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应急学科发展现状

2018-06-14 10:55于洗河顾文涛李晶华李玉玲曹锦丹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8年3期
关键词:公共卫生灾害卫生

于洗河,顾文涛,李晶华,李玉玲,曹锦丹

(1.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2.吉林大学卫生应急研究中心,吉林 长春 130021)

卫生应急是指为了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所引起的社会危害,通过预防、准备、检测、预警、处置、救援、恢复、评估等一系列措施,控制、减轻,甚至是消除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危害,防止其演变成更大范围危机事件而采取的一系列策略、措施和行动[1]。武汉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谭晓东教授[2]进一步将其概括为“卫生应急是指为了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采取的一切活动的总称”。

受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全球自然环境恶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增无减,卫生应急形势复杂、严峻。2016年国家卫生计生委相继印发关于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治的“十三五”规划、突发事件紧急医学救援的“十三五”规划。面对我国严峻的卫生应急形势,卫生应急人才培养与卫生应急学科建设更需加紧步伐。2006年,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在第19条提出 “要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加强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学科、专业建设,大力培养公共安全科技人才”。这表明重视发展公共应急管理学科已列入我国公共部门的议事日程。十年过去,国内有关卫生应急学科的研究也日益增多,本文查阅多方资料,整理出国外卫生应急学科建设的发展现状和典型实例,并从学科定位、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科学研究、学科支撑条件、学科管理六个方面对国内卫生应急学科建设情况进行归纳和总结,为我国卫生应急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依据和参考。

一、国外卫生应急学科建设

科学合理的进行卫生应急学科建设,国内目前尚没有哪所大学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而美国、日本等国家很多高校很早就设有卫生应急(应急管理、灾害医学)学科或相关专业。因此,国外先进的经验值得借鉴。

1.美国卫生应急学科建设。 截止2012年2月,美国联邦应急管理署数据显示,美国高校设置应急管理专业的共有257所,设置国土安全和防御恐怖相关专业的有131所,设置公共卫生及医疗专业的有31所,设置国际减灾与人道主义救援专业的有16所以及其他相关专业的有30所[3]。同时这些高校在应急管理专业方向设置了博士、硕士、学士不同的学位学历层次(见附表)[3]。

附表 美国应急管理专业的学位学历层次

美国高校1983年在北德克萨斯大学设立了第一个应急管理本科专业—应急管理与规划(Emergency Administration and Planning,EADP),意在培养学生具备灾难应急技能,人际沟通和领导能力,从而避免和减轻突发事件所造成的危害。其专业课程主要包括应急管理导论、预防学、灾害应急、基础统计学、减灾与备灾、领导与组织行为、灾害规划与管理技术应用等。同时,培养计划中还涉及学生参与实地灾难演习、灾害规划和灾后评估、红十字志愿服务以及社区应急反应小组。另外学生还可利用学校先进的紧急行动中心获取应急管理实践经验。

2.日本卫生应急学科建设。 由于日本屡屡发生的震灾、飓风、海啸等,对社会安全造成重大危机,一些日本大学决定成立危机管理学院,教授应对各类危机及灾害的专业知识。 关西大学社会安全学院设有研究人为事故的社会灾害管理系及防灾与减灾系,教授防灾危机管理等知识,培养能在各领域中应对各种危机的人才。构建该学院的目的是建设“社会安全学”的新学科体系,并成为日本灾害危机管理的研究和倡导中心。教学计划是以“事故”和“自然灾害”两大问题群为中心,系统地编制而成的。学生们从入学时起,就归属于小规模研讨班,在学习事故等社会灾害和自然灾害的最新案例的同时,还接受实习、调查、模拟等实践教育。

二、国内卫生应急学科建设

1.学科定位。 为适应卫生应急的主要任务与工作模式,谭晓东教授[2]进一步从学科的定义上提出卫生应急学科的定位,提出“卫生应急学是研究预防和处置突发公共事件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达到控制和减少危害的综合性艺术”。陈贤义[4]也提出卫生应急学科是公共卫生学、管理学、社会学、信息学等多学科交叉的一门新兴学科。刘久成[5]通过对灾害医学的有关概念进行辨析讨论,提出卫生应急与灾害医学互为表里,相互依存。邹圣强[6]认为应将灾害医学(卫生应急)学科教育定位于硕士与博士教育阶段为宜。蔺江玲[7]提出应在有实力的医科大学或综合大学的管理学院设置卫生应急专业。因此,卫生应急属于交叉学科,该学科人才培养目标应定位于高等教育以培养高层次复合型卫生应急人才。

2.学科队伍建设。 学科建设的根基在于学科队伍建设,只有建设一支一流水平的学科队伍,才能建成一流水平的学科[8]。针对我国卫生应急学科队伍建设,林涛[9]提出可通过外派教师到美国的大学进修、访问学习,从而对从事教学的教师进行理论和方法的全面培训。刘成军[10]等认为教师需要定期到开展卫生应急工作的机构和单位进行学习和培训。我国较有规模的卫生应急继续教育与在职培训主要有现场流行病培训项目和密集人群卫生应急培训班。此外,还有地方各级卫生计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卫生单位组织的众多短期培训。杨土保[11]提出学校也可聘请相关机构的专家、领导担任兼职、客座教授,使学生的教学内容更贴近实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此外,在卫生应急学科队伍的建设中,还可以效仿国内暨南大学公共管理/应急管理学院“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模式,充分依托学校雄厚的办学实力和丰富的人力资源。

