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晓卿:凡是约束你的欲望的东西,往往另有所图

2018-06-14 07:58陈晓卿
读者·原创版 2018年5期
关键词:沈先生饭馆道菜

文|陈晓卿

我拍摄美食纪录片的时间很早,1987年就开始了。而我自己执导美食类纪录片,到现在也就20年的时间。

1998年,我认识了一群人,都是老一辈的文化名人,像冯亦代、季羡林、爱泼斯坦这些老人家。每次我因为采访跟这些老人家聚在一块儿,大家往往都会去吃一顿饭。吃饭时,我们常有幸地被邀请去认识某位新朋友。

后来我渐渐发现,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就是美食。他们喜欢坐在一起,吃点儿东西,聊聊天儿。在其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的人,是当时三联书店的经理沈昌文。他是一个非常潇洒的人,我特别敬仰他。

我认识沈先生的时候,他已经退休了,在做一本叫作《万象》的杂志。他不要工资,但是他要跟这些老先生们约稿,要跟老先生们吃饭,《万象》杂志得负责给他报销餐费。我跟他特别谈得来,也逐渐了解了他的身世—1949年前他是一个学徒,1949年后他慢慢自学,最终成为编辑大家。

他的两个观点到今天还影响着我对食物的认知,以及对从事美食相关行业的一些理念。其实,过去我们这代人谈到吃是有点儿害羞的,不太能张得开嘴,总觉得吃这种事情不太适合张扬,或者说贪吃的可能都不是什么好人。但是沈先生跟我说了两个观点:第一,好吃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人之大欲,凡是和人的正常需求一致的事情,绝大多数都是对的。约束你的欲望、你的需求的东西,往往都是另有所图的。

第二,你可以爱吃,但是你要和餐饮行业保持距离,要像一个超脱的看客。在中国,只要是有行帮的地方,总会有很多是非,所以要超脱一点儿。我觉得这一点我受用至今。

沈先生有一个绝招。他有一个神奇的物件,叫“商务通”,是那个时代特有的,有点儿像电子词典,但又不是。一般人是用商务通记电话号码,而他的商务通里没有别的,只有餐厅的信息。而且,每一家餐厅的信息他都记得特别详细,详细到了哪一道菜要多加盐,哪一道菜要嘱咐餐厅火候到了再上桌的程度。比方说我们想吃本帮菜,他说本帮菜在北京没有一家饭馆做得过关,只有一家例外,叫雪苑酒楼。

雪苑酒楼有3道菜必须点,商务通上都写得很清楚。

第一道是虾子大乌参,这是他们家的招牌菜。乌参本来并不特殊,但是他家的做法是用虾籽(用虾子的卵加工而成)熬的汁来烧乌参,把大乌参烧得特别黏糯,特别入味。

第二道菜是油爆河虾,它是本帮菜里边最考验厨师功力的。想做好这道菜,选料时一定要选比较嫩的虾,皮必须特别薄。从下锅到出锅只用十几秒的时间,而且得用大锅、旺油来炒,入口要酥,这才算好。

第三道菜叫扣三丝,这道菜也特别考验厨师的功夫,而且特别费时。在沈先生的商务通上,特别标注着这道菜要提前订,因为做这道菜需要5个小时。

这后两道菜在我曾经拍摄的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里面都介绍过,而这些信息都是十几年前沈先生告诉我的。在一张餐桌上,他就是那种“惯看秋月春风”的老者,且谈吐不俗,对我的影响很大。

到了2002年,我开始做餐饮节目,当时和沈宏非老师、蔡澜老师一块儿做了《味道中国》这部片子。从那时起,我自己也开始积累一些小馆子的资料,并把这些信息都存在了手机里。

在那个智能手机还没有普及的时代,手机的短信功能里除了发件箱和收件箱,还有一个文件夹。我把收集来的信息都存在这个文件夹里面。当时没有办法备份,但是可以检索。积累到大概2006年的时候,这个检索系统里已经有3000多家餐厅的信息,主要是北京的。我可以根据餐厅的名称来检索,有时也会在餐厅的信息后面加一些标签,以方便检索。

比如说,有些人的美食观念非常简单,他就喜欢那种吃起来过瘾的菜,像手抓肉、烤羊腿这些。你给他做点儿本帮菜,他觉得垫菜太多,把垫菜都换成肉,吃起来才过瘾。所以我在餐馆信息里为这些朋友专门分了一类,叫“温饱型”。

还有像王小峰这样的,你给他吃点儿什么他似乎都不高兴,那我就带他去一家叫“一千零一夜”的阿拉伯餐厅。到那儿以后,他觉得这个东西他以前没吃过,这个高级,这个好。其实那里的菜就是街边小吃的水准,但是这个能糊弄他。所以,我就给为他这样的朋友推荐的餐厅加一个标签,叫“文 艺范儿”。

还有一些“便利型”的,是推荐给老六这种朋友的。你只要告诉他哪儿有一个不错的饭馆,他就直接去了,只要价格不太贵就行。

后来我的朋友几乎都会这样—打电话过来先说自己在什么位置,然后让我给他推荐一家餐厅,他去吃。10年前互联网还不发达,我完全能满足他们的要求。

只是有一件事特别让我头疼,就是换手机的时候特别费钱。因为那时候的手机没有备份功能,也没有蓝牙技术,我要想把数据从手机里导出来,需要把内容一条一条用短信发到新手机上,发完了再储存到文件夹里面,这一发就得花费200块钱以上。

大概是8年前,有一次我去河南出差,在黄河上进行拍摄。中午的时候,我到船尾去上厕所,拉开外套的时候听见咚的一声,我心一沉—那个记录着5000多家饭馆信息的手机掉到黄河里去了。这下是绝对不可能找回来了,那可都是我的“心血推荐”。

不过,像我前面提到的几家餐厅,现在全关了,这个行业的淘汰速度太快了。而且,现在点评网或口碑网这类软件操作都很便捷,查询餐馆信息变得非常容易,只要自己有一个评价的规则,找好之后把链接发给朋友就可以了。

从沈先生的商务通到我的手机,实际上经历了一个以纯文本的方式推荐餐厅的年代。现在想想,那时的经历很温暖,也很宝贵。曾经大概有一年多的时间,我都在为丢失了那部手机而心疼。但现在看来,即便没有丢,它应该也是一个古董了吧。

那5000多家餐馆,有2/3都关掉了。用心做美食的饭馆大都活不长,做生意和做美食用的是两股劲儿。现在做餐饮的人还都处在野蛮的原始积累时期,大家都在拼宣传、拼形象,拼谁能够最有效地节约成本,谁能够让客人看不出他偷工减料。

我曾经看过一本“餐饮老板必读书”,那是成功的餐饮老板读的书,讲的是营销、包装、宣传,里面唯独没有讲把菜做好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将这篇文章分享给那个你在意的人。

猜你喜欢
沈先生饭馆道菜
免费午餐
免费午餐
继女究竟能不能继承遗产
细数京城小菜香
拆错房子
会飞的沈先生假
京味小饭馆 见证大时代
张绍玉:五百年镇远道菜传承人的传奇
把24节气做成24道菜,你确定不要尝一尝?
酒后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