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质量提升路径研究

2018-06-11 10:59王栋梁
新课程研究·中旬 2018年12期
关键词:就业工作就业质量大学生

摘 要:大学生就业质量问题事关高等教育人才能否人尽其用,事关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大局,就业能力不足、行为从众和自我认识不准确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质量。通过对2017年部分高校发布的就业质量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合目前高校就业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应从政府、高校、学生自身三个层面探究原因,并从完善顶层设计、提升就业服务质量、增强就业工作内生动力方面着力,提升大学生就业质量。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质量;就业工作

作者简介:王栋梁,华北电力大学学生处就业指导中心常务副主任。(北京 10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战略课题“首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评价研究”(编号:BJSZ2018ZL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8)35-0010-03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提高就业质量和人民的收入水平,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1]对高校来说,提高就业质量是适应新形势下高校就业工作创新发展的重要要求,也是推进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国务院办公厅2013年起要求高校发布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报告一方面系统反映了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实际,另一方面也为高校就业指导与研究提供重要参考。立足当前高校就业工作实际,直面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剖析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原因,探求高校就业质量提升路径,是推动新时代高校就业工作创新发展的应有之义。

一、深刻把握当前大学生就业工作面临的挑战

就业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根据2017年高校就业质量调查问卷以及就业质量报告分析显示,有部分学生存在就业认识不足、主观积极性不高、面对就业新形势准备不充分等思想问题,对于自身的专业认识、兴趣爱好、职业发展路径缺乏系统思考,对就业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首先,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质量有待提升。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对高校管理、专业素养、资源配置等方面均具有较高要求。在当前的就业指导工作中,仍有一些客观因素影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质量提升。一方面,高校在组织就业指导的过程中,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以及经费投入等方面仍不充分,难以充分发挥就业指导职能,解决学生就业难题。另一方面,社会对大学生就业的支持程度影响了部分学生的就业期望以及部分企业的用人观念,进而对大学生就业质量产生重要影响。

其次,部分学生就业综合实力不足。国内多名学者对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以就业能力的不同维度进行了问卷调查分析,认为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2]如存在缺乏目标企业、对岗位能力需求缺乏了解等以致求职失败的现象;一些大学生缺乏客观分析、模仿他人决策、过度依赖市场舆论,进而盲目挤向热门职业、热门城市,不仅对大学生的就业观产生了负面影响,更加剧了大学生就业难的情况,导致“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并存现象;部分学生寻找工作过程中,缺乏针对性、目的性,缺乏就业目标和职业规划,部分学生歪曲理解“先就业后择业”,变其为“乱就业后失业”,造成大学生就业诚信危机和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二、大学生就业困境的原因探析

马克思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时环境也创造人。”[3]人不是单独存在的个体,具有广泛的社会性,都会受到其所处环境的影响。因此,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不能只关注个人层面的原因,也要从大学生所处环境探索问题的根源。

1.政府行政管理层面。就业是民生之本。为促进就业规划,国家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注重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创业带动就业,以深化改革激发就业的活力和潜力,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目前仍存在一些不足,给大学生就业质量带来不利影响。首先,部分就业政策的实效性有待提升。主要体现在引导性政策缺乏明确的激励措施、补偿条件,以及详细的未来可持续性发展的制度;保障政策因缺少跨部门行政的协同机制降低了实行效果,且就业协议等没有被纳入《劳动保护法》范畴,未形成法律约束。其次,现行高考制度下部分青年学生的专业认可度较低。有学者调查分析了31个省的175所高校新生,发现平均38.96%的学生对所学专业满意,而61.04%的学生对所学专业未达到满意。[4]學生的专业认同度不高,专业学习不符合兴趣能力方向,导致在大学期间学习和就业的主观能动性不强。最后,权威实习实践体制尚未健全。我国政府在强化企业社会责任、牵头校企合作、建设实践平台等方面作用相对弱化,间接导致了部分学生实践意识不强、实践经验缺乏。

2.学校就业教育机制层面。作为“教育优先发展”和“就业优先战略”的交汇点,高校积极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职业规划教育水平和就业创业服务力度都有了进一步提升,但是高校就业工作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影响大学生就业质量。首先,人才培养体系与就业工作有待协调统一。2017年相关高校就业质量报告显示,在用人单位对学生培养工作建议中,“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满足社会发展需要”选项排名第二,近40%的用人单位认为需要进一步加强专业动态化。部分人才培养体系与就业工作的脱节,导致就业能力难以提高。其次,职业规划教育重视度有待进一步提高。2017年湖南大学就业质量报告中,93.67%的用人单位认为学校就业指导工作应加强职业规划辅导;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高校调查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不同能力维度评价打分,结果显示职业规划能力分数低于其他维度评分。部分高校职业规划教育形式单一、课时偏少、重视不足、成效不高,导致学生难以提高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最后,传统模式的就业指导教育难以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就业指导教育在教学、实践等环节创新性、吸引力不足,在机制构建方面难以与时俱进。

