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劳动法的道德观

2017-01-12 23:46周振领
东方教育 2016年13期
关键词:道德观劳动法定位

周振领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社会经济迅猛发展,我国百姓在思想和观念上也有了新的变化,人们不再一味的参与劳动,而是学会了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劳动法是针对劳动人民实施的法律保护手段,是对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障,为了避免用人单位对劳动者的剥削。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法律与道德具有十分紧密的关系,在新社会的背景下,劳动法必须追求公平、合理,坚持维护劳动人民的尊严,合理的进行道德定位,建立起以人为本的劳动体系,从而促进劳动者工作的积极性,保证法律的地位。

关键词:劳动法;道德观;定位;公平合理

法律是任何一个国家需要坚持和维护的重点,也是人们的行为准则和参考依据,在一定意义上而言规范了社会的基础。劳动法则是基于劳动人民和雇佣关系制定的法律,对维护公平具有重要的作用。劳动法的制定与出台不是随意的过程,它不仅要符合国家的实际情况,满足劳动人民的需求,还要保证良好的道德性。道德不是制定法律的强制准绳,但是法律制定的根本目的是为人民服务,因此,制度体系与建设必须坚持正确的道德观,通过道德情操规范劳动行为和企业标准,从而维护好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发展。

一、劳动法的道德理念

(一)劳动法道德理念的内涵

所谓的道德理念是基于劳动法律之中,具有指导功效和启迪作用的道德准绳,也是劳动法内部的一项价值判断。一方面,道德理念是劳动者尊严的体现。劳动者是国家建设发展的奠基人,“五一劳动节”的出现就是为了突出劳动者的美丽。因此,法律的制定必须考虑劳动人民的追求,坚定他们的主体地位,从人本思想出发进行道德建设,体现人文关怀,并客服被物质化的劳动供求关系,向世界宣布劳动尊严,寻求劳动保护机制,协调好劳动关系。

另一方面,共赢理念。所谓的共赢理念是基于劳动合同签订双方提出的目标,劳动法维护的是劳动者的权益,同时也不能损害企业的利益。在法律中体现道德观念,有助于协调好双方的关系,推进实现共赢,达成最终的经营目标。虽然劳动雇佣双方体现的是一种矛盾关系,但是实则两者的最终目的相一致,通过劳资双方的博弈,坚持公平发展,突出道德观念可以稳定发展,实现共赢与获利。

(二)劳动法道德理念的推进

第一,确立诚信原则。道德观念在劳动法中的应用,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坚持诚信原则,构建善意道德属性,雇佣双方都要守信,遵循诚信原则确立合同。

第二,企业社会效益的凸显。劳动法道德观念的推行不仅要保证企业获取经济效益,一个良好的企业还必须发挥社会效益,为社会做贡献。例如,对于年迈和丧失劳动能力的企业员工,必须做好社会效益的凸显,给予他们一定的鼓励和支持,不能解除劳动合同,体现企业的人文关怀。

第三,正当劳动行为。正当劳动行为是与“不当劳动行为”相对立的企业行为,道德理念与劳动法的结合必须坚持劳动行为的正当性,避免出现不公平待遇,防止差别劳动定价,坚持公平原则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维护劳动者的尊严。

二、劳动法的道德定位

所谓的道德定位,就是指劳动中企业道德取向、标准的选择,只有在劳动人员和企业之间形成良性互动,才能满足合法权益,做好道德选择。

(一)劳动法道德取向中的伦理定位

法律从出现开始就与人权紧紧相连,是百姓捍卫权利的根本,而道德的确认就是劳动法的重中之重。在伦理定位中必须突出人权,通过人道方式给予支持,积极改善人员的工作环境,确保劳动者有尊严的工作,预防出现以往的“智障劳动现象”。

(二)劳动法道德规范的主体视角

劳动关系涉及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两方当事人,因此对于不同的主体来说,有着不同视野和语境下的道德观。不过,在劳动法中,判断道德规范是否恰当与合适,应以劳动者作为基本主体和观察视角来衡量与甄别。受劳动法优先保护的劳动者属于社会弱势群体,劳动者利益具有社会公共利益的性质,劳动者职业的稳定和劳动关系的稳定是衡量一国社会稳定最为重要的标志。因此,我国劳动立法在确保实现有利于劳方的道德准则的同时,还须注意把握和处理好劳资利益的平衡与协调问题。

(三)劳动法道德标准的衡量尺度

何为道德,在劳动法中如何凸显道德,是劳动需要确认的关键内容。在法律制定中不能简单的照搬照抄,必须与劳动人民的实际相契合,对劳动关系进行确认,稳固国家和企业利益的同时,也要维护劳动人民的需要。从劳动者角度出发,只有完成既定任务,才能符合企业标准。对此,在衡量道德与法律的时候必须确立参考标准,发挥企业的义务和劳动者的权益,发挥道德特点。

三、法律与道德的转化

法律与道德的转化,既可以表现为道德向法律的转化,也可以表现为法律向道德的转化。不过,在劳动法领域更为常见、更有研究价值的,主要是道德向法律的转化。如,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性质,法学界一直存在着“伦理责任说”、“法律责任说”、“综合责任说”等多种看法。而在劳动法学界,多数学者从保障实现劳动者在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权利这一目的出发,认为仅将其明确为道义或伦理意义上的责任是不够的,必须确认和强调企业社会责任的法律性质,将其纳入劳动法制轨道。企业社会责任在劳动法领域呈现出的这种转化趋势,就其整体而言是符合道德义务向法律义务转化的条件的。

结束语

总而言之,劳动法作为维护劳动人民权益的主要法律和制度,对企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取得以及劳动人民的合法定位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新的市场经济运行下的劳动法必须讲道德准绳纳入其中,分析道德规范与法律之间的关系,做好彼此的转化,在保证用人标准的同时,也要维护好人民的权益,体现劳动者需求,维护他们的尊严。

参考文献:

[1]曹燕.劳动者行为的基础规范——劳动法学行为理论与规范体系的重建[J].河北法学,2013,04:111-119.

[2]董保华.劳动法律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和谐共存[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4:37-47.

[3]刘诚.劳动法与劳动伦理的调整机制及其相互关系[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4:15-18+24+126.

[4]钱叶芳.保护不足与保护过度——试论《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倾斜保护的“度”[J].法商研究,2007,03:40-48.

[5]罗财喜.论劳动守法的伦理基础[J].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2,01:87-88.

猜你喜欢
道德观劳动法定位
难与易
【马克龙公布法国劳动法改革计划】
巧用“余数定位”,突破周期函数的计算问题
浅析思想政治教育与当代大学生道德观教育
试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助学金道德观
创新理念下大学生道德观问题探析
恩格斯的道德观及其启示
劳动法中的工会角色分析
理想的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