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区制改革为突破,构建现代教育治理体系

2018-06-11 10:35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学区制校际海淀区

为破解择校难题、促进教育公平,海淀区攻坚克难、率先示范,确立了以实体化学区制管理为突破,学区制和集团化并举,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构建现代教育治理体系,全面保障公平、均衡、优质发展的纵横矩阵式改革策略。

改革定位与制度设计

2015年,海淀区全面启动学区制改革,以原有的12个小学学区为基础,结合街镇行政区划,将全区所有中小学划分为17个学区,对应29个街镇。2015年底,17个学区全部挂牌成立。总体上看,海淀区学区制改革有三个特点。

1.具有明确的改革定位

从改革之初,学区就定位为:搭建一个新平台,即校际之间共建共享协同发展的新平台;构建一种新关系,即政府、学校、社会之间协商共谋共同治理的新关系;创建一种新模式,即统筹区域资源,深化教育供给侧改革的新模式。最终目的是,探索政府主导、学区统筹、社会参与、合力推进的现代教育治理体系。

2.具有完整的制度设计

17个学区都成立了学区委员会,由各街镇领导、中小学校长、驻区单位代表以及家长代表约30人组成,委员会主任委员由各街镇的党委书记担任。学区委员会作为议事机构,定期研究学区教育改革发展重大事项。同时,在17个学区设立管理中心,具有独立法人地位,并设置发展规划部、教育教学部和资源统筹部,在学区委员会的指导下,在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统筹协调具体事务。

3.具有完善的组织保障

在区委区政府层面,海淀区成立学区制改革领导小组,全面组织、协调、指导改革工作;成立专职办公室,在试点阶段推进落实改革举措。初步梳理学区委员会和学区管理中心的职能,明确聚焦难点、逐步推进的工作策略。为每个学区提供独立的办公空间,核拨固定编制,每年拨付专项活动经费,全面保障改革顺利推进。

推进策略和改革成效

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破解难题为着力点,以促进公平为落脚点,充分发挥学区作为教委的“助手”、学校的“帮手”、均衡发展的“推手”的作用,稳妥推进改革落实。

1.海淀区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工作形成新机制,政府、学校和社会协商共治的教育格局基本建立

招生入学是百姓关注的热点,是政府工作的难点。17个学区依托委员会机制,协同街镇政府、公安、社保、住建、社區等单位,加大政策宣传、加强规范管理、统筹协调入学学位、提高精细化服务水平。两年来,海淀区幼升小就近入学比例提升至98%,提高了5个百分点;小升初就近入学比例提升至97%,提高了7个百分点。

2.区域教育资源统筹形成新体系,以生为本的教育供给侧改革不断深化

学区制改革就是要打破资源边界,扩大资源效应。学区通过建设资源共享平台,整合优化了教学设施、文化体育场馆和艺术科技资源。驻区资源单位为教育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智力支持,真正打通了教育内外、校内外和课内外的资源,共同服务于学校发展、学生成长。

3.校际之间协同成长形成新样态,海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全面提升

改革要缩小校际差距、促进所有学校共同发展。学区通过组织家长走进学校,宣传正确的教育观和教育理念;组织校际交流合作,推动薄弱校抱团发展。真正让每一所学校都能享受到发展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不用择校就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未来,海淀区将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和整体性,立足于构建和谐共治的教育治理机制,逐步将学前、高中、社区和校外教育纳入学区管理,进一步完善学区职能,提高管理效率,真正实现区域教育的贯通、打通、融通、畅通。

猜你喜欢
学区制校际海淀区
海淀区总工会召开第十六届委员会第九次全体会议
海淀区总工会召开“五一”节前警示教育大会
我校与白俄罗斯国立经济大学签署校际合作协议
海淀区科技主题公园建设与思考
北京:超六成中小学纳入学区制管理
北京市海淀区西颐小学
教育治理理念下的学区制管理模式构建
法国学区制的发展状况及启示
网络环境下校际协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