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莉 武颖
摘要:本文指向艺术类高职院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文中简称《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研究,在国内外对《基础》课教学改革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艺术高职院校《基础》课教学现状分析,对症下药,拟突破当前艺术类高职《基础》课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出具有可操作性和指导意义的既符合艺术高职人才培养规格,又符合艺术高职学生思德修养和职业发展需求的《基础》课程项目化教学新模式。
关键词:艺术高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项目化教学;创新实践
一、中西方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比较与研究现状
在国外,尤其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很早就开始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阐述和研究。尤其是近些年取得了很大突破和进展,且获得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成果,从而形成了他们独特的教学体系。在教育教学方法上,普遍推行寓德于教的方法,比如:表面上毫无政治色彩的渗透式和隐蔽式的教育方法、以活动为教育载体的方法、环境熏陶法、寓德于教的学科协调法、道德认知发展法、心理咨询法以及“七结合”(学校与社会家庭、道德教育与生活需要、正面教育与反面教育、共性与特殊性、有形与无形教育、大与小、物质奖励与光荣感),“六顺”(顺情、顺性、顺势、顺理、顺利、顺真)的德育教育教学方法都非常行之有效。同时可以发现,国外的思想政治教育从课程设置上强调针对人才培养规格的实用性、在教育教学方法上强调尊重个性、双向互动的特点鲜明,于无形中通过“去政治化色彩“的教育方法达到统治阶级的培养接班人的目标。不管对义务教育、职业教育还是高等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实用有效的。
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改革与创新一直是各级学校尤其是各高校一项重要的工作任务。各级各类高校在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形式方面都做了积极探索,对高校《基础》课也总结形成了很多教学方法,比如:说理教育法、案例教育法、疏导教育法、理论灌输法等等,但多以单向灌输为主,且主要以各高校《基础》课教师或相关德育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的一些体会和经验总结,多以论文形式发表或交流。归结起来,有这么几个特点:
一是在研究内容上:研究《基础》课教学现状的多,针对现状提出有效对策的少;研究《基础》教学方法的多,研究教学模式的少;研究课堂教学的多,研究实践教学的少;
二是在研究形式上:研究理论的多,研究操作的少;单一研究《基础》课的多,注重研究《基础》课与其他学科或专业相关性的较少;
三是在研究对象上,研究普通高校本科《基础》教育教学的多,研究高职高专《基础》教育教学的少;研究普通教育《基础》共性特点的多;研究特殊职业教育尤其是艺术类职业教育个性特点的少。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在国内针对艺术类高校《基础》课教学改革的研究,目前在国内也不多见。有几篇文章对艺术类学生的《基础》课堂教学做了一些有益的探讨,但思考多,方法少;理论多,操作空间小;综合性大学的艺术类多,针对高职高专艺术类的专门研究少。其中结合艺术高职教育特点,对《基础》课进行项目化教学的专门研究尚未有可借鉴的成果。
二、艺术高职《基础》课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目前,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共有1192所,其中艺术类高职院校有53所,所占比仅为4.4%,但其在文艺人才培养、艺术创作与生产、传统文化传承、社会文化服务等方面的地位与作用却不可忽视。在以文化人的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趋完善的时代,坚持立德树人,更加注重学生人文思想内涵的培育便成为高等艺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格的应有之义。然而,《基础》课是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在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中具有不可或缺的育人逻辑和价值逻辑,其在艺术高职课程体系中的“徒有虚名”,与艺术高职学生的人才培养规格需求已经严重脱节。
第一,从学校层面来看,课程建设“有其形无其神”。艺术高职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目标有其“意”,课程设置有其“形”,但在实施路径上无其“神”,多以循规蹈矩的传统课堂为主;教学队伍有教师任课无团队建设,且跨专业较多,缺乏对专职教师的培养;思政教学队伍与学工队伍关联少,《基础》课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阵地,学工队伍实时把控思想政治动态,二者本质是一致的,一静一动,却没有动静结合;在考核方式上有考核无实效,考评模式单一,“以考定效”固化了《基础》课的存在形式,却削弱了阵地内涵意义。
第二,从教师层面来看,课堂教学“有其位无其为”。艺术高职《基础》课教学模式单一,有教无研,创新空白。课堂改革更是处于有求无应的不良循环状态:国家有导向,学校有要求、学生有期望,教师却无思路、无动力开展改革与创新,致使《基础》课僵化严重,处于“教师走不出讲台”的尴尬状态。
