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杰
[摘要]“互联网+”时代催生社会经济发展新模式,也促进了企业的组织、业务、管理模式等的新发展,这些发展对学习知识、掌握知识、运用知识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新生入学制定的高职人才培养方案不能完全适应新时代信息技术类专业的发展动态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也无法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专业个性化拓展培养。为适应“互联网+”时代产业结构、职业结构、就业结构的变革,探索在信息技术类专业的课程教学中引入拓展提升项目,该项目可以进一步扩展学生的职业能力,也能使他们了解学科的新动态和人才需求,从而使学生在就业时能有更好的选择。
[关键词]“互联网+”;发展动态;专业课程教学;拓展项目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36-0198-02
“互联网+”时代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推动经济形态不断地发生演变,带动社会经济实体的生命力,促使企业的组织、业务管理等采用新模式、新战略,也促使人们的学习速度不断加快,以便适应这种变化。高职教育要适应新时代要求,应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以适应这种变化,还应在人才培养模式中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了适应新时代信息技术类人才的培养需求,我院信息技术系实行模块化课程架构,构建了通识教育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模块、专业技术课程模块、专业拓展提升项目课程模块,形成了“4+x”课程体系,其中x指的是专业拓展提升课程模块,该模块是在学生修完前四个课程模块后,根据个人兴趣及专长选修个性化拓展提升项目。拓展提升项目的引入把枯燥的专业课课堂变得更为丰富,另外更为重要的是该拓展项目的引入可以有效开阔学生的视野,促使他们更为合理地选择未来职业,及早做好职业生涯规划。
一、项目实施背景
“互联网+”时代,企业需要发现新的商业模式、采用新的战略和新的管理模式,从而影响到每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在新时代,不管是顶层的管理者,还是下层的打工者,他们的职业都将处于一种更新和变化的过程,很少有人职业或岗位是终生不变的。最新研究报道,全球科技以每年20%的速度在更新,职业种类也相应的以20%的速度在淘汰,而新的岗位也在不斷地涌现,活到老学到老是每一个人都必须适应的节奏,而信息技术类人才是首要的。
(一)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工业时代,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某一特定职业领域或岗位群所需的职业能力。而在“互联网+”时代,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更具有前瞻性和适应性,才能使我们培养的学生能够更快地适应当前社会的需求。信息技术类专业更应及时把社会最新的职业动态所应具备的能力纳入培养目标体系,并通过相关的教学环节实现这一目标。
(二)调整专业教学模式
“互联网+”时代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动手能力,还要有职业创新能力,创造性活动成为新的职业活动常态。如何建立以职业创新和创造能力为核心的“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变得至关重要。
高等职业教育原有的教学模式侧重于对同专业的学生培养完全相同的职业技能,这种模式教学效率相对较高,但却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而新时代需要的是在工作中能够积极主动思考并能够创新解决问题的人才,因此,必须对现有职业教育模式进行变革,积极探索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三)调整课程设置模式
高职教育原来的课程设置一般是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的模式,选修课虽然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爱好进行选学,但其课程内容、课程名称还是授课模式,和其他课程没有太大区别,而且因为排课等原因,选修课的上课时间一般安排在课余时间,对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不太有利。“互联网+”时代的高职毕业生除了要掌握较强的专业基础知识外,还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适应性,所以必须通过更灵活的专业课程设置,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专业选修课的设置已经不能适应“互联网+”时代的人才培养需要,也不能完全满足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需要。
二、项目实施原则
(一)“以就业为导向”原则
专业拓展提升项目应以提升学生的职业创新能力为目标,根据当前社会的最新需求设定符合专业特色和行业特点的拓展课程模块,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素质,从而实现毕业生就业时和企业的“零距离”。该模块需要同时考虑企业所需的学生综合能力和当前的先进技术,同时以较强的专业知识为基础,围绕企业生产需求,坚持课程内容广泛、深透、新颖的原则。
(二)“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原则
专业拓展提升项目要考虑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教学的深度、广度适合学生当前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要出发,使多数学生的才能、品行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向,为信息技术类毕业生提供多元发展的途径。
由于人才培养方案在学生入学前已经制定,但每届学生都会有差异性,常规的教育模式难以培养学生的差异化优势,只有打破常规,根据每一届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人尽其才,勇于创新,才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化优势。要突破一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鼓励学生就业、创业,让学生成为有自信、有责任、充满幸福感的人。
(三)“因地制宜”原则
“互联网+”时代人才需求情况急剧变化,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也各不相同,专业拓展提升项目设置时还需要考试区域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以及企业的结构特点,根据最新的区域人才需求情况进行课程调整,使专业教育具有更强的指向性和针对性。我们还要结合各学院和本系当前的校内外实训基础建设情况、专兼职师资队伍建設情况,因地制宜地设置课程方向,并让学生根据自身特点进行个性化选择,真正做到个性化培养。
三、专业拓展提升项目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
(一)制订合理的项目培养目标
要根据各专业所学的内容和所要求的任务,清楚地了解当前信息社会的岗位需求及所需要的技能来制订项目的培养目标。
(二)制订科学的项目课程结构
通过科学的分析,制订合理而有效的课程结构,让学生在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本项目的学习,掌握专业相关岗位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我系把拓展课程设置成可以让学生在全系进行跨专业选择的课程,建立灵活、多样和选择性相统一的教学模式,满足培养个性化人才的需要。
(三)选择合理的课程内容
项目课程内容的选择是以课程建设为中心,只有选择合理的课程内容,才能实现人才目标的培养。项目课程内容要根据前两年的专业课程内容为基础确定,以此拓展相应的专业知识和技术能力。项目课程内容要体现信息技术专业的特点,并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
(四)专业拓展提升项目的设置内容
通过进行课程改革,我院信息技术系在各专业第5学期设置专业拓展提升项目,总共12个学分192学时。每年上半年5月份,各专业负责人根据项目设置原则,根据当前最新的岗位动态和专业知识需求结构,提出修改意见,并通过教学指导委员会审议,让二年级的学生进行选择。按专业知识覆盖范围可分为以下项目方向。
四、结语
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是新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如何适应“互联网+”时代社会的发展特点,需要我们转变观念、加快转型,把培养满足新时代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当成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探索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构建合理有效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模块,通过改革教学方法与考核办法,提高整体教学效率,从而推动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参考文献:
[1]张小萍.对区域经济学课程教学准备的探讨[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4(10):218-219.
[2]王有炜.“个性化拓展课程”的优化设置:基于安徽科技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3(6):92-96.
[3]徐跃帼.浅议高职实践课程内容与国家职业标准的衔接[J].山东纺织经济,2014(5):32-34.
[4]袁学锋.《建筑工程测量》课程项目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管理观察,2008(25):95-96.
[5]马黎,郜春霞.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几点思考[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1):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