3.学生个人意识层面。学生作为就业工作的主体,只有提高职业规划教育与就业教育的重视程度,主动参与其中、收获其中,主动完善自我、提升自我,才能提高就业能力,提升就业质量,但是目前大学生就业中还存在些许不足。首先,求职准备时间短,准备不充分。华北电力大学对2017届毕业生就求职准备时长问题的调查结果显示,仅2.5%的学生从大一入校后就开始为求职准备,有57%的学生提前半年至一个月准备,近20%的学生完全没有准备。学生进入大四后才准备求职,难以切实提高综合素质,最终导致准备不充分,人职难以匹配。其次,信息获取被动,渠道单一。2017年就业质量报告数据显示,绝大部分学生求职渠道为学校组织的招聘会和发布的招聘信息,多家高校中通过校园招聘活动求职的同学占比80%以上。信息获取的被动导致部分学生获取的信息不全面,容易被舆论影响,产生就业从众行为,造成就业区域相对狭窄,进而加剧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最后,缺乏实践经验,实践活动重视程度不高。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5]2017年,厦门大学、东南大学等多所高校对用人单位的建议进行调查统计,结果显示“强化教学实习及社会实践环节”均列于首位。大学是学生完善自我的关键时期,实践教育为大学生走近社会、施展所学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但实践经验的缺乏,导致学生难以认识自我,就业过程中出现缺少针对性、目的性,期望值有偏差等现象。

三、积极探索大学生就业质量提升路径

提升高校就业质量需要多方面协同努力、共同推进,应该力争形成政府创造良好就业环境和条件、高校提高人才培养和就业工作质量、大学生提高就业积极性的良好局面。

1.加强管理力度,主动作为,保障顶层设计。首先,加强政策导向作用,保障政策注重实效性。就业观念的转变,要全社会积极引导正确的就业观、价值观形成,营造出面向基层、服务社会的良好氛围。此外,就业保障政策,需要司法部门、地方政府介入,增强法律效力,充分保护大学生权益;同时,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补偿机制,对去基层、西部就业的大学生给予多元化、明晰化的补偿,为其发展方向提供科学规划。以深圳政府为例,在全面掌握经济市场的变化情况的基础上,在政策层面积极支持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在经费、办学自主上给予了大力支持,适应了地方经济发展的需求,引导大学就业结构的调整,实现充分就业。

其次,加强政府就业工作服务作用,建设实习实践平台机制。要加强政府牵头的校企合作,强化实习平台建设,参照先进国家经验,如美国政府在1994年通过《学校与就业机会法》,把为全国年轻一代建立全面的学校与就业系统作为施政主要目标之一,同时国家劳动统计局等国家机构对就业结构和市场变化做定期预测,使高校有目的、有方向地培养学生就业能力,并且政府拨款为学生提供实践资金,协助学校与雇主建立伙伴关系,来实行工作本位训练。[6]参照先进国家经验,政府要建立事业单位和大型企业单位实习体制,健全中小企业实习保障体制,建设政府牵头的校企合作等实习平台,要对实习需求、情况、结果进行跟踪监督,通过不断调整完善,保证实习效果,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就业能力。

2.高校要科学规划,坚持协同,保障就业服务质量。首先,加强就业工作队伍建设,坚持就业工作全员协同参与。就业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各部门教育者坚持合力协同,齐抓共管,形成全员就业的合作机制。任课教师层面,要加强职业规划课程针对性,尊重大学生个体性差异,建立科学、系统的测评系统,协助不同类型群体,明确发展方向,树立人格特质,让更多学生参与其中、受益其中。辅导员要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帮学生认清能力、寻找适宜发展方向。要指导有能力、有需求的同学参与课题研究,深入了解专业应用。建立健全就业全过程、全渗透机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进行侧重点不同的职业规划教育。同时,要建立健全考核评价体制,保证全过程就业的渗透效果。

其次,加强就业服务平台建设,建立健全沟通反馈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7]就业工作要积极利用新技术,充分发挥互联网资源平台共享、数据信息丰富、反馈意见及时等优势。要拓展信息渠道,提升就业服务。以华北电力大学为例,建立了网页、微信平台、就业APP三位一体的信息系统,一方面为学生搭建专业立体的就业指导平台和高效便捷的就业信息平台;另一方面为用人单位搭建方便快捷的就业信息发布平台和周到精准的接待服务平台。同时,在就业系统中集成在校生、毕业生反馈和用人单位反馈信息,通过多方位准确、全面的反馈意见,调整教育教学结构和人才培养体系。

3.学生要提高就业主动性,提升就业工作内生动力。就业与个人发展紧密结合,增加就业主动性、积极性。高校毕业生的自我认知对求职行为起到积极促进的正向相关作用,自我效能感的提升,有助于提高就业能力,增加就业积极性和成功率。首先,要合理客观的权衡自己,通过测评手段、询问身边老师和同学等方式全方面了解自己、认识自己,包括了解专业发展前景、专业相关的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提升专业自豪感,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应用实践能力;其次,要针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长,明确择业方向,确立心仪职业目标;最后要制定短期、中期、长期的目标,建立学涯规划档案和职业规划档案,对职业积极了解、对自身相应能力不断完善。

同时,应把个人就业与社会需求相结合,加强实践活动,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立足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目标,就必须在坚持德育为先的同时,促进青年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并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8]要鼓励学生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勇做走在时代前列的奋进者、开拓者。要开展与专业知识密切相关的实践活动,帮助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成就感和获得感,进而形成知識应用实践,实践培育精神,精神提升学习动力的良性循环。通过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实现知行合一,将职业理想与国家发展高度融合,成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N].人民日报,2017-10-19(1).

[2] 宋国学.基于可雇佣性视角的大学生职业能力结构及其维度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8,(12):129-138.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 樊明成.我国大学新生的专业满意度与专业选择调查分析[J].教育与考试,2011,(5):61-64.

[5] 毛泽东选集(第一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 王显芳,洪成文,李然.美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质量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8,30(2):56-60.

[7]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8] 冯刚.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责任编辑 陈 莉

猜你喜欢
就业工作就业质量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党建与就业工作互动共赢模式实践研究
大学生就业质量提高对策研究
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路径探析
如何认识新大学生就业中的工作能力问题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关于高职院校辅导员就业工作的思考
论辅导员在促进新疆少数民族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