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焕丹 魏毅 郑崇峰
摘 要: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对农民有新的要求,而江西省作为农业大省应在乡村人才振兴上走在全国的前列。从受教育状况、职业能力状况以及技能培训状况等三方面分析当前江西农民素质现状,并以社会、政府和农民自身三方面分析成因,分别在宏观、中观与微观三个层次提出如下对策建议:宏观层面,市场、企业与培训机构主动承担提高乡村振兴人才的质量的任务;中观层面,政府积极引进各类乡村振兴人才;微观层面,提高农民自身受培训的意识。
关键词:江西农民素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乡村振兴目标
作者简介:邓焕丹,女,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47(2018)22-0001-08
农民素质教育从1996年开始,就有学者对其以切入点进行的研究。截至2018年6月30日,以“农民素质”+“职业能力”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检索可以发现,只有13篇论文,其中硕博士论文10篇,期刊论文3篇,期刊论文的产量少。一方面,说明这一问题研究缺乏深入;另一方面,反应出一直以来学术界对农民教育的关注度不够,不是各个期刊的热点研究问题。此外,通过相关问题的硕博士论文主要出现在近几年可以得出,农民素质与职业能力方面的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重视,逐渐走进大众的视野。同时,以“农民素质教育”为关键词在中国知网上检索,有253条结果,从发表年度看,2004年开始为论文的高产期;从研究对象看,主要以全国农民为整体,有部分以特色地区或地方农民为研究对象,但数量上与之相比属于凤毛麟角,而以江西省农民为对象的只有1篇;从对策上看,主要提出综合化的建议,没有实际操作的价值和针对性,对策难以开展。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对农民有新的要求,而江西省作为农业大省,应走在全国的前列,积极开展本土农民素质与职业能力现状的研究并完善对策,既是对江西农民教育的提高,也是为全国提出具有参考价值的对策。
一、江西农民素质的现状
农民素质现状不是只言片语就能轻易说的清楚,要通过各种指标的比较,以实际数据为依据,分析出江西农民受教育状况、江西农民的职业能力状况和江西农民的技能培训状况。其中,江西农民受教育状况可以侧面反映出其自身的文化素质,江西农民的职业能力状况可以觉察出当前的职业能力培养的弱点,江西农民的技能培训状况则体现社会的重视度。通过分析江西农民素质的现状,才能为乡村人才振兴政策提供事实依据。
(一)江西农民受教育状况分析
受教育程度是衡量农民文化素质最直观的指标。[1]目前,农民受教育程度与以往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生的农民大部分能够接受义务教育。[2]但无论是纵向与现代化农业发展对农民素质的要求相比,还是横向与其他省份农民素质相比,江西农民的文化素质均有很大的差距。
据江西省第三次农业普查的主要数据公报[3]整理得出表1,可以看出:(1)从性别构成看,江西农民属于正常范围,男女比例约29:25,对比第一次农业普查报告(1996年底)的江西农民男女比例约28:25,说明女性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比率较稳定,性别已经不是主要影响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原因。(2)从年龄构成看,农业经营者主要是中老年人,缺乏后续储备力量的培养和建设,不易于未来农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发展。(3)从受教育程度看,高中以上学历的仅有7.4%,而全国第三次农业普查报告数据为8.3%,说明目前江西省面临着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的困境,由此带来的接受农业现代化、集约化无力。(4)在从事农业行业看,多数从事的是老式农业,新型的相关服务业(如观光农园、休闲农场、教育农园等)具有适合当地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复合性功能则严重缺乏人力资本的投入。[4]江西省农民整体受教育程度低,农民受教育情况急需改善,农民文化素质迫切需要提高。
朱再昱等(2017)认为,要确保农业发展后继有人,关键是要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展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5]然而,通过整理数据可以发现,目前江西常住乡村人口呈递减趋势,城市人口逐渐增加,不能增加乡村的吸引力,留住人才,很难实现乡村人口素质提高,就不能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详见图1。
(二)江西农民的职业能力状况分析
杨金土(2002)认为,可以把职业能力理解为“联系”,职业能力的形成就是要在知识与工作任务的要素,如关系、对象和设备之间形成联系。[6]因此,职业能力是江西农民从事农业活动的纽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要了解江西农民的职业能力状况,首先对职业能力的定义要有清楚的界定。职业能力是一个发展的概念,随着不同时代的背景,学者们赋予其更加深刻的内涵。德国学者从能力内容的角度,把职业能力划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會能力,这一分法是在1999年德国文化部长会议上正式提出的[7],是德国特有的一种职业能力分类理论;从能力性质的角度,职业能力一般被划分为基本职业能力和关键职业能力。考虑到乡村振兴战略下对江西农民素质要求的整体性和综合性,笔者从能力内容出发,对处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江西农民职业能力做了进一步的分类(见表2)。