第三,从学生层面来看,课程学情“有其课无其学”。艺术高职大学生学习基础薄弱,思想政治素质不高,把《基础》课当说教课,普遍处于有出勤无热情的氛围。再加上当前教学现状,学生是为考勤而上课、为考试而出勤。《基础》课学情不佳,处于“学生被动走进课堂”的学习状态。
基于以上现状,笔者总结近20年的艺术院校的教育管理和教学经历,拟以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为例,结合其围绕艺术表演、艺术教育、艺术设计、文化管理與文化传播五大专业群提出的“四能四会” 复合型专业文艺人才技能培养目标(能说会道、能唱会跳、能拍会照、能编会导),按照立德树人的育人指导思想,尝试对艺术高职《基础》课项目化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作一些有益探索。
三、基于项目化教学的《基础》课教改与创新路径思考
项目化教学法,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项目化教学具体实践中,教师成为一名指导者,辅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独立完成项目把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其教学形式充分融合实践性、自主性、发展性、综合性、开放性等特点,同时考核评价又能充分注重兼顾学生在项目活动中能力发展的过程及课程评建质量。笔者对所在的艺术高职院校基于项目化教学的《基础》课教改创新的路径思考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课程理论体系项目化
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上,围绕人文素养、艺术素养、专业素养、职业素养四大人才培养规格构建了科学的模块课程体系,即人文素质课程、艺术素质课程、专业素质课程、职业素质课程。《基础》课作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载体,自当成为人文素质课程的必修课程之一,考量其在人才培养规格与课程体系中的作用、地位以及与其它模块课程的相关性,从七个方面将课程体系以项目化教程的方式进行了优化,即立足行业办学实际,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线,构建了七个教学项目:理想信念与时代主题、大学精神与人生价值、行业发展与职业规划、职业理想与专业素养、文化内涵与职业素养、传统美德与职业道德、行业法规与从业素养。
通过上述整合,旨在打破传统一言堂的理论灌输模式,以项目制教学方式,探索课堂内外,师生互悦共勉,指引艺术高职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最终实现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二)教学模式项目化
基于《基础》课程理论体系的优化,学院打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以融合四大素养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在《基础》课项目化教学模式上做了以下尝试:
1.模块课程教学。按照课程理论体系优化成果,以七大模塊开展项目化教学,即:结合时代主题,树立理想信念;传承大学精神,塑造人生价值;打磨专业技能,勾画职业理想;聚焦行业发展,设计职业规划;丰富文化内涵,培育专业素养;弘扬传统美德,淬炼职业道德;了解行业法规,训练从业素养。
2.多师课堂教学。根据七个课程项目的不同教学要求,学院推出《基础》课多师课堂。既强化了课程的项目化教学,又开辟了多种风格课堂,实现教学团队的互补,丰富了学生的课程体验。
3.微课堂教学。结合时代主题,聚焦行业热点,鼓励教师以微课堂视频公开课的形式将项目理论内容生活化和情景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解读中国梦,树立我的理想》引导学生树立与时代主题结合的理想信念;《走进重艺,我的大学梦》诠释大学精神;《我的文艺梦》引导学生树立与行业发展主流结合的人生价值观和职业观。
4.翻转课堂教学。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选定“项目教程翻转主题”,结合学院五大专业群定位,在艺术教育类、文化管理类和传播类学生中成功开展了以“职业理想”为题,以讨论为形,把握行业发展为质的翻转课堂;而艺术表演类和艺术设计类则开展了以“专业素养”为题,以辩论为形,积淀文化内涵为根的项目主题翻转课堂。
(三)基于项目化教学的课内外实践
艺术职业院校可以充分发挥行业办学优势,明确产教融合,工学结合,专业对接产业、课程对接岗位的基本办学方针,也为《基础》课程与专业特色融合,与行业、职业接轨的实践教学提供了基本方向。
1.经典导引人文素养。以崇德修身为根本,一方面基于项目化教程以课堂导入为途径设置经典导读环节;另一方面以品读国学经典为内容、以传承中国精神为主题、以文艺汇演为呈现方式的学生晚会延伸《基础》课的主题教育。
2.谈艺赏戏导悟人生。学院紧跟时代要求,结合行业资源,抓住文艺载道的价值优势,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社会主义文艺观为基调,将思修课延伸到剧院、演出机构,《基础》课老师以主题引导的方式带领学生开展优秀文艺作品赏析活动。如重庆市歌舞团原创大型舞剧《杜甫》、重庆大剧院欣赏话剧《共产党宣言》等都为《基础》课主题赏析提供了很好的范本。
3.专业活动筑造价值。学院坚持立德树人之根本,注重《基础》课教学工作与学工思政工作的关联度,以专业内涵为基点,举办各类主题价值导向的专业活动,以文化内涵孕育专业素养。每年 “四能四会”技能活动月,均注重融合《基础》课主题导向,以活动育德的方式实现学生人文内涵的培养。如艺术表演系自编舞台剧《誓言》,通过对革命青年理想和革命情怀的演绎,强化了学生坚守理想与信念的意志。再如文化管理系选取“理想与信念”育人主题,通过全员阅读、朗诵大赛及播音主持大赛等活动载体,展现当代大学生与祖国同行、与人民同行、与时代同行、与梦想同行的崇高追求和朝气蓬勃、奋发有为、开拓进取的青春风采。其中全员阅读活动之“与经典为友,为人生奠基”的读书分享活动、“最是书香能致远”的写作与推广活动均赋予很好的价值育人主题,学生参与度和活动成效度非常明显。
