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根据马丁·特罗对高等教育三个阶段的区分,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由大众阶段飞速迈向普及阶段的进程。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情境下,高等职业教育面临形势日益严峻,学校竞争激烈、适龄生源下降、培训教育体系纵横衔接困难、上升渠道不畅、结合市场不够紧密、专业设置与建设情况窘迫。高职教育要着力从三个方面开展:一是科学规划,紧跟市场,通过专业动态调整、加强培训等措施,增强高职教育的社会吸引力;二是聚焦国际,拓展市场,通过“引进来”“送出去”“招进来”“走出去”等项目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化进程;三是通过构建高等职业与社会的互动合作机制,挖掘潜力,打造市场,以提升高职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地位。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路径;高等教育普及化
作者简介: 周海英,女,研究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8)22-0053-04
根据美国学者马丁·特罗的研究,高等教育发展可分三个阶段,即精英阶段、大众阶段与普及阶段。从数量的维度来区分,若毛入学率在15%以下,一般可视为精英阶段;若在15%~50%,则为大众化阶段;若在50%及以上,则为普及化阶段。[1]
2016年,我国高等学校有2 880所,在校学生3 699为万人,毛入学率为42.7%。高等教育在经历过精英阶段后,进入大众阶段的中后期,正飞速向着国际公认的普及阶段迈进。对照高教司吴岩所述,“中国将在2019年达至高等教育普及化,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整体超过50%”的展望目标。[2]面对即将来临的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来自诸多本科教育先天带有并层层压迫而来的挑战,高职教育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情境下该何去何从,该如何更好地突破重围实现自身良性发展,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高等教育普及化情境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面临严峻形势
高等教育与社会经济基础之间呈现彼此折射、影响的关系。社会经济发展到哪个阶段与进入哪个程度势必会影响高等教育的规模大小与质量参差。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基础的飞速增长,我国的高等教育也相应由15%以下的精英教育日趋向上,开始稳步进发普及化阶段。作为高等教育两大组成及互补互竞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情境下,高职教育面临生源竞争激烈、体系衔接困难、专业建设窘迫的严峻形势。
(一)高职教育生源竞争激烈
生源是学校的最中心资源与生存之根本。伴随近年来高考考生自然量大幅减少的客观原因与社会传统观念对职业教育的主观认识缘由,高职院校不断遭遇生源危机甚至危机愈演愈烈。从2006年以来,高考考生数量逐年下降,造成适龄生源总量不断下降,与之相矛盾的是,处于扩张态势中普通高校的招人数却仍在不断提升。原本处于普通高等教育下游的高职院校,在适龄生源紧缩与招生数量提升的对峙中,在本科院校特别是985、211等名牌大学面前完全失去优势。社会传统观念亦对高职教育存在误解,诸多用人单位过于偏重聘用人员的学历职称与毕业院校名称,高职院校毕业生一度被认为学历低、专业技能差、收入水平低,高职院校亦因此成为学生高考失利后的不得已选项;部分家长对本科与高职教育间的偏见,在适龄生源高考失利后,要么让孩子选择应征入伍,要么让孩子直接走向社会参加工作,要么让孩子参加社会培训谋求未来实用技术,导致一大批学生直接放弃到高职院校学习的机会。如此,许多没有生源或持续维持低入学率的高职院校失去生存之本,发展维艰。
(二)现代职业教育体层次系衍接相对困难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理念于2002年提出,其内涵于《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得到进一步明确。处在中职与应用型本科体系的中间,高职教育本应有很好的发展优势,但在构建现代特点的职业教育体系实践中,高职教育面临着许多现实挑战,主要体现为教育内容纵横衔接困难,上升渠道不畅。办学层次狭窄导致向上衔接不顺、纵横融通无序,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课程内容等方面多形式连接少实质连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间的分明壁垒给两者的实际等值与彼此融通带来困难;普通教育体系与职业教育体系的观念错位和办学差异带来高职教育的上升渠道非常狭窄,目前,国内职教领域虽有关于应用性本科转型、且有升入研究生领域之说,但多数高校不肯承认其隶属于职业教育体系。当下,我国高职院校升格应用型本科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普通本科院校通过市场走向与企业对接转型为应用型本科的可能性短时间内也不大,即使转型成功也会给高职教育的发展前景带来挤压强势,而且转型的普通本科肯定还需很长一段时间来改变办学理念、实习实训、课程教学等风格。
(三)高职教育专业建设窘迫
与普通高校不同的是,通过主动对接社会、通过紧密结合经济与产业发展来进行专业设置与建设是高职教育特色办学的逻辑起点。但在高等教育整体大发展的情境下,高职教育专业建设还存在许多问题,面临窘境。
1.专业设置与经济需求贴合不够紧密。专业设置大而全,是多数高职院校专业设置的通病,即便是很多国家示范院校、骨干高职院校和要方特色高职院校等,也没有能实现创新其专业建设的特有发展模式,学校知名度与品牌特色专业的相互关联,无法让人“提及哪个专业就想起哪个院校,提及哪个院校就想到哪个专业”的关联度。
2.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中的差异化人才培养模式推进裹足不前。根据国务院招生改革方案,2014年高职教育分类考试招生人数达151万人,占高职招生总人数的45%。[3]“三校”(中职、中技、中专)生的大量入学使高职教育的生源结构发生很大变化,这种结构上的变化给学校的管理与人才培养带来很大变化。“三校”与普通高中毕业生的知识储备、成长背景、个人能力、学习需求等有着很大差异,为满足学生的多样化、个性化需求,高职院校必须建立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方案。但依据什么样的科学标准来划分不同的学生,設置什么样的科学方案来实现不同类别学生的差异化培养,如何合理分配各类师资人员、课程类别和实训设备等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二、高等职教育普及化情境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途径
