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姝霖 李军华
摘要:高校评价是对高校管理评估和监督的重要手段和窗口,随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对高校评价的重视度也越来越高,当前国内外很多的研究机构已经推出了多种高校评价体系和排行榜。本文主要从高校评价的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视角对高校的评价进行分析。
关键词:高校评价;内部评价;外部评价;共存
一直以来,我国高校的评价中,都过于重视外部评价,忽视内部评价机制的作用,或者在评价的过程中将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分开。但是随着学校的自治化发展和教育的改革,特别是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使得教育部门和学校都认识到高校评价中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的重要作用,二者间是互利互惠的。基于此,我国高校评价中还需要形成一种新的视角,使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共存。
一、高校内部和外部评价共存的必要性
高校的外部评价主要是由外部的项目监督机构或者相关的援助机构所参与的评价方式。比如美国学校负责外部监督的主要是州教育局、地区督学等。我国高校的外部评价主要为省、市级以上的教育相关部门执行。外部评价主要的目的是对高校的教学进行监督和控制,对学校的职责落实情况进行督导,同时也能够通过外部的监管对校长和教师形成一定的激励作用。
内部评价主要是根据管理的要求进行设计的一种评价方式,由项目管理人员确定,主要的目的是为了为高校的管理人员提供相应的反馈意见,以便管理人员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积极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1]。在高校的内部评价中,主要的评价人员包括教师以及校内的其他专业人员,比如校长等行政管理人员,或者是学校的其他专门指定的专业评价人员。
针对高校的校内评价方式,我国应用的时间比较晚,而美国对校内评价形式则比较重视,并将赋权评价、整体质量管理以及参与性评价等都应用到高校的内部评价中,这些评价方式与其他的评价方式相似,如教育管理者,教学反思等评价相似。
教育体制分权化管理和自治管理中,使得高校的权限无限的放大,同时家长以及教育管理部门也希望高校在管理中能够承担更大的责任,并能够对他们的行为负责。在这种形势下,高校的内部评价也显得尤为重要。首先,通过内部评价能够为高校的管理者提供更多的反馈意见,使学校评价可以更好的为学校的工作服务;其次,有利于促进教师们的专业化发展,为教师参与课外决策提供了更有利的条件,同时也提升教师们的合作能力;再次,相对于外部评价的建议来说,内部评价的建议更加中肯和符合实际;最后,通过高校的内部评价机制可以为高校的发展提供更丰富的信息,促进高校更好的发展。虽然内部评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美国高校在重视内部评价的同时也没有忽视外部评价的重要性,所以我国高校也需要注重内部和外部评价的结合。项目管理者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由于自身的利益以及职位的限制等导致无法客观的进行评价。
二、高校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共存的可行性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高校评价中内部和外部评价都是必要的,同时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的差异性也使得二者形成互补,这也是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共存可行性的依据。
(一)外部评价对内部评价的促进意义
首先,对内部评价起到一定的刺激作用。无论内部评价还是外部评价都需要大量的时间、资金等资源支持,但是评价是否具有实用性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目前为止,并没有建立一套完善的评价实用性机制。所以在这种无法确定效果的评价方式下,难以激发学校和教师自我评价意识,而他人的外部评价也不容易被学校接受。同时通过大量的实验表明,学校相对于外部评价来说,更容易接受内部评价方式。因为内部评价主要是在学校的内部建立一个相应的评价组织,而不需要过多的外界干预。
同时,有利于对内部评价范围的拓展。内部评价中主要是学校内部的组织对学校情况的调查研究,在学校的评价上评价面窄[2]。而外部评价所参照的标准和样本信息更广泛,可以通过与其他学校的对比进行分析,而这些信息可以为学校提供更合理的自我解释数据,对学校教学质量的判断具有一定的基础性作用。
最后,保证内部评价的合理性。内部评价的存在本身具有一定的理由,但是由于内部评价主体和客体间的关系,使得部分人会对内部评价的客观性产生怀疑。而外部评价也会被质疑存在偏见,但是相对来说人们更信服外部评价,进而对内部评价的可靠性和客观性造成一定的威脅,所以通过外部评价的中和作用也有利于提升内部评价的合理性。
(二)内部评价对外部评价的促进意义
第一,对外部评价的范围进行扩展。针对外部评价总是存在一些质疑的声音,认为外部评价过于注重共性的问题,忽视了个性问题的发展。而内部评价中则更注重地方性的问题,可以提供各学校内部的信息和数据,通过这些信息的汇总,获得内部评价的结论。这也为外部评价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并通过对各高校信息的分析,探寻不同院校间的相关性。
第二,有利于研究结果解释性的提升。外部评价中可以对全国各高校的标准和样本做比较,进而对一所高校的质量研究给出合理的解释。这种解释对高校的评价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同时也容易忽视学校特殊性的观点,所以通过内部评价能够有效的对当地以及社区的评价观点做出合理的解释。