江西农民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可以通过农业经营单位和农业机械种类的比重来侧面反应出其职业能力的现状。这是因为农业经营单位的建设不仅需要大家的齐心协力共同努力创造出单位制度,也需要专门人才负责相关农业问题的解决工作。只有在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的耦合作用下,才能建设好农业经营单位。同样,现代化的农业机械要求较高的操作技能、数学运算能力和合作能力等,分析对比全国和江西省农业机械种类占比,了解当前江西农民的操作技能平均在全国的什么水平。
江西省第三次农业普查的主要数据公报显示,农业经营主体方面:“2016年,江西省共有6.05万个农业经营单位。2016年末,在工商部门注册的农民合作社总数5.40万个,其中,农业普查登记的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为主的农民合作社2.11万个,约占39.1%;748.17万农业经营户,其中,9.25万规模农业经营户,约占1.2%。江西省共有1118.09万农业生产经营人员。”[3]农业经营单位是指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为主的法人单位和未注册单位,以及不以农业生产经营为主的法人单位或未注册单位中的农业产业活动单位,这里考虑到农民的主要活动就是从事农业工作,把未注册的农民经营单位如学校等机构不算在内,得出表3。德国职业教育学家劳耐尔(F.Rauner)(2002)在能力发展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从新手到专家的职业能力发展阶段:新手—有进步的初学者—内行的行动者—熟练的专业人员—专家。[9]从上述数据分析,可以得出如下三点结论:(1)江西省农民从职业能力发展阶段看,大部分是有进步的初学者和内行的行动者,缺乏熟练的专业人员和专家级别的人才。江西省注册农业经营单位仅占全国的3.02%,数量偏少。江西省农业经营单位的熟练的专业人员和专家级别的人才大部分是涉及农业。(2)江西省内注册农业生产经营占比超过50%,可以看出,江西省农业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不高。(3)江西省的规模农户占比低于全国的水平,不利于农业的区域化发展。
农业机械用量方面:通过整理数据,可得出表4。经分析得出以下三点结论:(1)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其机械化程度远远不够。2016年,江西省主要农业机械占比均不足全国的5%,数量上远远不能满足省内农民的需求。(2)当前江西省农民专业能力不高,操作技能严重不足。比如,江西农民主要操作较为简单农业机械,其职业素质还处于全国下游水平,严重不利于农业的集中化、现代化生产。(3)全国整体农业机械化水平偏低。全国占比最大的农业机械是拖拉机拥有2 690万台,而水稻插秧机仅仅只有68万台,拖拉机是只能从事一般搬运工作的农业机械,专业化程度远低于其他农业机械类,反映出全国整体的农业机械不足。更何况,数据显示的是机械数量,实际投入生产工作的机械数量会与普查报告公布的数据有一定出入,在这里不做详细探究,笔者依据亲自下乡调研过程中各村干部反映“机器有但没有人会使用”的实际情况的普遍性,可以认为,实际投入使用的数据少于统计数据。
专业化、职业化、高端化职业农民的严重缺失是导致江西农业大而不强的关键。建构新时代新型职业农民多元立交培养体系是激发农业人口红利、破解新时代农业主要矛盾、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强国战略的必然选择。[10] 适应农村城镇化、现代化发展的实用人才数量、质量并不能满足当前的实际需求,由于农村基础文化教育、农民培训体系的不完善、农村大量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导致农村留守劳动力的素质普遍不高,削弱了农村现代化发展的人力基础。[10]
(三)江西农民的技能培训状况分析
江西省科协发布的《省科协关于支持赣江新区加快发展的意见》强调:“新时代呼唤新农民,新农民要拥抱新时代,新时代新农民要适应供求关系新变化,成为供给侧改革的主力军;适应生产经营方式新变化,成为新型经营主体的主力军”,从中央到地方针对乡村发展政策的相继出台,标志着我国城镇一体化步入“新常态”。这种“新常态”必然引发农民职业化、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11]作为一个农业大省,江西农民分布于各个区域,由于江西省科协举办新型农民创新创业培训班,担负着统筹全局的重任,通过分析江西省科协系统科技活动情况,即可大致分析出目前江西农民技能培训现状。
