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素英
一、问题设计的意义
“问题”是解决人类思想的一种普遍表现形式,也是心理学家们关注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在数学教学中,学生的新概念的形成与确立,新知识的巩固与应用,思维方法的训练与提高,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增强,无不从“问题”开始。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问题才会思考,有思考才有进行创造性学习的可能,问题是有效开发创新学习潜能的开端,创新学习也由此开始。
二、优化问题设计的策略
1.联系实际,巧妙设置问题
问题的设计,既包括所讲问题内容的确定,也包括问题的针对性、切入点、问题的启发性和表述以及提问的方式等多个方面。如果所设问题能联系生活实际,就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易于引发学生思维,收到省时省力的效果,这就犹如庖丁解牛的道理。
案例一:
判断题:如果两个平面都和第三个平面垂直,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平行。
设计如下的问题:
问题1:上面的现象现实中存在吗?(学生兴致勃勃地思考、观察起来。不一会儿:“存在,你们看,教室的前面与后面都与教室上底面垂直。”)
问题2:那么这个问题是正确的吗?(话还未落音,就有学生急不可待地站起来说:“不对,大家请看:教室的墙角,左右的两个面都和上底面垂直,其结果这两面垂直而不平行。”)
问题3:判断的结果是什么?(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不对”)
问题4:两个面与第三个面的关系怎样才会使这两个面平行?(同学们分组演示,然后展示,发现演示结果一样,两个面都和第三个面平行,那么这两个面会互相平行。)
这个示例中以教室模型来解决问题,教室是学生很熟悉的对象,这样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在立体几何教学中比如线线问题、线面问题、面面问题常常采用以教室为研究对象。
2.围绕重点,多角度设置问题
提问内容必须有针对性,必须服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需要。
案例二:用面积方法证明正弦定理
在三角形 中,
求证: 我们先来讨论锐角三角形的情况
问题1:从初中几何的角度思考, 在什么情况下出现?
(在直角三角形中出现)
问题2:如何产生有效的直角三角形?
作 边上的高 ,那么 又等于什么?(发现 = = )
问题3: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 )
问题4:通过面积公式我们能发现什么?
有问题1、2、3作铺垫,学生很容易得出 即: ,所以,
进一步提出
问题5:那如何证明后面两个等式呢?
(学生自然而然的想到再做一次不同底边的高,至此,水到渠成,学生可以得出定理连等式中的一个等式。)
层层递进提出5个问题,引导学生从面积角度思考几何证明过程,以同一个三角形等面积作为突破口,这种提问循序渐进,以旧知识为基础,重新组装,得到新知识,学生简单易行地掌握,以此适度提問,教学效果达到事半功倍。
问题6:讨论钝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情形。
我们通过各种三角形的讨论,得到 成立
问题7:除了上面这种方法,还有其他方法吗?
引导学生考虑也可用向量方法证明(本处略).
本案例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和不同层次地设计提问。提问内容的把握,主要包括范围、深度和难度等的确定。设定具有不同目的提问,内容涉及的深浅、宽窄、难易等,应各有不同,须灵活把握。
3.巧设情景,类比设置问题
数学问题巧设情景,更应有助于并满足学生需要(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学生能够自己发现问题,学生自己能够思考问题,问题的设计要有情景、启发性,同时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铺设“阶梯,逐步深入)、深刻性(小中见大,揭示规律)。
4.关注个体,分层设置问题
设定具有不同功能的提问,应根据目的、内容的难易程度等,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成绩的优劣、理解能力的高低、心理品质的差异等)而确定不同的提问对象。比如:
5.善用重复,层层递进设置问题
善用重复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同一个与教学重点有关的问题,以不同方式和不同层次,先后多次重复提出,甚至在下一次课上再提出,可起到强调和加深印象的效果;或者可有意先后二、三次地重复提问同一个学生,回答不同层次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沿着一定的坡度发展提高,达到突破难点、掌握重点,对其本人乃至对全班都会收到极佳的思维训练效果。
案例五:
求函数 , 的最小值及取得最小值时的 值。
问题1:求函数 的最小值及此时的 值。
问题2:求函数 的最小值及此时的 值。
问题3:求函数 的最小值及此时的 值。
问题4:反思这个问题的思路过程,你的体会是什么?学生了解到可以用统一的方法来解决此类问题。
总之,课堂问题的设计关键是讲究针对性、适度性、激趣性、个体性、科学性、艺术性、启发性、深刻性、创新性,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把教学看作是发展学生主动性的积极过程,为促使学生思考,为增强学生理解能力而提问。这样才能使他们从“学会”逐步走向“会学”,从不会思考逐步走向善于思考,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