,教师必须具有良好的信息素质。

1.教师必须与时俱进

信息全球化已成为社会的发展趋势,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处理和吸取信息,成为教育需要承担的时代重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采用新的教学模式和战略,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共享的优越性和先进性,以终身学习理念为指导,不断在信息的海洋中捕捉一切有价值的资源,及时更新知識架构。只有这样,教师才能跟上时代步伐。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导者,更是新时代下课程改革的主动力,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能否与时俱进,信息素质能否不断提高,已成为新课程改革是否成功的关键。

2.教学应贴合工科学生的特点

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是在触控屏陪伴下的新生代学生,他们认知世界的方式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据相关调查显示,95%以上的高职学生更愿意接受线上和线下的混合式教学,对多种媒体下的教学内容更感兴趣,尤其是工科类的课程。这种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且更为直观的视频学习,已经成为当下高职学生的学习方式。在网络技术普及的今天,我们已经实现了师生共享信息资源,教师只有更好地掌握分析信息、消化信息、运用信息的技能,才能使自己的信息知识取之不竭,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素质教育。

3.教师信息化教学的运用

教师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能否在实践中得到充分体现,取决于教师的思维技能和运用信息的能力,所以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与提高自身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提高教学质量。在选用信息的时候,教师不应机械地照搬教学课件,而应根据教学需要,有意识、有针对性地选择与教学有关的素材,适时加工素材后,有创见性地加以利用。

此外,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过程,教师必须逐渐具备较高的信息意识与一定的信息加工能力和筛选能力。只有这样,信息化教学改革才能取得更加显著的成效。

三、教育信息化在职业院校工科教学中运用的策略

1.通过多元化、多样化的教学设计,探索工科培养“新模式”

与传统工业下的工科专业相比,信息化时代下的高职院校工科学习更加凸显学科交叉与综合的特点。新经济的发展、新科技与新一轮的产业革命对职业院校工科教学提出了变革要求,在这一背景下的职业院校工科教学,最大限度地体现了当前工科教学的大趋势。同时,教育信息化也为工科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探索多元化人才培养机制,既是职业院校工程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又是重新构建“新工科”教育模式的需要。只有以培养多样化人才为目标,以院际合作、校企合作,甚至政学合作、国际合作等多元合作为途径,组建与创新教育实体,才能打造一个涵盖师资队伍、实践基地、制度文化在内的立体化工程人才培养平台,从而构建与完善工程人才培养体系,在满足学生多样化学习与成长需求的同时,促进国家高等工程人才培养的战略发展。

2.树立大工程观,培育工科教学“新理念”

工程创新的综合性,决定着工科教学的综合性。这种综合性在知识形态上表现为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在实践形态上则表现为知识的整合与跨越。

1993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院长提出了“大工程”观,其本质就是将科学、技术、非技术及工程实践等融为一体,这种工程模式新思想体系不仅具有实践性、整合性,还具创新性。

信息时代下的现代工程体系非常庞杂,涉及众多学科的知识背景,以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非技术要素。因此,在工科教学中树立“大工程”观就显得尤为重要,“大工程”观不仅包括了宏大或复杂的多学科视野,以及相关的科学基础素养,还包含了工程组织素养及相应的人文情怀等。不仅如此,“大工程”观更加注重人才培养的全面性。

3.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打造工科实践“新平台”

如何破解工科人才工程实践不足的难题,需要职业院校从观念上改变人才培养中过于重视工程科学知识,忽视工程实践训练;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忽略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的弊病,尤其是忽略人文、社会、艺术、伦理等知识的作用。因此,职业院校应通过树立“大工程”观,在进行教育资源整合与转化的同时,构建融多学科交叉的实践“新平台”,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现代工程学习环境,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工程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崔志刚,马素霞.动画仿真技术在理工科多媒体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经济师,2015,(8).

[2]张丹,隋文涛.电子信息技术在工科教学中的运用[J].时代教育,2016,(9).

[3]刘海燕,曹立新,马丽娟.电子信息技术发展与项目化教学[J].电子商务,2013,(3).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教育信息化职业院校
职业院校财务会计网络化建设
试论职业院校分层教学的策略分析
教学能力比赛促进职业院校教学改革的实践与反思
新时期职业院校档案管理的思考
如何加强校园信息化建设创学校发展提速平台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地方高校实验教学探讨
高职学院信息化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和思考
创新信息技术支撑教学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