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志东 魏玉柱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2017年版)》]从学科教学走向学科教育,“立德树人”与“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为体育学科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思路。体育教学作为实现以上目标的渠道,如何将理念转变成具体的行动,让广大一线體育教师能掌握、易操作,真正让这些理念落地?《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体育教学的方式、内容、评价做了详细的阐述,尤其是在教学方式的表述上尤为突出。在教学方式上,应避免过于注重单一知识点及将结构化的知识和技能割裂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倡导多元化的教学方式,重视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将知识点的教学置于真实的情境中,引导学生用结构化的知识和技能解决体育与健康实践中的问题,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综合能力和优良品格。
合理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的体育学习起到积极作用。目前,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呈现了多元的教学方式,诸如运动教育下的教学方式、领会教学法下的教学方式、情境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方式等。它们在一些环节与内容方面能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接受学习”方式。所以,笔者在2015年历经3年多的教学研究,形成了体验发现教学操作流程与评价体系。经过实践检验,运用“体验发现”教学方式,加快了学生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核心素养的形成,极大地发挥了有效教学的效果。下面以课题组研究课例加以说明。
一、体验发现教学方式的说明
体验发现教学方式主要是让学生在学习前,对某一个具体的运动技术或者练习方法进行各种形式的体验学习,经过体验,教师能第一时间洞察学情,为接下来的学练调整策略,从学生的角度看,经过体验,学生生成会、会一点、不会等不同的学习感受,就会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为教师的教创造条件。
在学生体验的基础上,教师根据学生现场生成的问题,将问题进行分类,将学生分层,在教学方式上教师针对未掌握动作的学生采取接受式学习,针对部分已经掌握动作的学生采取自主学习,针对已经掌握但带有错误动作的学生,采取探究性学习。因为体育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由未掌握到掌握,时而犯这样与那样的错误,这是客观存在的。单一的学习方式在这个环节上扼杀了一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刀切的评价让学生紧张,进而失去了对体育的积极情感。尤其是当教师直观地看到学生在掌握技术动作过程中出现错误时,有些教师给出的是批评,甚至说学生“笨”,这样学生一方面情绪低落,另一方面不知道如何纠错。在这样的互动方式中,师生矛盾就会加剧。所以,体验发现教学,则能针对此现象,给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即学生在没有学习前,在一种宽松的环境中尝试性体验与本课密切相关的技术与方法,教师在没正式学习前通过观察形成自己的“教学准备”,在这种环境下了解学生,这样,为体育教师创造一种积极的、安全的教学心理。另外,学生是存在差异的,尤其是体育这门实践学科,学生学习与掌握运动技能的过程存在着方式与速度的差异,体验发现教学倡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根据学习的进度与速度以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进行分层,让掌握技术动作较快的部分学生充当“小老师”,帮助暂时落后的学生完成练习,构建自己的合作学习小组,另一部分适当给出较难的学习任务进行挑战;这时,还可以根据生成的问题进行分层。体验发现教学是按照以上逻辑设计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发展,让每一名学生不只是在技能方面提升,还要在能力方面有一定的提升。这样,教师才能逐渐得到解放,让骨干带动群体,让课堂引领小组一同前行。教师的教都是为了不“教”,让学生形成自主的学习能力。教师在体验发现教学的过程中扮演的是多种角色,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帮助者”,也就是说当学生需要时,教师就对学生进行辅导和帮助,当学生在骨干的带领下合作学习不需要教师,当学生在初级学习的基础上能自主学习时,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学习的协调员与引领者。
二、体验发现教学方式对学生核心素养形成的分析
《课程标准(2017年版)》积极倡导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教学方式,构建新型的合作、探究、自主的学习方式。而体验发现教学方式恰恰是在教学中实现了探究、合作、自主的学习,并且贴近学生、切合实际、接地气。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包含了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运动能力是体能、技战术能力和心理能力等在身体活动中的综合表现,是人类身体活动的基础。如,能够达到参加和组织展示及比赛活动,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对练习效果作出合理评价。健康行为是增进身心健康和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综合表现,是提高健康意识、改善健康状况并逐渐形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关键。如,学生情绪稳定、包容豁达,具有较强的交往合作、适应环境的能力等。体育品德是指在体育运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以及形成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对维护社会规范、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具有积极作用。如,学生具有勇敢顽强、积极进取、挑战自我的精神等,能够自尊自强,积极主动克服内外困难。当然在体育教学中,不是某一节课就能够形成学科核心素养的,需要长期地在学练中来渗透达成。