美国的经济学家西奥多·W·舒尔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更深层次地解释人力资本的开发、提升劳动者素质对于经济的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并提出人力资本的内涵,即人力资本是劳动个体所拥有的劳动知识、技能、所具备相应的劳动素质及身体健康因素的综合。[13]江西农民的劳动知识的获取途径有两个,第一是通过直接经验从事农业劳动获取,往往学习的知识领域有限且较落后;第二是通过间接经验,参加相关的科普活动和学术交流活动获取当前先进的农业知识。根据江西省最新的统计数据,可以了解到,2015年,江西省科协系统科技活动以举办学术交流活动和科普活动为主,其中参加学术交流活动的人次为13 559,共举办99次;参加科普活动的人次为3 905 000,共举办3 520次。从人数上看,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人数明显少于参与科普活动,一方面,反映出学术交流活动对于技能培训只起到理论巩固,离实践操作较远无法吸引更多农民参与学习;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当前省内农民还停留在浅显的农业机械操作技能上,对较高的农技缺乏兴趣和研究,更谈不上更高的农业机械创新能力。从举办层次看,学术交流活动对参与人员的整体专业知识要求比科普活动高,江西省农民大多还是传统农民,属于新型职业农民的人数较少,从参加培训及各类活动的人次即可看出。从活动形式看,学术交流活动比较单一,主要以会议为主,而科普活动形式丰富,如图2和图3,主要分科普宣讲和科普展览,宣讲活动共举办2 581次,明显多于939次展览活动,可能存在客观原因影响举办次数,如展览要收集很多物品,实施难度对于宣讲活动大很多。对比图2和图3可以发现,县科协举办科普活动占了75%,省科协与市科协则把展览活动的重任挑在肩上,可见图4,符合受教育者的教育层次,从浅显的理论知识到参观农业机械,再到更高层次的学术交流,形成了由浅入深的一条技能培训线。目前,江西省共有1 118.09万农业生产经营人员,若参加科普活动的人数都是我们关注的农民,也才404.06萬人,不足省内的50%。微观层面上,农民技术培训普及度和农民参与度偏低,科技培训活动举办次数和深度不够;宏观层面上,江西省对于农民科技培训没有出台针对性的政策文件,没有制定有效的管理机制,对培训效果没有后期的跟踪调查。
二、江西农民素质现状的成因分析
要了解江西农民素质现状的成因,必须清楚影响农村劳动力的元素。[13]已有研究表明,借助教育学教学过程元素构成理论,可以将农村劳动力培训元素划分为政府、培训机构、企业、农村劳动力自身和市场五方。[14]由于各方的出发点与源动力不一致,所以导致不同的农村劳动力现状的产生,把以市场规律影响为主的市场、企业与培训机构归为社会因素,通过分析社会成因、政府成因与农民自身成因,提供相应对策。
(一)社会成因
1.师资的严重不足、农业技术人才供给不足。江西省历来是农业大省,理论上以农业技术为主的培训机构应受广大农村劳动力的青睐,然而,通过上述数据分析,实际情况恰恰相反。据《江西统计年鉴2016》数据公布,2015年省内共有8所成人高校,教职工数为1 496人,其中,专任教师仅884人,以学科领域平分专任教师,则五大学科领域之一的农业科学领域约177人,而当年的在校学生数为192 087人,用同样的方法算出可能选择学农业的人数约38 417人,平均1个农业专任教师带217人才能满足实际需要。
2.农业技术人才供给不足,技能培训无法普及。关于地方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江西统计年鉴2016》数据公布,农业技术人员2015年有18 337人。纵向上,比工程技术和卫生技术人员少了76.46%;横向上,工程技术和卫生技术人员呈增长趋势,而农业技术人员则呈减少趋势。从比重上看,工程技术和卫生技术人员分别占总技术人员的10.7%和17.4%,而农业技术人员仅仅只有2.5%,悬殊之差不可谓不大,这样比重的农业技术人员远远不能满足农业大省需求,也限制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
(二)政府成因
江西省经济处于全国中下游水平,农民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数量比重加大,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近些年江西经济的发展;另外,农民的素质和职业能力都有待提高,之所以这样,其主要原因之一是基层政府对农民素质教育和职业能力培训的工作重视程度不够。一是江西省目前没出台相关政策文件针对农民职业能力培训的实施流程,无法给予相关部门一些可操作的条款;二是江西省没有设立指定专门机构和专门具体负责制定长远计划,目前农民职业能力培训与其他职业能力培训全由江西省科协承办活动,缺乏农业的研究人员加入,使其培训活动效果不理想;三是省教育部门没有像对待普教一样关心和重视农民素质教育和职业能力培训,不管是人力还是物力、财力上都远远不足;四是没有进行大力的相关宣传活动,没有形成提高农民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良好氛围。
(三)农民自身成因
主要有历史方面和观念方面的影响。从历史方面看,目前留在省内的主要是年龄阶段为36~54岁人群,然而45~55岁的农民的就读时间恰好在文革十年动乱期间,由于受到“白卷英雄”和读书无用论”的影响,此外教育秩序的混乱,导致当时的学生受教育质量严重下滑,进而影响了大部分人的文化底子。从观念方面看,农民的教育投资理念淡薄,一是接受培训的兴趣度不高,主观上认为凭经验能解决问题,不需要接受理论的指导;二是对培训指导人员缺乏信任,认为教师的能力不足,无法教授自己迫切需要的技能与知识;三是从众心态严重,不能根据自己的切实情况“对症下药”,别人学什么,他也学什么,往往导致农产品市场饱和;四是青年后续储备力量不足,部分青年过早辍学打工,放弃务农,导致农民的平均受教育水平低下。
三、对策与建议
综上所述,江西省农民的素质现状还不能适应现阶段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与国内发达省份相比仍存在极大的差别。因此,加强农民培训,培养乡村振兴人才尤为重要。当前应着力培养乡村振兴人才,并以此为切入点,灵活施策、标本兼治,重在治本及人才的培养。为此,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培养农村人才,提高江西省整体农民的素质和职业能力平均值。
