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荣
摘 要:在我国旧的生物医学模式满足不了社会的需求,新医学模式推行,存在很大阻力,例如:利益集团阻扰、民众意识落后。经研究发现新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四维健康观与体育保健观相契合。笔者建议我国新医学模式构建过程中应该利用全国医科大学把运动康复课程设为基础课程;推荐有运动基础人员从医;体育院校开设医学基础课程。体育与医学结合,有利于我国新医学模式构建。
关键词:我国 体育 新医学模式 构建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8)06(b)-0003-03
Abstract: The old biomedical model in China can not meet the needs of the society, and the new medical model is carried out with great resistance, such as the obstruction of interest group and the backward public consciousness. It was found that the new medical model biological - psycho-social - environment four - dimensional health view and sports health view fit. The author suggests that the national medical university should take the curriculum of sports rehabilitation as the basic cours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medical model. It is recommended to have sports foundation personnel from medicine; Physical education institutions offer basic medical courses. The combination of sports and medicine is conduciv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medical model in China.
Key Words: China; Sports; New medical model; Build
人類医学发展到现在经历了4个阶段,分别为神道医学模式、经验医学模式、理性医学模式、新医学模式。“单因单病,病在细胞”的理性生物医学模式提倡的药物治疗,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传染病的蔓延,但对于非传染慢性疾病,该生物模式起不了作用。20世纪70年代,医学家经过反复验证后,提出“多因多病”的新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四维一体的健康观,强调预防为主,药物治疗为辅。
我国由于历史原因,还停留在旧的生物医学模式时代。医疗资源满足不了社会需求,这一矛盾日益突出,改革医疗体制,成为当代的主题。旧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向新医学模式的同时,存在一定的阻碍因素。新医学模式思想与体育的健康观契合,体育与医学结合,有利于我国新医学模式的建设。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题研究的对象主要是探究医学与体育的结合点。
1.2 研究方法
在东莞图书馆查阅了中国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查阅关于新医学模式、体育价值研究等相关文献资料。重点学习了与本研究相关的资料,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当前实际情况,进一步分析研究。
2 我国医学模式发展现状
经验医学模式转向新医学模式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虽然中国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建立自己的医学教育体系,但当时受到历史原因,社会资源匮乏、与国际学术交流少,导致我国的医学没能与世界接轨,直到现在还停留在旧的“单因单病,病在细胞”生物医学模式。
2009年3月17日公布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该文件的发表,是针对我国现存“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体现国家重视国民身体健康,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但从该文件可以看出我国医学模式的现状——旧经验医学模式占主导地位,倡导的是药物治疗。而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据有关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确诊的慢性病例数达到2.6忆。过去10年,平均每年新增近1000万例[1]。相对比,虽然美国2007年花了2万2千忆美元,但没有解决美国人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按这样计算,约6个人就有一个没有医疗保险。中国人口是美国的4倍有多,按照6个人就有一个没有医保这样计算方式,我国也要支付9.5万亿美元,而我国2008年国民生产总值只有4万4千多亿美元[2]。
从以上数据分析,我国医疗整体状况处在旧的生物医学模式下,战略重点停留在药物治疗。这样的战略不但从根本上没有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而且还损害了大部分人的利益。因为全国80%健康,只有20%患有慢性治病,国家专项拨款是针对全国民众,但实际上专款全部利用在20%患病的群众上。针对这一问题,战略重心转移“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新医学模式已经成为我国现今时代不可逆转的潮流。
3 多因多病的生物—心理—社会—环境新医学模式
