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2018-06-11 10:59潘章陈静张聚涛
新课程研究·中旬 2018年12期
关键词:唐山工科新工科

潘章 陈静 张聚涛

摘 要:“新工科”建设是地方高校必然选择,地方高校应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企业技术创新要求。唐山学院各工科专业以OBE教育理念为指导,对接工程专业认证,积极开展“新工科”研究和实践。

关键词:新工科;地方高校;OBE;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潘章,硕士,唐山学院基础教学部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大学物理;陈静,硕士,唐山学院基础教学部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及力学教学;张聚涛,硕士,唐山学院馆员,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河北 唐山 063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唐山学院教学研究项目“‘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唐山学院为例”(编号:JG1847)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35-0082-03

2016年6月,我国被《华盛顿协议》组织接纳为正式成员,成为第18个正式成员国,至此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实现国际实质等效,这为我国进一步深化工程教育改革提供了良好机遇。教育部高教司2017年2月下发《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要求全国高校围绕工程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新结构、新模式、新质量、新体系展开研究,积极推进新工科的建设与发展。

2017 年2 月18 日,教育部在复旦大学召开了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与会高校共同探讨了“新工科”的内涵特征、建设与发展的路径选择,并达成了一系列共识,称为“‘新工科建设复旦共识”。2017 年4 月8 日,教育部在天津大学召开“新工科”建设研讨会,会后发表了“‘新工科建设行动路线”(“天大行动”)。2017年6月9日,教育部在北京召开新工科研究与实践专家组成立暨第一次工作会议,全面启动、系统部署新工科建设。会议审议通过《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北京指南”),提出新工科建设指导意见。与此同时,钟登华、林健、夏建国、陆国栋、张凤宝、施晓秋等众多学者对“新工科”的建设意义、建设思路,建设探索等方面进行了阐述,“新工科”建设已經成为高校研究的“新风向”。但目前“新工科”研究大多数还集中在一流高校,地方性本科院校对“新工科”建设的研究还不够,作为本科教育的主力军的地方本科院校应紧跟国家步伐,加快对“新工科”建设的研究与探索。本文以满足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需求的“新工科”人才基本特征为出发点,分析当前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与新工科要求的不适应性,并按照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探索满足新工科要求的人才培养需要关注的主要方面。

一、新工科人才的基本特征

当前,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蓬勃发展,对工程科技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把满足新经济发展需求的工科技术人才称为新工科人才。经过深入研究,笔者认为新工科人才应具有知识能力、工程分析与应用及融合创新能力、职业能力、社会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等五方面能力。其核心能力见表1。

二、地方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与新工科要求不适应

“新工科”旨在打造高等工程教育的新范式,其内涵有三:一是办学理念由学科导向向需求导向转变;二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由分化单一向交叉融合转变;三是办学路径由封闭向开放转变,但对照新工业人才的基本特征与新工科的内涵,我国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现有工程教育体系面向产业的开放性与融入性不够,特别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举步维艰。企业关注的是毕业生对工程知识的熟练掌握与应用,以及毕业生是否能够尽快适应岗位的需求,但当前地方本科高校的办学现状与行业、产业需求还不太适应,对于社会的适应度与支撑度不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专业结构调整滞后,专业之间的关联性不强,缺乏有效的共建共享机制;第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效果不明显,人才培养的质量与特色有待加强;第三,专业口径较窄,专业基础不够扎实;第四,教师队伍以及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等条件资源与人才培养的要求不相适应;第五,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困难重重,政府管理体制、人才培养体制、教师考核评价机制、产学研合作机制等与“新工科”建设要求不适应。

三、唐山学院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探索

地方高校与地方社会经济有着天然的联系,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企业技术创新要求,因此地方高校在开展“新工科”研究和实践,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推动传统工科专业改造升级等方面具有自身的特有的优势和良好的条件。唐山学院是以工科为主的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工科专业占目前开设总专业数的58%,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启动和唐山市经济转型发展,为 “新工科”专业建设创造了机遇和空间。唐山学院从工程教育出发,探索适应于学校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在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凝练办学特色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紧密结合社会经济需求,明确“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学校科学制定“十三五”专业发展规划,坚持创新发展理念,探索转型发展思路,激发转型发展活力。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突出人才培养核心地位,注重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全面培养。进一步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顶层设计,构建“理想信念培树、专业知识传授、实践能力培养、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2.对接工程专业认证,科学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学校在深入研究《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基础上,突出OBE教育理念,努力提高人才培养与区域需求适应度。各工科专业认真分析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本专业学生就业行业及岗位面向,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合理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进而明确毕业要求,要求设计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环节、保证需求与培养目标、培养目标与毕业要求、毕业要求与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之间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

将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思想真正融入专业培养方案制订中。各专业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均秉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重视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化需求,提高学生的自主选择空间。科学设定各专业课程体系,构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实践教学有机衔接、比例协调的教学体系。各专业科学设置了与学科、专业相关,对学生未来发展有重要意义的选修课程。根据国家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推进人力资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拓展思路,深化产教融合,加强与行业、企业、地方政府、实务部门等的合作,协同制定培养方案,开发、引入企业实务课程,推动教学紧跟行业、岗位需求。

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践教学资源,优化实践教学内容,构建系统的专业实践能力培养链条。注重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思维和能力培养。各专业在通识课程中均开设了创新创业类课程,同时在选修课平台积极开设与学科专业紧密结合的创新创业实践类课程。

3.凝练特色,打造品牌特色专业。品牌特色专业建设是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提升学科建设的整体水平,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效益和学生的综合竞争力,扎实推进专业建设的有效方法。

通过品牌特色專业建设,各专业积极探索联合培养、定向培养、冠名培养等模式,进行校企合作育人。各专业更新教学内容,变革教学模式。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行业标准对接,课程教学内容与行业、产业技术要求、革新同步。推行面向行业、企业真实环境的任务式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与生产、工作过程对接,工学结合,同步深化技术、技能学习与训练,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品牌特色专业建设,各专业积极构建素质优良、校内外结合的教师队伍。教师参与企业技术研发、方案策划,对接行业、产业发展。各专业与行业、企业合作、融合,共建实践教学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职业环境,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做真实的项目,让学生真学、真做,掌握真本领,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当前,国家推动创新驱动发展,实施“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重大决定,对工程科技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迫切需要加快工程教育改革创新。地方高校应积极参加新工科人才培养探索研究,发挥自身优势,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企业技术创新要求,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推动传统工科专业的改造升级。

参考文献:

[1]钟登华.新工科建设的内涵与行动[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6.

[2]林健.新工科建设:强势打造“卓越计划”升级版[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7-14.

[3]陆国栋,李拓宇.新工科建设与发展的路径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20-26.

[4]夏建国,赵军.新工科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工程教育改革发展刍议[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3):15-19.

[5]张凤宝.新工科建设的路径与方法刍论——天津大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育,2017 ,(7):8-12.

[6]施晓秋,赵燕,李校堃.融合、开放、自适应的地方院校新工科体系建设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7,(4):10-15.

责任编辑 秦俊嫄

猜你喜欢
唐山工科新工科
新工科背景下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探究
新工科背景下课程建设研究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天津大学:成立全球首个新工科教育中心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王大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