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子衡 孔德韶 沈 杰
广东省肇庆市端州区华佗医院,广东肇庆 526040
椎动脉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sis of vertebral artery,CSA)是一种常见的颈椎病类型,其发病率神经根型颈椎病,约为20%~25%[1-3]。近年来本病发病率呈显著增高趋势,且发病有年轻化倾向[4-5]。有资料表明,颈动脉狭窄所致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之一,占脑梗死原因的30%[6-8]。因此,对椎动脉型颈椎病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具有解除病痛和预防中风的双重意义。我市名老中医孔令深认为本病乃本虚标实之证,虚实兼杂合为病。颈椎乃督脉所过,督阳痹阻,气血不和则引发颈项强痛,顾盼不便。名中医孔令深2017年1月~2018年2月采用自拟护心方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疗效好、副作用小。现报道如下。
2017年1月~2018年2月端州区华佗医院在门诊以及住院部收集符合诊断标准的患者8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其中治疗组男20例、女20例,年龄32~69岁,中位年龄50岁;病程3个月~10年,平均(2.8±0.6)年,对照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36~67岁,中位年龄52岁;病程4个月~8年,平均(3.1±0.4)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n(%)]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现代颈椎病学》(赵定麟主编)中椎动脉型颈推病的相关诊断标准:(1)有椎基底动脉缺血征(以眩晕为主)和或曾有猝倒病史者;(2)旋颈诱发试验阳性;(3)X线片显示推体间关节失稳或钩推关节骨质增生;(4)一般均有较明显的交感神经症状;(5)除外眼源性和耳源性眩晕;(6)除外神经官能症及颅内肿瘤等。中医证候诊断标准:气虚血瘀型:本型以头昏、眩晕,视力不清,少气懒言,身体疲劳,颈痛、肩痛如刺。舌淡暗,或有紫斑,边有齿印,苔薄白,脉像沉涩、细而无力。纳入标准:符合上述的中西医诊断标准;年龄30~70岁;同意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不符合该疾病的中西医诊断标准;合并脊髓型或神经根型有明显手术适应症;合并肝、肾、血液系统、内分泌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对多种药物过敏者;哺乳、妊娠或准备妊娠女性;精神病不能配合研究者;病情危重者。
两组均给予基础对症治疗,如降血压、降血糖、调控血脂以及控制饮食等。治疗组给予孔氏护心方加减治疗,药物组成:丹参30g、砂仁10g、薤白 15g、瓜蒌皮 15g、甘草 6g、枳实 30g、党参 20g、当归10g、葛根30g、天麻10g。水煎服,日一剂,水煎取400mL,早、晚服1次。对照组给予氟桂利嗪胶囊10mg,qd口服(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H10930003)。两组均连续治疗2周为1个疗程。
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眩晕临床症状积分的改善情况,量化积分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眩晕评定量表,分眩晕程度记0、2、4、6、8 分;眩晕频度分别记 0、1、2、3、4 分;眩晕持续时间记 0、1、2、3、4分,并综合计算出总分值。总分值越高反映其程度越重。
中医疗效评定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颁发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定:治愈,临床症状全部消失,恢复正常生活者;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偶有头晕,休息后可消失者;好转,症状部分改善,尚头晕,仍需继续治疗者;无效,症状无明显变化者。
通过颈部血管彩超监测两组治疗前后颈部椎动脉血管内径(VAD)及血流速度的变化,包括收缩期峰值流速(PSV)、舒张期末流速(EDV)、及平均血流速度,并计算血管阻力指数(RI)的变化,RI=(PSV-EDV)/PSV。
统计软件采用SPSS19.0,计量资料以(±s )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经治疗两者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相当。见表1。
两组治疗后与同组治疗前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能使眩晕改善,而且两组治疗后的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效果相当。见表2。
两组在收缩期峰值以及平均血流速度中,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在治疗后的比较中,收缩期峰值以及平均血流速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改善比对照组明显。见表3。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的眩晕临床症状积分( ± s,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的眩晕临床症状积分( ± s,分)
项目 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 治疗后 t P 治疗前 治疗后 t P程度 3.85±1.83 2.25±1.29 4.5196 <0.05 3.65±1.74 2.75±2.10 3.5142 <0.05频率 1.85±0.73 1.37±0.92 3.2514 <0.05 1.80±0.68 1.32±0.85 3.0152 <0.05时间 1.80±0.82 1.22±0.80 2.6851 <0.05 1.90±0.95 1.20±0.91 3.0145 <0.05总分 7.50±2.27 4.85±2.44 3.2015 <0.05 7.35±2.47 5.27±3.30 2.1657 <0.05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的超声指标 ( ± s)
表3 两组治疗前、后的超声指标 ( ± s)