从19世纪开始,生物医学模式在一定程度上能控制传染病的传播,但在癌症、恶性肿瘤、心脏病等慢性疾病面前显得无能为力。此时,医学家经过反复研究总结(1940年,弗兰明汉对心血管疾病研究;1950年杜尔、希尔对吸烟和肺癌关系研究为标志,为现代医学对非传染疾病采用预防和干预健康危险因素的新途径提供了大量可靠的科学依据。到1970年代,已经有足够的科学证据支撑新医学模式。提出新的医学模式:多因多病的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新医学模式认为,疾病的产生除了生物学原因之外,人的心理、社会、社会、环境因素也发挥重大作用。意思也就是人们治疗疾病不只是单靠理性医学模式所提倡的药物、疫苗、抗生素,更重要的是让人们意识到健康与疾病的过程是与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心理、自然环境有机统一。让人们通过培养自身的素养,提高健康意识,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
4 阻碍新医学模式在我国推行的因素
4.1 利益集团阻扰
我国还停留在旧的生物模式下,以药物治疗为主。每年对于民众在医疗方面的消费数额庞大。这对于药物生产商(利益集团)来说,无疑隐藏着一条巨大的经济利益链。一旦我国从药物治疗为主的“旧生物模式”时代,转向新的医学模式“预防为主,药物治疗为辅”,群众减少对药物的依赖;减少对药物的消费。这影响了药物生产商的收益,所以,利益集团会想方设法阻碍新医学模式的推行。
4.2 群众思想观念陈旧
据了解,我国大部分群众对健康,疾病认知停留在药物治疗的层面上。因为缺乏健康-疾病过程的认识,导致大部分群众认为,健康就是身体没有疼痛,而生病就得到医院找医生,看病、打针、吃药。而通过体育锻炼,增强个人体质;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有规律的饮食、作息等;生活、工作上遇到压力,进行自我调整,得到适当释放,这些行为对于疾病预防起着重要的作用。
5 新医学模式内涵与体育功能统一
5.1 健身观
有关专家研究指出,健康的身体应该包括正常的身体发育、生理机能、适应能力(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经过实践证明,通过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能刺激人体内神经中区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改善血液循环和呼吸系统。
通过体育锻炼,对于青少年,有利生长发育和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延缓机体适应能力降低,推迟各器官功能的退化。对于老年人,能保持旺盛的精力,有利于降低记忆能力的退化速度,同时预防和延缓老年病的发生[3]。体育这一观点与新医学模式的健康观是具有明显的一致性。
5.2 缓解心理压力
心理学家指出,人类心理是非常复杂的,心理疾病的构成来自生活、社会的压力,或者天生遗传。20世纪70年代新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四维健康观,心理健康也是影响人健康的重要因素。健康诊断中应包括由社会、生活、遗传中引起的,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继而是否有能力进行自我调整作为健康标准的判断。进行体育锻炼,可以锻炼人的意志,促进社交和与人的协作能力,排除个人性格和心理活动过程中不利健康的因素,使人身心和谐统一,在生活中变得轻松、欢乐、愉快[4,5]。
新医学模式四维健康观众中,心理健康是其中之一。通过体育锻炼能缓解心理压力,从获得身心健康,这一功能与新医学模式是一致的。
5.3 思想观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体育大赛在中国的成功举办,人们的健康观将发生转变。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4年南京青奥会成功的举办;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影响。经过体育大赛的影响和政府、媒体、学校的倡导,体育不仅为了争金夺银,更重要的是通过体育运动能增强体质,获得健康的这一观念将灌输到群众身上。
体育锻炼能增强体制,预防治病,将体育这一健康思想与新医学模式思想统一。大型运动赛事、政府、媒体、学校作用下,保健意识将灌输到每个群众思想当中。在这个过程中,体育手段作为催化剂,推动我国医学模式的转型。
6 体育与医学结合
6.1 医学院校开设运动康复课程
现时,我国医学教育培养体系受旧生物模式思想的影响,医学院校培养出来的医疗工作者只是针对“单因单病,病在细胞”的患者对病下药。
新生物模式告诉我们,健康—疾病—健康过程是受到多因素影响的,预防疾病显得更为重要。参加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医学院校教育培养体系从旧的思想模式中跳出来,接受新模式思想。
医学院校开设运动康复课程,让学生掌握运动康复知识,打好基础,日后进入医疗工作队伍当中,针对不同的病人开出运动康复处方,不仅减少对药物的依赖,而且有利于新医学模式建设。
6.2 体育院校设置医学基础课程
我国体育院校培养的学生一部分是教师,另一部分是教练。前者教书育人,培养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后者作为一名教练,为全民健身服务,让社会上的群众掌握体育技能,培养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无论是教师、教练,目的是让民众参加体育运动。
体育院校开设医学课程,讓学生知道通过运动能预防治病,运动损伤等知识。继而影响他们的学生。形成良好的健康观打下基础。
7 结语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旧的医疗体制满足不了患者对药物的需求;现代文明病也越来越突出,如:心血管病、糖尿病、癌症、肥胖、忧郁症、高血压,统称为慢性疾病。新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四维健康观能有效地解决以上的问题。
体育功能与新医学模式内涵的统一。体育运动能增强人自身的免疫力,预防疾病,特别是慢性疾病。体育与医学有机结合,不但能增强人们慢性疾病预防意识,而且患者也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通过体育运动恢复健康,从而减少对药物的依赖,与此同时也推进了我国新医学模式的建设。
参考文献
[1] 谢蜀生.人类基因组计划与医学模式[M].医学与哲学,2000(21):20—21.
[2] 邓铁涛.中国防疫史[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320.
[3] 唐立慧,郇昌店,唐立成.我国体育健康促进研究评述[J].天津体育学院,2017,25(3):201-205
[4] 林宋荣,黎洁容,曾凡.体育运动对大学生运动员心理健康作用调查[J].广州体育学院,1998,18(4)
[5] 黄美蓉,孙耀,颜军.体育运动、心理应激对免疫系统影响的机制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2010,26(5):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