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竹
摘 要:如何充分发挥高校体育场馆的社会功能,已成为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重要课题。本文分析了制约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共享的因素,提出了体育领域供给侧改革的客观要求,提出了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共享模式。具体共享模式包括:行政手段介入的政府主导型模式、学校专门管理的自主经营型模式、专业承包公司的承包租赁型模式、社会机构负责的托管协会型模式、面向专业群体的体育俱乐部模式。本文研究成果,为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共享提供指导,为全民健身提供路径选择,使广大群众充分享受到供给侧改革的成果。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 高校体育场馆 社会共享模式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9(a)-0228-02
供给侧改革,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我国群众体育场馆设施相对缺乏,需求与供给之间存在巨大差距,供给侧改革为高校体育场馆对外开放提供了新思路。高校体育场馆是为满足高校教学、训练、科研、竞赛和课外体育活动而专门修建的体育设施,在满足高校正常体育活动的基础上,为缓解社会体育场馆短缺的矛盾,以有偿或无偿的形式,向周围社区群众和企事业单位开放,既解决了体育场馆供需失衡的矛盾,又解决了高校体育场馆设施维护资金不足的问题,符合供给侧改革的客观要求。美国、法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都明确提出了大力开放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举措,取得了良好效果,并且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管理模式,为我国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共享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通过本课题研究,在保证高校体育活动正常秩序的前提下,加大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共享程度,提高高校体育场馆的利用率和管理水平,并为高校体育场馆资源的科学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1 城市化进程中的体育资源供给分析
城市化发展伴随着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都市圈、城市群、城市带和中心城市的发展预示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高速起飞。体育作为一种城市公共文化形式和城市生活方式,在城市化进程中理应得到更多的关注,但以广场舞“噪音扰民”和“争抢场地”事件为代表引发的冲突,暴露出体育资源供给存在的结构性问题,现从以下三个方面简要分析。
(1)城市化导致公共体育资源供给数量不足。人口规模是公共体育资源配置的主要依据,人口规模越大,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的数量和规模要求越多。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城市公共体育场馆用地控制指标》,提高了城市建设中体育场地设施的规模的数量。但由于人口基数大,人均占有的体育资源并未得到明显提升。尤其是中东部地区的一些大城市,常住人口高速增长,出现了不增反降的现象。
(2)人口结构变化引发公共体育资源供需错位。受计划生育政策影响和生育观念的转变,我国现阶段人口出生数量不断下降,成为典型的低生育率国家,人口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老龄化将成为中国各大城市遇到的重要问题。老年人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从事体育锻炼,但健身方式多样化、健身器材科技化和健身场所高端化,更多是满足年轻人快节奏的生活,不能满足老年人的健身需求。
(3)城市布局造成公共体育资源结构性短缺。公共体育资源的配置必须要有适当的服务半径,才能使居民方便享受到公共服务。很多大城市为举办大型体育运动会,政府投资修建了大量的体育场馆,但受城市土地价格以及空间限制的影响,这些场馆大部分修建在郊区,导致利用率下降。社会投资修建的健身场馆虽然分布在居民区附近,但收费较高、功能单一,主要面向年輕人群体。
2 制约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共享的因素分析
体育场馆设施固有条件是影响对外开放的主要因素,包括规模、数量、质量和设施等。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共享程度与高校自身条件、地理位置和办校特色存在相关关系。很多文献将制约因素归纳为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本课题研究将制约因素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1)落后的观念意识和传统的封闭思想。受传统思想影响,很多高校领导管理思想保守,对高校体育场馆承担的社会功能重视不够,缺乏市场意识,认为高校体育场馆就是为满足自身需要而建造的,高校有足够的资金维护体育场馆运行,社会共享所获取的资金微不足道。
