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之外的乌托邦

2018-06-14 07:58扎克克莱因刘丽娜
读者·原创版 2018年5期
关键词:木屋

文|[美]扎克·克莱因 译|刘丽娜

纽约州,巴里维尔

我需要一块地,偏远一点儿的,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我花了6年时间在都市搭建网络社区,现在想创建一个真实的群落。确切地说,我想要一个为朋友们准备的户外场所,在那里,人们不用牵挂工作,只需要彼此紧密协作、磨炼手艺。我心中已经有这样一幅图景—一间间屋子依势而建,并且都是我和朋友们不受制于先前的经验亲手盖起来的。

于是,我从纽约州北部开始寻觅,希望找到这样一处地方,当地人不介意我们对建筑进行各种尝试,最终可以打造出一个聚居群落。

整整一年,我开着车绕纽约市越兜越远,终于发现一间不错的仓库和几块待租地产。它们地处壮观的特拉华河上游的山间,是我从未造访过的地方。

4月下旬,我和一个朋友去那里走了一遭。从杰维斯港一下高速公路,我就意识到,这儿不会有什么绅士经营的农场。特拉华河岸边的小山丛林密布,通向河岸的山山势陡峭,仅有一条蜿蜒的小道能通行,道路两旁散落着破败的房屋。一路走去,水面上浓雾缭绕,涓涓溪流自泥岸淌向一簇簇蕨类植物。18世纪末期,这里的森林被砍伐殆尽,砍下的原木经水路运到费城,被加工成板材,有时也被用作英国船只的桅杆。如今大片的林木又长了出来,镇里的人们伐木烧柴,镇外的人则乘着木筏,带着装啤酒的便携式冷藏箱,沿特拉华河漂流而下。

因为太多房间缺少地板,性价比不高,我们没有买下那间仓库,但我喜欢上了这里。

在房产中介公司的网页上,我看到一处地产的缩略图,那是特拉华河上游4.02千米处,一片20.23万平方米的待售林地。我立刻知道,就是它,没错了。那片林地上,一条泥路穿过成片的山胡桃树通向一间简陋的棚式木屋,屋里没有通电,也没有管道。木屋下方的小溪流向特拉华河,溪边矗立着北美白松,也就是东方红杉,这些树的树龄有上百年,它们的枝干上扬,裸露的根系和一堆堆长满苔藓的湿滑腐石交错缠绕。

▌烧柴加热的洗澡桶里装满了溪水。在夏季,把水加热到40.56℃要花上两小时

几个月后的8月,我和妻子考特带着20多位朋友去新买的土地上露营。在小镇的集市上,一群漂流客看到我们,知道一场派对就在眼前,跟着我们走了近5千米来到露营地,最后当然获邀加入。大家动手清扫外屋,并架起一只靠烧柴加热的洗澡桶。林间链锯的声响不断,我们锯开桦木,储备第一批木柴,又搬开山坡上的石头,开出了一条小径,取来溪水装满洗澡桶。日落后,大家就着头戴式照明灯的光线享用了晚餐,之后便挤在木屋里,躺在羊毛毛毯下,听我的朋友杰克·库克高声朗读。那一刻,我环顾四周,看到了木屋里的每一个人。那个周末开启了我一生中最快乐的几年时光。

直到现在,我们当中的一些人依旧会结伴去那里共度时光。我们叫它“比弗溪”,这个名称取自流经它的一条支流,它是我们的露营地。我们在这里感受自然的美妙,建房子、搞艺术、烹煮食物。我们也尝试营造群居的环境,学新手艺,共同维护这个地方。原本散居各地的朋友和家人在这里欢聚一堂,共享好时光。

这个地方极度富足,却也异常匮乏。这里有肥硕的鳟鱼;夏日,萤火虫漫天飞舞;冬天,结冰的小溪上,松鼠的脚印夹杂着雪地靴的鞋印,多得数不清。但同时,这里多半房屋仍然不通管道、不通电,且不隔热,手机信号更是得去山顶寻觅。这里有时沉寂得让人耳朵发闷,有时又风声呼啸。东西放在外面一夜,上面总会留下很多老鼠的排泄物。对此,我们已经安之若素了。