(一)凸显特色,紧跟市场,不断提升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吸引力
所谓打铁仍需自身硬,要提升高职教育社会吸引力、获得社会与家长的青睐,关键还在于高职院校自身实力的发展与鲜明特色的彰显。高职院校要通过市场调研,贴合市场需求,不断完善专业动态调整,增强办学专业的活力与潜力。要根据地方形势需要对重点专业与特色专业予以重点支持,分析学校未来3~5年的职业发展趋势,实现与地方产业紧密衔接,达至专业设置最优配置,并通过“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不断提升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从而不断提升高职教育对社会及家长的吸引力。
2017年以来,虽然国家实行了普高、中职中技与中专生的分类考试,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高职院校选拔人才的方式,部分缓解了高职教育的生源危机 ,但终究还是治标不治本,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高职生源危机的根本性。当下,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与就业领域的拓宽,广大人民通过培训意识的不断增强带来高职院校培训市场异常火热。例如,现代农民需要学习掌握现代农业科技与现代农业种植技术;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学会一门甚至几门短平快的技术从而有效实现向城市转移;退伍军人与失业转行人员需要接受新的再就业培训;身心残疾人员需要通过特殊专业培训与教育,实现身心健康、快乐从业的基本技能等。所以,高职院校应不拘泥于唯学历教育的唯一形式,要开拓职业学历教育与职业非学历教育的双重领域,从市场需求出发,注重实效,全面拓展培训生源渠道和拓展生源范围。除了吸纳普高、中职中技与中专“三校生”作为主教育生源外,还可以采用灵活多变的培训或签约学习方式,为广大人民提供各领域的培训教育,吸纳具有一定工作經验的工人、农民、转业军人等。
(二)聚焦国际,拓展途径,不断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化进程
在高等教育普及化情境下克服生源竞争实现特色发展,高职教育要着眼于全球市场,聚焦国际,拓展途径,不断推进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在当前网络科技与信息手段的推动下,高职教育越来越具备国际开放、对外交流的通用能力,可以全面通过教科研交流、师资培训沟通与社会服务层次开展跨文化与跨国界的教育培训合作,推进我国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国际接轨进程。高职院校可以设立各种国际教育学院,改善专业实训条件,采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实施专业课程教学,实现中外专业对接。可通过“引进来”项目实现引入西方教育先进国家的优秀资源来推进高职发展;通过“送出去”项目来实现与国外高校合作开展中外专本硕联合培养来获得更多更高层次和素质的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通过“招进来”项目引进和招收诸多“一带一路”国际学生来华留学提升专科学历专业人才培养;[4]通过“走出去”项目去国外共建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尤其是配合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共同探索中外“校企”合作办学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推进高职教育国际化进程的项目有很多,关键在于取得政府支持与鼓励,获得中外合作办学信息服务平台的资源信息与条件支持,着眼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双语教学专业师资队伍,从而有效开展中外合作项目建设。
(三)发展潜力,打造市场,不断构建高等职业院校与社会的互动合作机制
高职教育要取得良好发展,要大力依赖于社会区域产业发展所提供的人财物。区域经济的整体状况与产业升级直接影响高职教育的发展层次与发展路径,劳动力与产业技术结构会直接影响高职教育的专业结构。高职教育要在高等教育日益普及化情境下取得卓越发展的一席之地,应做到以下三点:(1)要根据未来新兴产业区域经济发展方向调整专业。从充分考虑区域经济的需要,考虑专业设置与行业经济发展现状的紧密度,整合优秀教育资源,及时调整专业并培养“适销对路”与“适需对路”的高端技能人才。(2)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强化人才培养模式。密切行业与学校间的联系,通过共建专业共育人才办法,将行业企业的岗位标准纳入对学生的专业学习标准与学生毕业考核中,使高职教育培养出的学生真正适应社会所需为社会所喜。(3)整合师资队伍,打造一支能文能武、会专业能技术懂教学的双师型队伍。从学校内培角度要重视教师理论、实践与研发能力的培养与培训,鼓励教师定期参加进修与学习,鼓励教师主动下企业接受实践锻炼、参加专业行业协会了解前沿动态,从学校外部引聘角度则要多渠道多方式引入或聘请一大批校企互通、动态组合的兼职教师,借力不断提升教师们传授学生真本事的潜力。如此,才能打造市场,不断构建高等职业院校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合作机制,有效挖掘高等教育普及化情境下的高等职业的发展潜力,并提升其在整个高等教育领域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 罗先锋,黄芳.普及化阶段的高等职业教育——美国的经验和中国的展望[J].中国高教研究,2016(8):93-100.
[2] 吴岩.迈入普及化的首都高等教育的主要特点和问题[J].北京教育(理论版),2015(1):4-8.
[3] 王博.以专业建设为抓手,提升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5):5-9.
[4] 杨柳.“一带一路”背景下高职国际化人才培养策略[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8(8):149-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