项目 治疗组对照组治疗前 治疗后 t P 治疗前 治疗后 t P内径(mm) 3.42±0.26 3.42±0.24 0.0000 >0.05 3.42±0.31 3.38±0.27 0.1223 >0.05收缩期峰值流速(cm/s) 45.63±4.97 50.58±2.50 3.1524 <0.05 45.69±4.92 48.70±3.26 2.5143 <0.05舒张期末流速(cm/s) 17.23±3.11 18.20±2.91 0.2957 >0.05 17.66±3.28 18.07±2.57 0.1185 >0.05平均血流速度(cm/s) 31.43±2.85 34.39±2.18 2.9541 <0.05 31.68±3.05 33.38±2.16 2.1952 <0.05阻力指数 0.61±0.08 0.64±0.05 0.3354 >0.05 0.60±0.08 0.62±0.58 0.2507 >0.05
椎动脉型颈椎病(CSA)形成的原因多样,但总体来说,都存在着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紊乱,导致后循环缺血,而出现以眩晕为主症[10-12]。而CSA属于中医学“眩晕”范畴,病理变化上有虚有实的方面,存在虚实夹杂情况,学者多认为其根本原因是气虚为本,夹痰夹瘀的本虚标实证[13-14]。《素问·至真要大论》就有论述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问·五脏生成篇》曰:“肝受血,而能视……指受血而能摄,”,肝藏血而心主血,故心脏功能的正常亦可直接影响到眩晕症状的发生以及预后,《灵枢·口问》篇记载:“故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而名中医孔令深老师则运用其“慢病从心论治”的学术理论创立了护心方,对治疗气虚血瘀证颇有成效。方中有党参、当归益气养血;丹参、当归配葛根以活血通络;薤白、瓜蒌、枳实温中通脉;瓜蒌、枳实配砂仁理气化痰;葛根、天麻升清止晕。全方使气足血行络通,达到气血平衡,则眩晕可止。
已有研究将中药结合颈托用于气虚血瘀型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发现将重要用于治疗该病具有较好疗效[15]。根据研究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能改善眩晕症状,并可改善椎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组在提高收缩期峰值流速上疗效更明显,也印证了中药治疗能改善气血、上行于脑,使上下相交,更能增强心脏泵血能力;但两组在治疗后症状积分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疗效相当。而本研究治疗后并未出现血管阻力的明显下降(P>0.05),相对以往有学者[16-17]的研究不一致,目前考虑样本量相对偏少,并这方面仍需有待改进。
本研究结果表明,孔氏护心方改善眩晕症状、有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在提高收缩期峰值流速上疗效更明显,值得进一步应用推广。而本课题组也将继续深入研究护心方对改善血流动力学的生理病理靶点情况。
[1] 潘福琼.颈椎病的病因,诊断及治疗进展[J].现代康复,2001,5(4):86.
[2] 李佳诺,孙忠人,曾祥新.针刺为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研究近况[J].针灸临床杂志,2016,32(4):91-94.
[3] 刘智勇,郝阳泉.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病因病机研究进展[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5,15(4):88-90.
[4] 施杞.要重视对颈椎病的研究[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1999,7(1):13.
[5] 周一甫,安连生.中医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研究进展[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7(3):69-71.
[6] 史达,孙银娣,张平安,等.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机制的中西医研究进展[J].颈腰痛杂志,2011,32(1):60-61.
[7] 蒋戈利,刘媛媛,武虎.颈椎病变和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关学说的创立与实践[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6,28(2):5-8.
[8] 王忠诚.神经外科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667.
[9]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1-202.
[10] 苏春海,菅凤增.椎动脉型颈椎病[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09,9(2):113-116.
[11] 李采宁,杨米雄.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病因病机与治疗进展 [J].中医正骨,2008,20(2):66-68.
[12] 胡艳明,杨静茹,李丽娜.椎动脉型颈椎病中医针灸推拿治疗进展 [J].河北医学,2015,21(8):1532-1534.
[13] 刘鑫,董博,欧国 锋.刘德玉教授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经验 [J].中医正骨,2016,28(7):75-77.
[14] 康真真,郎雅丽,张丽萍.从风论治前庭性偏头痛的思考 [J].中国中医急症,2016,25(9):1717-1719.
[15] 王禹增,牟世祥,李春梅,等.颈托配合中药治疗气虚血瘀型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研究[J].中国病毒病杂志,2009,12(5):365-367.
[16] 周仲英.中医内科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300-302.
[17] 王玉才,张小健,毛燕,等.通督益颈汤对气滞血瘀型椎动脉型颈椎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研究[J].河北中医,2014,36(9):1297-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