19世纪初,经过砍伐清理,这片土地变成了农业用地,但随后又因土壤贫瘠、难以耕种被弃用,只有贯穿树林的陈旧石墙昭示着墙内是一座荒废的农场。20世纪初,这片土地上的树木再次遭到砍伐,以便为当地制造木炭和木醇的工厂提供原料。那股风潮过去以后,植被才得以自然再生,形成了一片原生的硬木和松树林。这里的地面被阳光晒暖后,会散发出一股奇妙的松香味。

溪水几乎终年静静流淌,但夏季的暴风雨过后,溪流会变得湍急,冲刷过溪谷,露出溪床底的卵石和青色的石板。我们就在那儿游泳、泡澡。暴风雨中,常有原本已东倒西歪的树木因一阵强风或一记闪电而轰然倒地。隔天,我们就要忙上一阵子,把它们劈成木柴,变废为宝。有一次,一棵倒下的树正巧横跨溪流的两岸,形成了一座桥。整个夏天,尽管湿滑危险,这棵树还是成了我们横跨溪流的通道。直到后来一位朋友不慎滑倒,我们才建了一座装有保护绳的吊桥取而代之。那之后,再也没人因此受伤。

如今,距离我们第一次入住“比弗溪”已经过去5年。我们收取会费,制定规则,设立了标准的住宿流程。“比弗溪”的宗旨是,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都必须通过辛苦劳作换取美食,一旦确认其心地善良、做事认真,我们就会邀请其加入。朋友们共同设计、搭建了形形色色的便利设施:5栋小屋、1间可供多人聚会的活动室、1间烧柴的桑拿浴室、各种工具房、几间户外厕所和1个堆放有机肥料的围场。

其中的一间木屋,是我的朋友格雷斯·卡平和布赖恩·雅各布斯花了3年多的时间建造的。他们几乎完全凭借自己的力量建成了这间屋子,朋友们只在夏天帮着运送大型物料。这项工程着实费力。屋子半边凌空,以周边的大树为支撑,顺着向下的坡势悬空伸出6米多,考虑到树木被风吹后会晃动,他们又用嵌牢在大树上的五金件做了固定。屋子的木墙表面涂着亚麻籽油和松焦油,这是北欧造船人发明的涂油技术,用于防止木料受到湿气侵蚀,应对“比弗溪”的潮湿气候正好。

接着,我们成立了“比弗溪学校”,每年邀请12位申请人入住并教授他们建筑技术。2013年以来,“比弗溪学校”迎来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学员,有来自哈利法克斯的,也有从赫尔辛基赶来的;有17岁的少年,也有70岁的老人。2014年,几名近乎零经验的学员砍倒了几棵树,并在残留的树桩上用日本的木架构技术盖了一间木屋。我们计划在未来将这所学校全年开放,以期进一步实现目标:让“比弗溪”这个品牌成为保护自然、构建群落的楷模。从憧憬迈向现实并非难事,首先要做的是寻找灵感。

▌斯科特的木屋是这片土地上的第一座屋子,由一座木框架的仓库改建而成

“比弗溪”建成后不久,我在社交网站上开通了一个名为“木屋之色”的账号。我和几名朋友在上面征集和发布了一些照片,那是我们心目中的家应有的模样:用双手搭建,用想象力和易得的材料布置,只要有独特的设计和精细的工艺,一切就会变得充满趣味。家应该由敢为的人来建造,他们边学边做,一旦决定了就绝不动摇。2010年至今,“木屋之色”的访问量已经接近1000万次,1.2万人和我们分享了自己的木屋。

“木屋之色”能吸引这么多人,我并不讶异。一个人在物质世界里陷得越深,看到大自然时就会越觉得壮观。照片中的木屋常让人觉得荒野是个可以随时入住的地方,然而那并不真实。照片真正持久的作用,也是最吸引我的,是让每个人重新意识到,只要去尝试,就可以随时建造自己心目中的家。我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体会这种挑战的乐趣,并接受挑战。为自己建一间小屋,用最便宜的工具、最多样的技术,还可以通过线上和线下的社区找到指导老师和样板模型,他们会告诉我们,人能为自己建造的,是无限的可能性。

猜你喜欢
木屋
会飞的木屋
木屋小镇:岛屿·丛林·小木屋
会飞的木屋
俄“木屋之城”前途未卜
木屋
漂亮的木屋
大木屋的小时代
大木屋的小时代
小熊的红木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