4.职业体验磨炼品格。学院以培养传承文化、服务基层的基层文化工作者和演艺人才为目标,坚持《基础》课堂教学与专业实践教学的融合,利用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开展职业体验,了解从业要求、行业法规,在岗位中检验专业技能,夯实根基;在实践中磨炼品格,爱岗敬业,育工匠之精神。如表演系学生的驻场演出实践,艺术设计系学生的驻场化妆师,舞美师、非遗传承人群培训助理,文化管理系社区文化自愿者服务、新闻采编专访活动等既为学生提供职业体验,又在不同的主题导引下磨炼了学生品格,培育了学生的从业爱业敬业的工匠精神。
四、基于项目化教学的《基础》课教改与创新实践探索
(一)构建项目化教学团队
学院《基础》课围绕项目化教学模式,采取“五老”导讲《基础》主题、党委班子串讲项目专题、专任教师主讲理论课堂、校内辅导员带动项目主题活动、行业特聘专家导引项目实践教学的方式构建内外互补的教学团队,营造多师课堂和项目教学的育人氛围。
(二)规范项目化教程编写
组织教师团队编写项目化教程作为学生《基础》课辅导读本,在保留理论认知部分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延伸:一是适应国家需求,以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培养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合格接班人为根本开展项目化教程编写工作;二是结合行业动态,将基本理论与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相连接,如在法律基础知识部分增加了“我国的文化行业法规”;三是融合专业特色,以专业为桥梁,将《基础》课内容与专业结合,设置“项目实践”教学板块;四是体现职业需求,以岗位对接为前提,设置“职业体验”教学板块。
(三)探索项目化教学标准
结合人才培养目标和时代要求,学院以“人文素养、艺术素养、专业素养和职业素养”培养规格为导向,注重课程机构的逻辑关联,相互搭台,联合推进,改变单一课程孤军作战的局面、建立基于四大素养的模块课程联动互通机制。同步对《基础》课项目化教学标准进行有益探索:一是基于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引导大学生与时俱进结合时代主题树立理想信念;二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精髓传承大学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三是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的文艺观;四是基于国家行业需求培育学生工匠精神打磨专业技能,引导学生聚焦行业发展勾画职业理想;五是基于中华传统美德,淬炼学生职业道德;六是基于依法治国,引导学生认知行业法规,训练从业素养。
(四)丰富项目化教学实践
探索项目化教学实践既在课堂内也在课堂外。课堂内设置经典导读分享环节,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础》课;设置艺术鉴赏环节,以欣赏优秀文艺作品为内容,形成了与专业教学共促进的互动平台。课堂外是在专业实践、职业体验中植入项目化教学主题,以文艺汇演、专业技能赛事和实习实训为教学实践平台,技能育人与活动育德同步推进。
(五)开发项目精品课程资源
借助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平台,结合项目化教程集合丰富线上教学资源,扩大学生对《基础》课的关注度。一是开发思政名师名家网络示范课程;二是通过教师教学技能竞赛形式不断积淀教师精彩一课、精彩教案、精彩多媒体课件等资源;三是以项目教程为依托开展青年教师微课慕课建设。
(六)创新项目化考核方式
根据《基础》课七大教学项目,参照校本教材体系,《基础》课程考核采用了模块考核制:一是基础考核,考核对基本理论的熟知、理解和应用的能力;二是实践考核,结合实践教学平台,考核对实践教学的领悟与思考;三是项目考核,以主题答辩为基本形式,专家和教师共同参与,适时给予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以上三个模块均占有学分要求,通过开展上述三个层面的考核,实现《基础》课意识形态教育的阵地意义,助推专业发展,完善学生品格。
基于项目化教学模式的《基础》课教改與创新实践,旨在通过全程全员全方位渗透的方式,实现艺术高职《基础》课立德树人的根本功能,既育艺术技能匠人,更育文化自信接班人。希望能对艺术高职院校起到启发借鉴的参考作用,以期为文化强国建设提供育人支撑。
参考文献:
[1]徐锋《高职项目化教学模式要素研究》,《职业教育研究》2011(8):16-18.
[2]高碧青 高飞 廖志军 夏永辉《高校<基础>课教学质量测评行动研究的意义》,《实验科学与技术》,2013, 11(3):43.
[3]刘威《高职高专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略》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
[4]汪飞澜《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现状及改革探索》,《政治》2013年第1期.
[5]张德琴《艺术类院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的探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年第4期.
[6]郭涛《关于艺术生思政课教学方法的研究》,《新西部》2012.21期.
[7]刘秉贤《如何营造适合艺术类大学生特质的思政课氛围》,《高教高职研究》2011.8月上旬期.
[8]陈伟《关于艺术类高职院校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一些思考》,《科技信息》2010.21期.
基金项目:本文为2015年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基于“四能四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庆艺术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成果(编号:15SK6276)。基于项目化模式下艺术高职《基础》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