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娟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可如今的孩子就是不爱读书,不会读书,也没有时间读书。现在的语文教学,读书声越来越少,往往是为了学习语文而学习语文,划分段落,研究中心思想,总结主旨,体会情感,就是少了语文的读。语文新课标说:“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这种能力的形成离不开朗读。
一、朗读为语文插上想象的翅膀
在已知事物和观念的基础上,努力去探索新事物和新观念,这种探索借助大脑对已知信息的加工、整理与推理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就是想象力。爱因斯坦曾说过:一切创造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转化的源泉。如在学习《草原》一课时,虽然没去过草原,见过草原的美景,但只要反复朗读,沉浸其中,草原的一碧茫茫就会出现在脑海里。
幻想是想象力的升华,其特点在于摆脱了现实的束缚去塑造未来。科学发展的历史表明,人类的创造性活动总是伴随着幻想,幻想往往是发明创造的先行者,是人类活动的巨大动力,它不仅能引导人们去发现新问题,而且还能激励人们做出新的努力和探索,去从事创造性的劳动。因此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和爱护学生的科学幻想,使幻想变成他们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在学习童话、寓言之后,通过朗读让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身入其境,仿佛自己就是童话、故事的主角,从而爱上阅读、学会阅读。
二、朗读为深入文本搭建桥梁
首先,在语文课上,每接触到一篇新的作品,我首先让学生去阅读,一人一段赛读,做到:读准字音,读准句读,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不重复。当堂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错误的及时纠正,读后再交流感悟,说一说这篇文章的要义是什么?想象作者要传达什么样的内容,这里主要以读解决文章“写什么”的问题。在学生赛读时,还要有相应的评价机制,让每一位同学都当评委,及时有效的评价,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欲望,阅读兴趣,激励他们向自己的朗读极限挑战。
其次,当学生完成了对语言文字的阅读,读懂了文章的主要内容,那么我们就可以引领学生去自由阅读,读出文章的美,读出文章的特色,去品读欣赏自己喜欢的字词句段,看一看作者如何布局谋篇,如何表达立意,让学生在读中欣赏、感悟、理解、点评,画一画,写一写,说一说,议一议,这里的阅读是学生独特的生命体验,因为阅历的不同,生活环境的不同,视角的不同,审美能力的差异等,学生的感悟都是独一无二的,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与众不同的见解,对于有新意的品赏要特别激励,以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张扬自我。
最后,语文课所选的文章都是集真善美一体的经典作品,像诗词歌赋的韵律之美,凝练之美,想象之美,说明文的科学,小说的动人情节,戏剧的尖锐冲突,都是作家的生命智慧之作,如吕岩的“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作为语文教师的终极任务不是让学生去读一篇文章,去欣赏文章的艺术特色,而是去欣赏文章中的灵魂之美,也就是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语文新课标总目标的第一条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质量,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可见语文的重要任务是对学生的生命成长的指引,语文是生命的课堂。所以语文课要重视阅读,在了解了内容,欣赏了艺术特色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阅读,延展式的阅读,读出文章“为什么写”。在阅读时,我们要善于引领学生穿越时空,读出作者的情感,读出作者的思想,读出作者的品格,读出学生自己的独特感悟,读出学生自己的人生启迪,这是语文阅读的最高境界。
三、朗读给学生带来快乐
1、范读,虽然现在新课改倡导以学生自学为主,但是语文课的范读还是必要的。因为语文课所选的作品多是成人之作,而学生却是少年,凭着他们的人生阅历,一般很难读出作品的神韵。比如叶挺的《囚歌》中的“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 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水生!。”这种撕心裂肺的诗句,孩子们是很难体会的,所以老师的范读,能让他们通过教师的范读体会出那种舍生取义之情。
2、朗读, 语文课如果没有了读书的声音,就像是没有歌声的乐谱,就没有了音乐的声之美。再美的文章,如果不朗读出来,我们就感受不到它的独特的美。特别是优美的散文,诗词歌赋,比如“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的寒风朔雪之声,“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的悠悠思乡之情;“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的闲静美好……可以说诗中优美经典的部分只有通过朗读,才能感悟其中优美的意境之美,这些优美的句段往往具有文学艺术的三大美感:形式美、音乐美、绘画美。所以我们要通过声音传达出作品独特的音韵之美,通过视觉、思维、想象欣赏它们的形式美与绘画美。
3、诵读,当学生对一篇美文达到了熟读成诵的程度,就可以向阅读的最高境界诵读发展。学生了解了文章的精华美处,情感思想,就可以通过自己对文本独特的感悟来处理作品的朗读,对文章进行诵读,也就是朗诵,在朗诵中完成对文本欣赏的升华,思想的升华,情感的升华,意境的升华。当我与学生一起欣赏完毛主席的《七律长征》后,我们进行了即兴的朗诵赛,同学们读的各具风采,有了朗诵的欲望和情怀,当我们学习了五年级的诗词后,我让每位同学到讲台上进行朗诵,有的同学朗诵刘禹锡的《浪淘沙》,有的同学朗诵辛弃疾的《清贫乐·村居》,有的同学朗诵纳兰性德的《长相思》等,他们的朗诵各有特色,我知道,他们都是用了自己的心,自己的情,自己的思想情感与作者作品产生了共鸣,才会朗诵的动情精彩,我给他们一一录像,然后用多媒体放给全班同学看,他们欣赏到了自己独特的风采,于是爱上了朗读,爱上朗诵,爱上诗歌,爱上语文……,他们对自己充满了自信,开始挑战自我,展现自我,闪亮自我……语文课成了他们理想的舞台,快乐的天堂。
4、齐读,新课改新思想新理论,变教师的教为学生的学,是科学的,因为唯有开动学生的大脑,才会有真正的学习。于是公开课上,齐读成了众矢之的,一些专家,研究家,领导,开始批判齐读,认为语文课上的齐读是华而不实,走过场,喧热闹,学生属于低效阅读,没有什么意义。我认为不能一概而论,也许有的文章不适合齐读,如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但是其中的经典语句、段还是可以齐读的,大家一起读,可以读的效果,加深印象,突出重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是我们在欣赏诗词歌赋时,我觉得齐读不但需要,而且是非常的必要,齐读是语文课上的交响乐,是師生与作者心灵的共鸣曲。
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朱熹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我想,通过朗读,读懂文本,读出感情,读出共鸣,孩子们自然会喜欢语文,学会语文,朗读一定会为语文学习扬起前进的风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