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森 许建明
[摘要]对现阶段的传感器实践教学来说,尽管验证性试验操作占据比例较大。但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却相对较差,根本无法满足新时期下提出的要求,因此需进一步完善补充传统实践教学内容,创新优化实践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实践能力得到极大提升。对传感器实践教学改革进行综合分析及探讨。
[关键词]传感器;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36-0016-01
根据相关调查了解,当前传感器课程实践教学普遍存在着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较差的问题,这对学生的未来发展非常不利。再加上各大院校开始向应用型转变,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更加强烈,此时传感器课程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也应不断创新优化,积极转变以往的传统教学理念,加强对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重视,有利于实现传感器课程教学的最佳成效。
一、传感器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传感器课程教学一般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方面。以往传统教学中大部分以课堂讲授为主,理论内容远远超出实践比例。然而基于科学技术水平提高,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愈发不利,甚至无法带动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致使其对传感器内容知识了解甚少。除此之外,随着院校向应用型方向的转变,应用型人才培养也正式提上日程。此时,高校需创新优化人才培养理念和途径,提出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确保最终培养的人才能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要求[1]。
二、传感器实践教学内容改革优化
(一)将验证性实验转变成设计性实验
若想将验证性实验转变成设计性实验模式可采取实验目的明确、步骤调整及类型转变等一系列手段。如对以往传统的电阻应变式传感器实验可在传感器实验箱上连线,做好电阻应变传感器性能测量工作,综合比较彼此间的输出特征,完成标准意义上的验证实验。在此期间,教师要做的只是提前制订实验目标、测量范围等指標,剩余便可完全交给学生完成,促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极大增强。
(二)创设传感器原理课程设计
据调查了解到,以往传统传感器实践课程教学中的实验时间较分散,并且实验内容过于表面,无法起到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培养的目的。在此情况下传感器课程设计的开设就尤为重要,将关注重点放在实践环节,开设期限大约在1~2周之间,尽可能让学生独立完成实践任务,借此获取理想实践培训成效。例如,在进行汽车自动测速和报警装置设计时,可将实训项目内容定为学生传感器掌握熟练程度的综合考察,当前汽车速度测量最常见的传感器有霍尔式传感器、光电式传感器及电涡流式传感器等,要求学生在1~2周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最后由教师对学生完成的成果进行综合评价,帮助学生不断完善传感器实践教学内容。
三、不断丰富传感器实践教学方式
(一)大力采取开放式教学
根据实践调查显示,以往传统传感器实践课程的一个实验项目为2个学时,平均每节课时为45分钟,进行一次实验大约需要90分钟,通常教师在讲授完一节实践课程后便会将实验室关闭,如果学生没有完成本节课堂任务则要另外补救。但若是实验室开放则可有效规避此情况,使学生和教师尽可能合理安排自己时间,最大限度地提高传感器课堂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2]。同时如果实验室对外开放,学生则需提前进行网上预约,通过刷卡进入其中,教师只在考核时间到达实验室即可,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空闲时间安排实验操作,并且实验流程也可随意更改,不必按照教师的固定安排进行,便于为自身传感器实践能力的提高奠定良好基础。
(二)开展项目式教学
可将传感器实践课程教学项目和实验内容结合起来,或是由教学进行实验项目设计,确保实验内容更加贴近实际生活应用,并且对学生的培训也具备实际化优势。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电子秤设计实验时,需将实验操作内容详细划分成若干项目步骤,主要可借助应变式传感器或是压电式传感器完成设计工作,促使学生的实践培训更具针对性特点,这样可为学生日后就业起到一定作用。
(三)与其他实验教学平台的结合
除上述外还可将传感器实践教学与其他实验教学平台结合起来,适当拓展和丰富传感器实验内容,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同时通过虚拟仿真系统和仪器的积极应用还能更好地完成数据处理工作,避免因成本较高出现实验器材不先进等问题,在此基础上还能实现节省教学资源的目标,帮助学生对传感器实践教学有一个更深入了解[3]。
总之,实现传感器实践教学改革的科学设计,需适当增加实验占据比例,增设课程设计等教学模式,不断创新完善传感器实践教学内容,通过开放式、项目式等手段弥补以往实验教学存在的缺陷,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更好地满足新时期下提出的就业需求。
参考文献:
[1]王丽娜,王东.《传感器原理及工程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8(11):108-109.
[2]谢春利,刘俊杰.传感器系列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大连民族大学学报,2017(1):83-86.
[3]谢春利,刘俊杰.应用型本科传感器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8(13):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