第三,对评价的实用性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如果高校设立了内部评价组织,那么评价组织也是学校管理中的组成部分,所以学校也有更多的机会对教育的重要性进行解释和评价,有利于学校对外部评价的理解和对高校教育的实用性分析,防止高校对外部评价具有抵制情绪。
通过内部评价组织以及其他机制的建设,有利于学校更好的理解教育评价的作用。学校通过内部评价机制的建设,使得对外部评价的报告分析技能更强,而且可以根据各项指标和标准对外部评价的结果进行分析。此外,通过自我评价机制的开展,还有利于提升学校的自信力,如果遇到外部评价不良的结果,有利于学校主动利用这些评价进行改善。
三、高校评价中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共存的条件
通过多年的实践分析可知,虽然高校的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能够很好的结合,但是同时二者在结合的过程中也难免会存在一定的冲突,因此要想实现内部和外部评价的共存,还需要基于一定的条件。
(一)思想观念方面的条件
首先,需要明确对高校的评价并不是评判的手段,评价中更重视的是质量,所以在评价的过程中还需要注重对学校以及学校教育間多元准则评价报告的提供,而不是对课程、学校等片面的评判[3]。在高校的评价过程中,如果需要形成全面性评价,那么不能仅依靠评判所判定的分数,因为这些分数无法对学校的具体改进策略提供有效的指导。
其次,评价的局限性强。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评价人员更注重主体对客体评价的承诺,虽然评价人员本意是通过完善的评价方式和工具得到其承诺的结果,但是这种承诺的结果却往往是当前评价方式无法达到的,所以专业技术水平也导致评价具有一定的限制性。
最后,评价中还需要注重建议提供的重要性。高校评价的目的是为高校提供更好的发展方向,为高校的改进提供一定的依据。所以在评价完成后,必须要对高校存在的问题体用合理的、实用性的建议,进而保证评价的完整性。
(二)方法论方面的条件
第一,高校评价本身不是尝试性的活动,而是一个实践的过程,在这个实践的过程中,包括需要提供研究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同时与相关人员进行讨论,并与其他的结果进行比较,通过对额外信息的搜集可以有更多的发现,更有利于对一些复杂现象的处理[4]。
第二,高校内外部评价还需要建立在互相学习的基础上,在评价的过程中,双方可以不在相同的权威基础上,但是必须要具有对称假设。双方都可以在对方的活动中学习一定的知识,达到相互影响的效果。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两种评价都越来越完善。
第三,在高校的外在评价中,还需要注重对评价中存在的数据和问题的关注。如果在外在评价中,所提供的评价是一些无关紧要的信息或者是方法论哲学方面的内容,缺乏实质性,导致高校对评价的信息不认可,甚至失去参与评价的兴趣。
(三)交流方面的条件
首先,评价双方需要彼此互相信任,双方需要相信对方都有兴趣对评价问题的研究,而且可以针对所研究的问题贡献自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外部评价人员需要消除高高在上的优越感,尊重内部评价的组成人员。同时高校内部的组成人员也需要积极的配合外部评价人员的工作。
其次,在高校的评价中,参与的双方需要保证公平性,在评价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守相应的行业和行为标准,保证评价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同时关注到评价相关的利益人员。同时还需要明确双方评价的目标,以及评价中所期望的利益等,并对评价中可能会付出的代价以及代价承受的人员等进行明确。
最后,双方还需要承担起评价后果所涉及到的责任。针对外部评价机构来说,需要构建合作关系,本着共同解决评价问题的理念,为高校更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虽然评价者自身在对这些问题的解决中也存在一定的能力限制问题,但是也需要根据高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化的建议,进而帮助学校发现问题,并为其问题的解决提供相应的技能和资源。
结语:
综上所述,从当前的高校评价方式来看,人们既对外部评价具有一定的敌视心理,同时也对内部评价产生不信任。但是在实际的评价过程中,也逐渐认识到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的重要作用,通过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的结合能够实现高校评价的补充,同时二者间也可以实现平等的对话,进而促进高校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秋萍,吴均,何其迅等.浅谈我国高校评价排行榜指标体系的现状及建议[J].医学教育管理,2016,2(4):588-592.
[2]曹昭乐.生态位视角下高校评价及发展策略--基于2010-2015年THE排名数据分析[J].大学(研究版),2016(10):20-25,10.
[3]陆广地,吴宝明,赵克勤等.用偏联系数与态势函数对高校评价的聚类分析[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5,45 (19):50-59.
[4]高大成,贾仁安,李凤等.基于教育部评价指标的高校发展仿真模型建立与应用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7, 47(12):289-307.
辽宁省教育评价协会第二届教学改革与教育质量评价研究项目“外部专业评价背景下,高等学校内部专业评价体系研究”(课题编号:PJHYYB17187)。
作者简介:
李姝霖,女,(1982.8-),沈阳,助理研究员,辽宁大学教务处,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教学管理;
李军华,女,(1966.9-),辽宁庄河,高级工程师,辽宁大学教务处,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教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