(2)缺乏专业的经营管理人才影响经济效益。高水平的经营管理人才是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共享的前提和基础。目前高校体育场馆的管理人员大多数是后勤人员或临时外聘人员,他们的工作内容主要是日常看护、维修和收费,没有现代化的经营思想,更谈不上改革和创新。
(3)缺乏专职的体育指导员制约服务水平。有些体育活动要求很高的技能和技巧,需要体育指导员的专业指导。很多人从事体育锻炼,也希望得到高水平的技术指导。高校虽然有很多体育老师,但主要从事教育与科研工作,并不参与社会体育指导,体育场馆社会共享似乎与他们无关。
(4)经营管理体制以及社会共享模式单一。高校体育场馆开放时间不能与学生正常上课时间相冲突,社会利用率较低。在共享方式上也只是部分开放,有些采用租赁经营方式,大多数还是由体育教学单位或后勤部门负责管理,仅仅是制定了一些收费标准,缺乏完备的规章制度。
3 体育领域供给侧改革的客观要求
以“健康中国2030”战略为引领,整合体育资源,促进体育需求和消费不断增长,本文将体育领域供给侧改革的客观要求归纳为如下三个方面。
(1)优化体育结构增加有效供给。增加体育基础设施供给,补总量短板;增加体育赛事供给,提高赛事组织技术和管理水平;增加公共体育服务供给,增加特色体育需求供给,促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的深度融合;丰富大众体育生活,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
(2)创新体制机制盘活体育资源。创新运动队培养体制,促进体育高端人才有序流动;创新体育场馆运营体制,推动体育场馆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降低使用成本;建设体育公共服务平台,实现线上线下有效对接;推动体育场馆功能升级,推动体育场馆综合功能的创新开发。
(3)加强政策引导做强体育市场。建立产业引导基金,做强体育金融市场,引导社会资金积极投入;优先培育体育高新技术企业,做强大众体育产业市场,打造高端智能体育装备基地;积极引导大众建立体育健康生活方式,做强体育消费市场,不断提高大众运动科学化水平。
4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共享模式
以供给侧改革为契机,以促进供需均衡发展为目标,依据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共享的制约因素,针对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共享过程存在的问题,结合体育产业供给侧改革的客观要求,本文提出的高校体育场馆社会共享模式如下。
(1)行政手段介入的政府主导型模式。针对很多高校办学经费非常充足,体育场馆共享获取的经济收入微不足道,缺乏体育场馆社会共享积极性的现状,政府有必要采取行政介入手段,发挥政府在资源共享过程中的引领作用,实现与高校的良性互动和合作共赢,明确国家投入的体育资源并不为高校所独享,具有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义务。
(2)学校专门管理的自主经营型模式。改变过去由后勤部门或体育教学部门管理的状况,组建专门的具有市场化经营理念和体育场馆管理经验的团队,依据规章制度自主经营。优点是熟悉体育场馆设施情况,便于检查和维护,能够在保证教学需要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社会功能;缺点是经营管理团队难以组建,管理不到位容易出现事故。
(3)委托第三方机构的承包租赁型模式。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学校负责提供场馆和设施,引入第三方机构负责运营,既发挥了第三方的经营管理优势,又解決了学校的管理难题。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要注意两个问题:一是,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尤其是对安全事故的处置;二是,充分保证教学需要,以及本校教师和学生的需要。
(4)社会机构负责的托管协会型模式。在不改变体育场馆产权性质和功能的前提下,按照合同委托给托管协会进行管理的行为。通常的托管协会是一些为达到共同目标自愿组织起来的同行,不以经济效益为目的。把体育场馆委托给托管协会,既解决了学校经营管理的难题,又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场馆资源,产生更大的社会公共效应。
(5)面向专业群体的体育俱乐部模式。采用这种模式的优点是经营管理方式简单,可以充分利用高校体育教师资源提供专业化指导,能够提高体育俱乐部成员的运动技术水平,避免了在财务收费问题上的政策瓶颈;但缺点是使用群体相对较少,场馆闲置时间较多,社会共享功能并未得到充分发挥。因此,这种模式比较适用于专业化程度较强、群众普及率不高的体育项目场馆设施。
参考文献
[1] 朱才威.我省推进体育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N].辽宁日报,2017-06-17(2).
[2] 闫磊.社区与高校体育场馆资源共享现状及对策研究[J].武术研究,2018,15(3):143-146.
[3] 尹作亮.城市化进程中体育公共资源的结构性短缺与供给侧改革[J]. 福建体育科技,2016,35(4):1-3.
[4] 王惠,林致诚.福建省高校体育资源社会共享机制研究——基于供给侧改革的视角[J].体育科学研究,2016,20(4):78-82.
[5] 江广和.陕西高校体育场馆供给侧改革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7,35(6):134-138.
[6] 葛吉生,高全.高校体育场馆多元化管理与供给侧改革[J].东方论坛,2017,210(4):107-112.
[7] 辽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辽宁省体育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方案[Z].2016-1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