3.人才培养模式。 有关研究者具体提出了卫生应急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参考范例。杨土保[11]提出依托 “导师制”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和选修课程。林涛[9]提出探索与国外大学联合培养“3+2”学制的学生,即前3年在国内进行本科阶段的学习,后2年到国外攻读硕士学位。旨在提高我国公共应急管理学科水平,与国际先进的教学科研方法和人才培养理念接轨。

在具体培养模式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方面,万成松[12],王冬[13]提出按“公共基础课程—医学基础课程—预防医学专业课程—人文社会管理课程—综合实验与现场实战演练课程”五大模块构建应急型公共卫生专业课程体系。李乐[14]立足于医学学科的卫生应急人才培养,提出改革传统预防医学类实验课程,提升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所占比例。在具体培养模式的教学方法方面,刘成军[10]提出改善以授课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开展以卫生应急中发生的问题为教学主导的PBL教学法。王冬[15]则详细设计了实战演练教学法在卫生应急教学中具体实施的流程并分析该教学法对培养应急型公共卫生人才的作用。

4.科学研究。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科学研究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建立完整的科研体系,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综合培养,有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与教学内容的丰富,有助于学科方向的增长与体制的健全[16]。因此,在卫生应急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中,一方面要重视卫生应急管理的科学研究,研究其体制、机制、法制,为政府应急管理决策提供理论依据;另一方面,要重视卫生应急技术、设备、装备的科学研究,为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有力硬件支撑。林涛[9]提出政府应高度重视并加大科研经费以提高我国应急管理的科研能力。同时在目前我国急需研究的应急领域,高校和科研机构成立相关研究机构并设立专项课题进行攻关。此外,还要加强公共应急管理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学术期刊建设,为公共应急管理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学科建设搭建良好的平台[9]。

5.学科支撑条件。 学科支撑条件包括:教学平台建设、实验室建设、实习实践基地建设等。依据卫生应急学科特点,李乐[14]提出整合现有专业教师,增设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应急教研室,以加强应急教学平台建设。万成松[12]以实例提出重视实验室等硬件建设以构建较完善教学支撑条件。刘成军[17]也认为需加强卫生应急学科基地的硬件建设和公共卫生人才的实践练习。因此,卫生应急学科支撑条件的建设中,着重注意卫生应急实验教学平台、卫生应急实战演练基地、卫生应急专业实习基地的建设,才能更好的将理论结合实践,培养知识、能力与素质一体化的卫生应急人才。

6.学科管理。 学科管理的水平决定着学科建设与发展的上层建筑。当代科学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学科既高度分化,又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高度综合。目前我国大学的卫生应急相关学科建设在管理体系上基本都顺应了这一趋势。一方面,建立院系科层式学科建制,以促进学科的进一步分化;另一方面,又建立了各种形式的跨学科的研究中心或者机构,以促进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例如暨南大学应急管理学院下属的应急管理研究中心、河南理工大学应急管理学院下属的安全与应急管理研究中心、吉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下属的卫生应急研究中心等。

三、结 语

卫生应急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归根结底要处理好学科定位、学科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科学研究、学科支撑条件、学科管理六个要素的问题。经过这些年努力的发展,卫生应急学科正在独立出现,但学科体系的构建仍处于探索之中。相信通过借鉴国外卫生应急学科建设的先进经验,以及国内不断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卫生应急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一定会越来越好,为我国科教事业和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梁万年.卫生事业管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323.

[2]谭晓东,狄 娟.卫生应急学的学科形成与发展[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1(3):1-2.

[3]美国联邦应急管理署[EB/OL].https://training.fema.gov/.

[4]陈贤义.卫生应急[A].2007-2008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发展报告[C].2008:8.

[5]刘久成.对灾害医学概念、任务及知识体系的探讨[J].灾害医学与救援:电子版,2015,4(3):.

[6]邹圣强.论灾害救援医学学历教育在我国的实践[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4,2(2):64-66.

[7]蔺江玲,陈建飞,马西文.卫生应急管理人才的教学培养[J].中国社区医师,2016(4):190-190.

[8]罗 云,孙东平.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建设的基本经验及其启示[J].高等理科教育,2006(3):64-69.

[9]林 涛.当代中国公共应急管理学科建设初探[J].未来与发展,2008,29(5):2-4.

[10]刘成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人才现状及培养模式[J].人力资源管理,2016(6):244-245.

[11]杨土保,孔繁晶,魏 捷,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人才现状及培养模式[J].实用预防医学,2012,19(2):304-309.

[12]万成松,郑 莉,卫秦芝,等.应急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医学教育探索,2007(8):683-684,691.

[13]王 冬,万成松,邹 飞.改革预防医学专业课程体系,培养应急型公共卫生人才[J].基础医学教育,2008,10(3):287-289.

[14]李 乐,让蔚清,唐双阳,等.对医学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能力培养体系的研究[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5):872-873.

[15]王 冬,万成松,邹 飞.卫生应急实战演练教学法在应急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0,28(14):7-8.

[16]熊水东,张健东,张振慧.浅析高校科研与学科建设的关系[J].科教文汇,2013(36):87.

[17]刘成军.应急型公共卫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人力资源管理,2016(7):60-61.

猜你喜欢
公共卫生灾害卫生
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的警示及应对
蝗虫灾害的暴发与危害
地球变暖——最大的气象灾害
卫生歌
枣庄探索公共卫生医联体
讲卫生
公共卫生服务怎加强
公共卫生监督不是“陪衬”
办好卫生 让人民满意
过度剖宫产背后的公共卫生之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