1.在体验发现中培养学生的健康行为
案例:教师在三门球单手肩上射门教学中,通过语言导入,创设了三门球小比赛的场景,让学生尝试在运动中将手中的球投进球门。练习几次后,教师与学生一同讨论比赛中发现的问题,学生也积极反馈,提出了不少问题:“我用投的方式射门比较快”“我用抛的方式能躲过守门员的防守”“我用抛掷的方式更平稳”。教师听到学生的反馈后,引导学生:“是否有快速的射门方式?我们怎样才能做到?”“好,下面各组同学一起根据老师提供的练习内容进行体验练习,最终看看学习的效果。”在接下来的练习中,学生分组学习时,表现出的情绪开朗、欣赏同伴、合作练习,均体现了体验发现的教学方式能给学生带来快乐。学生结合教师的问题,尝试从原地到移动,再到小组比赛型的射门方式,进而达成了教学目标。
2.在自主练习中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
案例:在2名学生1组进行三门球射门的练习中,教师发现部分学生的练习过于随便,而有的学生却很认真,为了更好地自我体验、思考,教师及时抓住这一契机,“嘟”哨音响起,教师将学生集合在一起:“有的学生在练习中,忽视技术动作的规范性,我们如何来避免这个问题呢?”“我们下面看一下王刚和李明他们的动作是怎样的”。通过观察2名学生的展示,各组学生发现了与他们的技术差距。“下面各组边练习边思考,如何改进技术动作”,于是,在接下来的练习中,共同交流和讨论同伴练习的动作存在的问题和纠错的方法。教师在这个过程中给予了更多的点拨、鼓励、启发。
3.在应用条件下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
案例:学生初步掌握了三门球单手肩上射门技术后,教师立即下达另一条指令,即,学生分成ABC3个小组,开展有射门要求的比赛游戏,将技术学习和实战练习紧密结合,试图让每名学生迅速进入集体对抗的情境中,及时掌握集体对抗乐趣和对抗方法,并将所练习的射门技術应用到比赛中,从而让技术动作得到完整的体验。3组学生进行攻防比赛,每组组长指挥自己的同伴,不断采用射门动作,将球全力向对方球门投去。而教师在巡视过程中,及时暂停,提出新的要求:“学习射门的目的是什么?”“如何才能将射出去的球完美地打进门?”带着这样的问题,各组组长在10分钟的游戏比赛中,不断地组织队友解决问题,真正达到了合作学习提高的探究意识,学生射门技术有了明显的提高。
4.在比赛中实现运动技能的迁移培养学生的体育品德
《课程标准(2017年版)》特别强调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的原则,通过学生体验单一简单技术到复杂动作技术,并在创设的比赛情境中,提升学生运动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良好的体育品德。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将某一个单一技术放在比赛或者游戏中,对于学生运动技能的提高、比赛意识的培养有着十分明显的效果。
案例:通过射门小游戏比赛,学生已基本掌握射门技术,教师迅速采取比赛的方式,加以技术的应用,时机把握恰到好处。“嘟”哨音响起,“同学们,刚才的小游戏比赛,大家基本上掌握了射门的技术,了解了三门球比赛的基本方法,下面我们进行正规比赛,但附加使用单手肩上射门多加1分、行进间单手肩上射门多加2分的方式进行计分。”于是,在场地上,学生按照男女分组比赛。在游戏比赛中,有些动作还不自然的学生,在正规比赛中,反而做得到位。学生们在15分钟的比赛里,激情迸发,场上气氛活跃。每个小组的比分紧紧相咬,在规则的约束下竞争,学生勇敢顽强、遵守规则、胜不骄败不馁,真正营造了比赛的氛围。
5.在展示平台上培养学生客观的评价观
在体验发现学习中,每名学生都会表现出不同的努力程度、练习态度、技能水平,作为教师就是要提供平台,给学生展示的机会,给予学生及时的评价,或自评、互评、师评等,从而培养学生学会欣赏、评价自己和他人,养成适应未来发展的正确价值观。正如《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要求,在学习时要尽可能通过游戏竞赛、现场展示等方式,检验学生本次课学习目标的完成度,运动对学生个体情感塑造的效果。从身体(肉体)体验走向心理体验,逐渐形成积极的体育价值观。
案例:教师在学生进行了尝试体验、体验实践、比赛应用后,组织学生进行评价展示。“同学们,刚才我们学习射门技术,并且进行了教学比赛,大家表现得很积极,技术动作也得到了提升,下面我们每个组推选2名同学进行展示,请大家注意观察,并点评。”各组派出的了表演者,从三门球中圈起步射门,动作潇洒、力度大、速度快,博得全场掌声。紧接着,教师又引导学生进行评价,有的学生从技术动作、课堂表现、练习态度、比赛场上表现等方面进行了简短且客观的评价。
体验发现教学方式与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相比,给了学生更多的空间和时间,也挑战了体育教师的能力。它打破了以往传统的命令式、训练式、程序式灌输式教学,完全是在宽松、民主的教学情境中的自觉自主的学习,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即体现智慧与民主,关注差异,在既有预设又有生成的情况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切实满足每名学生的不同需求。师生相互讨论、根据问题解决问题,完全符合《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要求,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以身体练习为体验尝试的载体,在教学情境中,承载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的塑造及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是身体练习、情感参与、认知参与及自我适应的综合表现。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体卫艺专项重点课题(课题编号:T-b/2015/016)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