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燕
不经意间,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摸爬滚打了十个年头。当素质教育的春天真正到来,要为束缚太久的教师松松绑时,很多教师不禁要问:课堂该是怎样的呢?也许理想课堂的标准有很多,但它首先应该是书声朗朗的。记得有人曾这样定义“语文”二字: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此定义不无道理,为此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尝试:
一、以读悟文
好文章是读出来的,这是语文教学的真谛。无论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莫不如此。以往课堂上的课文朗读,往往停留在最浅层次的要求上——读准字音,正确停顿,然后留下大部分时间做细致的分析,从字词到句到段,分析得头头是道,然而有几分是学生真正自己领悟出来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充当的常常还是搬运工的角色——把分析的内容从教案搬至课本,再从课本搬至课堂。有时也对学生作所谓的引导,然而往往又以失败告终。其实,引导学生多读,不失为解決这一尴尬的良方,尤其是对人物语言的反复朗读,对于把握人物心理、性格是至关重要的。学生在揣摩重音、语气、语调的过程中,自然就会一步步领悟人物的性格,教师就不用再绞尽脑汁做架空分析了。读好便会悟好,水到渠成而已。
二、以读促写
几十年前,叶圣陶先生就提出“我手写我心。”时至今日,中考作文更是提倡真情实感的流露。所以可以在班内开展朗读自己日记的活动,激发学生写日记的热情。为了增强朗读效果,学生在写作伊始便注意锤炼自己的语言,比喻句、排比句层出不穷,甚至有不少学生尝试诗歌写作和文言写作,尽管笔法还尚稚嫩,但是却迈出了成长的一大步。课上交流时,可以先分小组进行,学生在读、听中相互取长补短,然后推荐优秀作品在班内交流,再次评议。在评议中,高下自见分晓,这样,学生慢慢学会鉴赏他人文章,反过来对学生自己的写作也是指导。
三、以读交心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果能坚持与学生共写作、共朗读,则会与学生多一份交流;作为一名班主任,如果能坚持用文字与学生对话,则会与学生多一份沟通。教师应该要求自己坚持每天写一篇随笔,有时可以与学生共写一个文题,有时就干脆给学生写封信。课上学生交流完毕后,教师也可以声情并茂地朗读自己的文字。有时谈自己的亲人,有时谈自己的工作,有时对学生充满了鼓励,有时寄予了教师的殷殷希望。在教师的朗读中,学生加深了对教师的了解,消除了对教师的误解,增强了对教师的信任。当学生有了困惑时,愿意找教师解答;当学生有了委屈时,愿意找教师倾诉;当学生有了矛盾时,愿意找教师化解。就这样,读,拉近了教师与学生间的距离,让师生走近了彼此的内心世界。
所谓“言为心声”,相信学生在朗读中会领会更多,体悟更多,相信终有一天学生也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