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海真,王海燕,刘同英,潘 勇,张天喜,张小军,李 沫,喻安永
(遵义医学院附属医院,贵州 遵义 563003)
心搏骤停是各种原因所致的心脏射血功能的突然停止。美国心源性猝死发病率为53/10万,我国为41.84/10万,心搏骤停是导致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其中80%发生在院外[1]。第一时间高质量进行心肺复苏操作是抢救心搏骤停患者生命的关键[2]。因而心肺复苏术也是高校医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急救技能。心肺复苏术已经有五十年历史[3],但如何在培训过程中达到环节的规范化,从而掌握高质量的心肺复苏术一直是医学院校高等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近年来我校也进行积极探索,于2015年心肺复苏技能教学中试行了“反向示范”教学改革,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特此报道。
选择西部某高校临床医学系本科三年级学生共208人(男生112人,女生96人)。学号单号为实验组、双号为对照组,两组各104人。两组性别、理论成绩、对心肺复苏技能培训兴趣及了解程度无统计学差异。
对照组教学:对照组学生先采取传统多媒体及视频教学方式,时间30分钟;然后带教老师利用模拟人进行传统标准示范操作,时间约10分钟;最后学生分组模拟训练90分钟,训练过程中带教老师进行分散纠错,然后进行技能考核。
实验组教学:实验组学生同样首先采取传统多媒体及视频教学,时间30分钟;然后带教老师利用模拟人进行心肺复苏重点流程反向示范——即对重点过程中既往出错方式进行逐一回顾示范教学,时间约10分钟;其余同对照组。
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所有资料以计数资料表示,采用χ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P<0.05为有统计意义。
两组学生在经过不同方法的心肺复苏教学后在心肺复苏流程掌握情况方面对比无统计意义(见表1);重点环节精准掌握中呼叫启动EMSS和判断循环环节无统计学差异(见表2),而在清理气道及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等环节的评价指标方面均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见表3、表4)。
表1 心肺复苏流程掌握情况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
表2 重点环节精准掌握情况—呼叫患者启动EMSS和判断循环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
研究发现国内心脏性猝死抢救成功率仅约1%[4],比国
表3 重点环节精准掌握情况—清理气道及人工呼吸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
表4 重点环节精准掌握情况—胸外心脏按压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差异
外(8%)低。而心肺复苏是维持心搏骤停患者人工循环和呼吸的最基本的抢救方法。随着我国心肺复苏术的推广每年可以拯救约10万人[5]。2015年美国AHA(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指南继续强调高质量心肺复苏,并指出应对所有医务人员进行心肺复苏培训[6]。医学生即将走向临床岗位,担当救命的职责,因而心肺复苏术也是医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急救技能之一。要完成高质量心肺复苏必须对流程中细节问题反复进行操练,精准完成每个步骤。
示范教学是首先由带教老师进行标准示范,学生现场得到直观的感性认识。学生通过模仿训练掌握技能。本研究发现,传统的示范教学可以让医学生掌握大部分心肺复苏流程,做到步骤不遗漏。但心肺复苏流程中重点环节需要掌握的知识点由20几个,一次示范教学很难记住所有细节问题。反向示范通过把重点流程中的出错环节、出错方式提前告知受训学生,生动直观的“错误展示”使学生在接下来的模拟训练中可以提前规避出错环节,因而达到心肺复苏术的精准掌握。如“拍打患者双肩”,带教老师示范拍患者的脸部、躯干、四肢,学生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中深刻记忆。通过反向示范带教老师也进一步提出了错误现象背后的原因,比如按压方向偏向左侧胸廓多因为站立位进行心肺复苏操作时未使用脚踏;人工呼吸时阻力大可能是吹气过程未能保持压额抬颏气道开放。另外反向示范教学还有效避免了考核中因态度问题发生的错误。如在对照组考核时有7人出现“假吹”,即口唇距离模型保持5cm距离下即进行吹气,而反向示范实验组无1例出现。
综上所述,反向示范法有效将心肺复苏操作的重点环节“错误回放”,使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见证他人错误,而在训练中有效规避,精准掌握心肺复苏操作。但是反向示范法需带教老师有丰富的技能带教经验,集中备课时将心肺复苏流程中所有出错的环节、方式梳理。综合本研究的实验结果,有望将反向示范教学法推广,以提高心肺复苏的质量,减少心脏骤停的死亡率。
[参考文献]
[1]Chan NY,Sudden Cardic Death in Asia and China:Are We Different?[J].J Am Coll Cardiol,2016,67(5):590-592.
[2]Abella BS.High-quality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urrent and future directions[J].Curr Opin Crit Care,2016,22(3):218-224.
[3]Paraskos JA.History of CPR and the role of the national conference[J].Ann Emerg Med,1993,22:275-280.
[4]Zhang,S.Sudden cardiac death in China: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perspectives[J].Europace,2015,17 Suppl 2:ii14-18.
[5]Jiang L,Krumholz HM,Li X,et al.Achieving best outcomes for patients with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China by enhancing the quality of medical care and establishing a learning health-care system[J].Lancet,2015,386(10002):1493-1505.
[6]Bhanjii F,Donoghue A J,Wolff M S,et a1.Part 14:Education:2015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Update for Cardiopu1m0na 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J].Circulation,2015,132(18Suppl 2):S561-S5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