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帅举
摘 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生活以及社会进步的具体表现,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以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资文化遗产为切入点,对其内涵以及保护现状进行阐述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路径,以期为相关部门在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资文化遗产的维护建设方面提供一定参考借鉴。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 非物资文化遗产 保护及发展
中图分类号:G853/8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6(b)-0173-02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长河中最为璀璨的瑰宝,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是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文化底蕴的重要体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与传统文化、风俗人情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是历史不断发展与传承的产物,表达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意识。但是,由于现代化建设的脚步不断加快,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遭受不小冲击,甚至有很多已经逐渐消失。所以,如何保护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其充分融入到社会发展建设当中,成为了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重中之重。
1 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
1.1 民族传统体育的非物质文化属性
非物质遗产就是指被社会团体或者个人作为其文化遗产的表演形式、实践技能以及知识体系,包括与之相关的各种工具、工艺品以及场所。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得到了创新,这对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表现与传承方面的非物质性是其最根本的属性。就目前而言,现有的大多数民族体育项目均具有以上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非物质性。民族传统体育是需要个人或者团体通过走、跑、跳等身体活动才能展现在人们面前的,这是与物质文化遗产最本质的不同。其二,民族性。民族传统体育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宗教信仰、生产劳作等息息相关。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多元化、多样化的特点,其民族性较为显著,是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其三,传承性。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经历了数百年或者上千年的代代相传,主要通过个人或者团体的相沿成习。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民族体育项目的比赛规则以及表现方式不断创新,并逐具规模化,形成专业竞技休闲项目。由此可见,探究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遗产的保护与发展路径是十分必要的,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以及非物质文化的发展传承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
2 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是我国文明建设的重要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于民间,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是中华民族生活方式、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的缩影,体现了自强不息、勤劳勇敢的民族精神。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对其内涵以及价值进行深入研究,对弘扬中华文化,提高民族向心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现阶段,我国政府对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给予了高度重视,采取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并取得了初步成效。然而,由于受西方体育文化、社会发展因素以及民族体育项目自身原因的干扰,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仍存在一定问题,其发展形势并不乐观。
2.1 法制建设滞后
为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加强非物质文明建设,我国于2011年2月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并于同年6月开始实施。《非遗法》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以保存工作做出了具体要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传承具有历史性意义。然而,由于实施细则并不完善,相关配套法律建设滞后,加之,公民的法律意识淡薄,对非物质遗产的认识不清晰等,导致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并不是十分理想。
2.2 文化空间边缘化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空间是指各民族定期举办传统体育活动或者集中展现民族体育文化的场所。在过去,人们主要是在庙会、祭祀、大型比赛等众多场合上开展民族体育项目,当地民众就是活动的参与者。但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物质精神需求多元化发展,许多年轻人脱离了传统的休闲娱乐场所,网咖、KTV、酒吧、电影院等成为了他们的首选。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文化空间丧失了群众基础,逐渐被边缘化。活动场地的缺失,导致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展难上加难。
2.3 长效保护机制缺失
近些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有些地方政府在贯彻落实党中央精神的过程中,出现了两极分化的现象,过于重视申报以及效益,忽视了非物质文化的普查以及保护。究其原因,主要是功利心驱使,导致形式化过于严重。比如说,部分政府部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成功之后,将主要精力投入在经济开发上,而对其保护以及传承发展漠不关心,其相关长效保护机制几乎处于空白阶段,以致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面目全非。本真性的丧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消失的主因。
3 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策略
3.1 健全法制建设
为了完善民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必须要健全相关法制体系建设。各级政府机构应该根据地方特点,制定针对性的保护政策,并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民众的法律意识,为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法律保障。另外,在有法可依的同时,还要加强监管力度,对法律法规以及地方规定的执行过程进行监督,实现有法必依,不断提高法律规章的实效性。
3.2 与学校教育相结合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體,应该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有效融合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从而将民族传统体育进行课程化教学。具体来讲,可以通过开设讲座,组织知识竞赛等活动,丰富体育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从而为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空间。
3.3 与全民建设相融合
传统体育项目的发展离不开群众基础。相关部门应该注重将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全民健身有效融合在一起,扩大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影响力,发挥社会团体以及个人的力量,全面调动人们参与全民健身的积极性。同时,要坚持与时俱进的理念,不断创新健身项目,从而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传统体育项目中来。
3.4 适度开发,促进可持续发展
在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开发的过程中,要注重对其本真性的保护,进行合理开发。在保障不破坏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原则的基础上,适当提高其在市场竞争中的经济价值,寻求经济增长与民族传统体育传承的平衡点,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4 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文化的浓缩,是我国历史长河中最为璀璨的瑰宝,它不仅是一个国家文化底蕴的发展历史,更是其提高世界影响力的根本力量。民族传统体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与广大群众的日常生活、风俗习惯等息息相关,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业余生活越来越丰富,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受到严重威胁,甚至渐渐被人们所遗忘。因此,相关部门应该健全法律建设,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群众基础,确保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拥有正确的认知与解读,并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效融合到学校教学与全民健身中去,充分激发民众参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兴趣。同时,还应坚持科学发展观,在保障不对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造成伤害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合理开发,适度提高经济效益,以促进其稳健、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林,虞定海.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困境与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33(4):85-88,93.
[2] 王松华,廖嵘.产业化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9(1):107-112.
[3] 海岭.保护传承人至为关键[J].中国人才,2013(13):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