(一)宏观层面:市场、企业与培训机构主动承担提高乡村振兴人才的质量的任务
乡村振兴人才的质量是核心。第一,应建立专门行业机构统筹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工作,要针对性地提出明确地培训任务,确定培训目标和考核指标;第二,“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全力引进乡村人才;另一方面,加大力度培训乡村振兴人才,尤其是提高师资力量,要意识到人才引进治标不治本,只有培养当地乡村人才,才能减少人才的流动率;第三,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资金筹措力度,职业培训比普通教育需要更多的仪器设备,灵活融资不仅能减少投入,也能强化各方的配合能力。
(二)中观层面:政府积极引进各类乡村振兴人才
乡村振兴人才素质结构是关键。第一,加大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财政投入力度,尤其是省财政收入,依据各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科学制定省级与县级对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财政投入责任;第二,省政府应保质保量执行乡村振兴人才培养的财政补贴政策,如组织专门监督部门不定时抽查省内职业培训学校的助学金的发放;第三,加强人才素质结构的顶层设计,有计划的科学的针对性的引进乡村人才,使各地方的乡村人才的能力发挥到实用之处,提高人才与当地农业产业的适度配比率。
(三)微观层面:提高农民自身受培训的意识
乡村振兴人才数量是保障。第一,重视对人才的激励,一是充分向培训机构赋予权力,最大限度激发工作的热情;二是实行货币式激励,提高乡村人才的福利待遇;三是实行一定的无形激励,增加乡村人才的社会认同感。第二,加大宣传力度,利用海报和补贴政策鼓励农民接受培训;第三,通过由点即面的手段,以实际的收益吸引农民接受培训,先让一部分积极性高的农民接受培训,等有实际成效之后再带动其他人。
参考文献:
[1] 李晓丽. 基于农村发展的农民职业教育与培训研究[D].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2] 朱丽娟.借鉴国外职业农民培育研究思路刍议中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研究的路径[J].世界农业,2017(12):204-209.
[3] 江西省统计局.江西省第三次全國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2018-08-01].[ED/OL].http://www.jxstj.gov.cn/id_OLDCOLUMN11505877/news.shtml.
[4] 丁萃华.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路径探索[J/OL].中国成人教育,2018(15):158-160.
[5] 朱再昱,余汉英,苗其俊,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职教论坛,2017(31):73-76,81.
[6] 杨金土.技术型人才的素质、能力培养及其环境条件——兼议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实训基地建设[J].职教论坛,2002(15):20-24.
[7] Kultusministerkonferenz fuer die Erarbeitung von Rahmenlehrplanen der Kultusministerkonferenz(KMK).
[8] 杨艳丽,李丽,李冰.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型职业农民从业素质提升研究[J].成人教育,2018(2):67-70.
[9] 杨公安.新时代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体系建构[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24):33-36.
[10] 吴成万. 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提高农民素质的对策研究[D].镇江:江苏大学,2017.
[11] 郭智奇,齐国,杨慧,等.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问题的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5):7-13.
[12] 韩秋茹,李祥.乡村振兴语境下的农村成人教育:机遇、挑战及政策调适[J].成人教育,2018(10):49-52.
[13] 卢峰.城镇化进程中农村职业教育的新定位及其实施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21):52-58.
[14] 朱丽娟.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决策行为与影响因素分析——基于黑龙江省的调查数据[J].江苏农业科学,2018(14):308-312,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