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文化建构的思考

2018-06-11 11:48张健
职教通讯 2018年22期
关键词:建构育人理论

张健

当下的职业教育课程研究很热、很火,成果也很多,但上升到课程文化层面的研究,却稀缺、寥落,亟待加强。课程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是课程改革与课程创新的重要抓手,也是职业教育内涵发展和质量提升的关键。但大部分学校至今仍停留在课程实践上,认为完成教学任务就行了,并没有意识到系统建构课程文化以及这样的建构对提升课程品质的作用,因而必须给予高度重视,补上这一缺环。

课程是知识传播、文化传承的工具,它本身就具有文化的属性,具有自身的文化底蕴、内涵、品性与逻辑。它是教育学化的文化。只是我们尚未清晰自明地意识到这种文化性,并自觉地去建构课程文化。建构课程文化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考虑。

1.课程文化是课程研究的理论集成和转化。课程文化是关于课程的元研究,它是人们在长期的课程实践中选择、萃取、凝练出的一整套课程观念、规则、范式、理念、模式、形态等的集成总和。文化是一种实践惯习养成的自觉。课程理论只有在课程实践中被人们所接受、并在长期践行中养成一种课程自觉,才能转化为课程文化。否则,就只能还是“点”上的理论,并不具有泛化、普适的文化意义。如姜大源先生提出的工作過程系统化课程改革理论,因其对职业教育本质的顺应和课效的显著,早已跨越了理论的“藩篱”,成为被人们普遍接受并成为课程改革的主流模式,这就演变成了一种课程文化。

2.课程文化应体现应然的课程价值。课程文化是具有标高性的形上建构,应体现出应然的课程价值和课程理想的追求。这种价值追求表现在课程目标的实现、育人质量的保证、课程创新的引领上。课程文化建构应确保在这样的价值实现的方向和轨道上。例如,育人质量保证要求在人才培养规格上要有清晰的定位,其中“致能为本、育人为魂”,就是符合这一价值取向的范例性凝练。它是职业教育课程合目的、合规律、合方向的存在,是育人不可或缺的两个根本维度,体现了知行德能的统一,符合职业教育的本质,是职业教育课程必须遵循的育人准则和标高。

3.课程文化应有自己的个性特色。课程文化和校园文化一样,应当体现自身特色。课程文化不是传统的课程理论因袭套用,也不是别人课程文化的拿来照搬,它应该是在先进课程思想的指导下,对自身课程实践和课程经验的一种扬弃和凝练的产物。它应该是有自身特色和个性标签的存在。一定要有自己的本己、本真、本色性。如北京劲松职业高中,他们以校训“品如松、劲有为”为精神文化内涵开发出的“松文化”特色课程体系:即“立德树人,培育松之才;理论做基,强劲松之根;校企双驱,强健松之体;双线三阶,强化松之品;立德树人,凝聚松之魂”。这样的课程文化就是有自身特色品质和创新的文化,值得弘扬。

4.课程文化是引领和指导课程实践的指南。课程文化虽然是“形上之思”的东西,但却是为着“形下之行”的实践,它不是为了学校装门面、贴标签的形象工程,而是为了引领和指导课程实践的务实追求,如果脱离或不能指导实践,再好的课程文化也将沦为摆设、“花瓶”,失去存在的意义。所以课程文化的建构及其评价,一定要以能否正确有效地指导课程实践为首要标准。如笔者认为,为提高课程教学的质量,应建立一种面向教师的“课堂的敬畏、课业的尽职、课效的追求”的道德约束和质量追求的文化。又如滁州职业技术学院的“学思相资、知行相须”的学风,讲的就是人才培养的课程必须遵循的原则。这样的课程文化才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所需要的“接地气”的、高品质的应然文化。

应当指出的是,课程文化建构是一个过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不要试图一下子就建得很成熟、很完善,而应该在长期的课程实践探索中进行积累、凝练、概括、创新,成熟一个,取用一个,直至整个体系建成。

(作者系滁州职业技术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建构育人理论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基于多元外在表征理论的高一氧化还原反应教学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理论”与“实践”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