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从孩子的角度

2018-06-11 11:20
幼儿教育·教育教学版 2018年10期
关键词:棒球队投球道德观

儿子上幼儿园时,这天放学回家,我整理书包的时候突然发现里面装了一个很漂亮的小花瓶。我就开始胡乱猜想:是不是在幼儿园里拿的哪个小朋友的花瓶?还是别的小朋友送给他的呢?如果是偷拿别人的,那这件事情一定要严肃处理,否则后果会很严重的。

我开始了对儿子的“审问”:“告诉妈妈,这个小瓶子是哪里来的?”他如实回答:“是妈妈办公室里的李阿姨给的。”看着他稚嫩的脸,我有点不相信,我希望他说的是实话,担心孩子从小养成撒谎和随便拿别人东西的坏习惯,所以就厉声呵斥:“妈妈相信你是个诚实的孩子,告诉妈妈,这个小瓶子到底是李阿姨给你的,还是你自己拿的?”他被我的态度吓懵了,一会儿说是拿,一会儿又说是给,语无伦次地向我解释。我一看前后答案不一致,就更加恼火,还动手打了他,可是直到最后他也没说清楚这个小瓶子到底是别人给的还是自己拿的,那晚小家伙是含着眼泪进入梦乡的。

第二天把儿子送到学校后,我跟同事说起了这件事,同事说就是她给孩子的,并不是孩子自己拿的。到了晚上,我跟孩子道了歉,说原来妈妈冤枉了你,你是个诚实的好孩子。孩子接受了我的道歉,原本以为这件事情就这么结束了,可他突然问我什么是“给”,什么是“拿”。原来孩子根本就不懂得什么是“给”,什么是“拿”,所以那天他一会儿说是给,一会儿又说是拿,都是在我的逼迫之下的回答。我很后悔,只想着不能让孩子养成坏习惯,却不懂得孩子还分不清“拿”和“给”,后悔自己并没有跟孩子平等地去交流。

我想起了之前读过的一个故事:波士顿市有一名警察,他特别喜欢本市棒球队,每场比赛必然到场去看。1967年,波士顿队打进了决赛,但最后还是失败了。这年年末,波士顿棒球队的所有队员都在这个棒球上签了字,然后把它送给了这位警察。后来这个警察去世了,这个签名的棒球被转赠给他的侄子——一位年轻的教师。

他四岁的儿子一看见这个棒球就说:“太好了,我们可以玩投球游戏了!”他一聽就非常生气,指着孩子的鼻子教训道:“我们不能碰这个棒球,永远不能!”儿子问他:“为什么不能碰呢?”他知道无法和一个四岁的孩子讲明这个棒球的特殊来历,只能告诉他:“因为这上面有签名,我们不能玩有签名的棒球。”但是几周之后,他正在家里批改作业,儿子进屋对他说:“爸爸,我们能玩会儿棒球吗?”他说:“当然可以,乖儿子,咱们玩投球游戏吧。”儿子又问:“我们是不是可以玩那个特殊的棒球——你叔叔送的棒球?”这位老师说:“不行!我跟你说过,不能玩这个棒球!”但是儿子拿出那个棒球说:“不,现在可以玩了!爸爸,我已经把上面的签名全都擦掉了。”

这位老师当时非常生气,因为这个弥足珍贵的棒球就这样被孩子毁了。可是他马上意识到,儿子并没有做错任何事情。因为当时他对孩子说这个球上面有签名,所以不能玩。现在孩子把球上面的字擦掉了,自然就可以玩了。

作为道德的引导者,我们一直在扮演着道德强权的角色,把孩子当成道德的接受者,或者说是被灌输者。但其实孩子的视角是独特的,我们已不做孩子太久,早已不习惯以孩子的眼光来看这个世界,很多时候,我们会误会孩子,伤害童心。作为家长,作为教师,我们不要把自己的主观想法强加给孩子,而是要时刻蹲下身来,琢磨孩子是怎么想的,体恤孩子,读懂孩子,真正去引导孩子塑造道德观念,而不是要求或强制孩子接受大人的道德观。

希望每一位成人,在面对儿童的时候,都能从儿童的角度去思考,进而引导儿童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猜你喜欢
棒球队投球道德观
试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助学金道德观
试论劳动法的道德观
创新理念下大学生道德观问题探析
恩格斯的道德观及其启示
阻止接球
皇后“投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