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友勤 李朝楠
在《中国学校体育》杂志“一线话题”栏目的“案例选登”里,笔者拜读了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淳化初级中学赵晨老师撰写的《巧用一“棒”,突破难点》一文。通过认真研读、分析对比给笔者带来了一些别样的感受与思考,愿与全国的同行们交流与探讨。
一、“反思”表述谁是主体
赵老师的教学案例是通过观察陶老师的公开课——《站立式起跑》后,以叙事的形式来描述巧用一棒,突破教学难点的教育教学故事。在简介了此次案例背景(江宁区第七届“学陶杯”体育优质课评比活动现场)后,通过故事的发生(陶老师执教《站立式起跑》课)、发展(“屹立不倒”游戏)和结论(一根小小的体操棒,解决了多年困扰赵老师在站立式起跑教学中的难点),这里面包含了陶老师上课特有的处理方法和执教理念,体现了教师教什么、怎么教和为什么这样教的行为、思想和情感。但从研究的角度来看,“案例”中的“反思”,到底是陶老师执教理念的显现,还是赵老师自己对这一堂《巧用一“棒”,突破难点》的教学情景为研究载体,进行的分析?通过多次认真比对、仔细推敲原文,笔者不难看出,这就是赵老师以案例的形式来揭示自己对这个教学环节内在规律而进行的研究,是自己的教学感悟,而不是他人的教学经验总结,但从表述来看却像是现场上课陶老师的设计意图。这种“反思”主体表述得混乱,容易让人产生误解。
二、案例给笔者的启示
1.撰写教学案例要突出主题
一篇优秀的案例,就是将一个生动、翔实的教学情境展现在读者面前,并结合当事人的深刻反思和真情感悟达到引人入胜产生共鸣的效果。赵老师的案例在背景、描述、剖析、反思等方面的记叙都朴实无华,值得广大体育教师借鉴和学习。在案例的文字记叙上,简洁明了、浅显易懂。如,课堂活动以“直奔主题-顿生疑问-一探究竟-深入了解-茅塞顿开”的表达方式层层递进,引人入胜。教学内容上遵循了动作技能形成的规律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练习上给予了学生适宜的时间、密度和强度具有时效性和针对性。教具的使用上突破了传统体育课的局限性,合理开发使用器材,发挥了器材一物多用的功能。在反思中能够体会到巧妙地选用游戏,使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进步,这种游戏化与技术动作巧妙整合,符合初中生的身心特点,寓教于学,寓教于乐,教学效果比传统的教学方法来得更有效,诠释了让学生做到学懂、学会、学乐的教学理念;该理念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奠定了基础,也转变了学生“要我学”为“我要学”的思想。赵老师的这种采用记叙方式来突出主题的撰写方法,值得提倡和借鉴。
2.撰写的案例可以是“他人的故事”
教育家叶圣陶说:“在教育人的同时,要特别注意引导他们知变、求变、善变,有所改革,有所创新。”体育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教学能力的培养、撰写案例水平的提升是一个漫长而又复杂的过程,因此,体育教师在撰写教育教学案例时,素材来源不仅可以是亲身体验的事件,也可以是看到“他人的故事”;只要以实际教学情境中出现的事件为基础所展开的讨论不是为研究案例本身特有的教学理论现象,而是以此为突破口,以“小中见大”的方式,更好地服务于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不是为了验证某些新方法改革、思想变迁而进行研究,而是为了反思、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而学习。因此,赵老师以自己看到他人教学中先进的方法、理念,配合反思,以案例的形式记录下来,服务于今后的教学,笔者认为是一线教师收集素材又一条最直接的研究思路。
3.看他人的故事再“动手实践”,是一种提升自身素养的好方法
俗话说得好:“听来的忘得快,看到的记得牢,动手做才理解得深。”这就告诉广大体育教师无论何事,要想理解事物的本质属性,一定要有动手动脑的实践才能有真知。赵老师的案例不仅把在教学中听到、看到、感悟到的某种有启发性的复杂情境记录下来,成为学术探讨的支点;同时还善于发现教学中的“经典故事”(巧用体操棒解决起跑教学中的难点过程),捕捉到教学灵感;更难能可贵的是她在案例中告诉读者:“我运用体操棒展开教学,初步解决了学生练习中出现的同手同脚、重心前移不够、反应不够迅速等问题,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这种看到他人有好方法,不光是記,而且在自己的课堂上去实践,学习他人教学智慧和提升自身教学能力的有效方法,特别值得笔者学习!“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烂笔头,不如勤实践”的学习思路,去积极解决教学实践中未能消除的问题,这才是进行教学案例研究的最终目的。
法国作家雨果曾说:“未来将属于两种人:思想的人和劳动的人。实际上这两种人是一种人,因为思想也是劳动。”衷心希望广大体育教师都做有思想和劳动的人,为体育事业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