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城区新一轮教育综合改革的目标更加明确,各项改革新政直指“教育+”视野下“理念偕时、动力持续、治理和谐、优质普惠、开放有序”的东城教育新生态,在机制建设上统筹破冰,全面提升均衡服务力、持续创新力和核心竞争力。
探索供给机制,扩优提质,
乐享公平的优质教育
东城区95%的优质教育资源覆盖率让百姓子女享受到了家门口的教育幸福。办好每一所学校,始终把人民对公平、优质教育的需求放在中心位置。
采用“学区制下的区域教育供给”替代和优化“单一的学校教育供给”。树立“品牌换空间、优质促均衡”的教育发展观,打好“盟贯带团”一系列教育综改“组合拳”,解决教育内部资源不足与闲置的矛盾,实现校际间优质资源共享、携手组团发展、品牌办学一体化。
通过课程资源的共享建立优质个性化的全学段课程供给。积极探索依托学区、学校、校外教育机构、职业体验中心、社会资源单位,形成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1+N+8+X”的“学院制人才培养创新模式”。
借助“首都高校、社会教育机构支持东城教育改革”项目,建立社会融通补充的教育资源供给。聘请社会知名专家、行业能手、社会名流、校内外专业能力突出的名师作为学生的专业导师,进一步扩大和提升优质教育资源供给能力。
建立稳定有序的义务教育入学机制,满足百姓子女就近“上好学”的愿望。科学配比优质小学和初中类型,开展高中多样化建设,形成教育品牌相对聚集、高中初中小学比例合理、教育类型丰富、学区内稳固的以对口和九年一贯为主要方式的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政策的格局,基本实现了人民群众就近“上好学”的历史性转变。
健全配套机制,广纳资源,
提供有力的发展保障
东城区的学区制改革,实行教委和学区一体化管理,不增加新的层级和结构,建立起学区、社区、社会多元治理的工作体系,融合多方资源,有力地保障了各项举措稳步实施。
1.建构完善的学区运行体系
按教育资源分布情况将区域划分为八个学区,成立由教委副职、学区轮值主席、成员校校长、相关直属单位领导、社区、家长、社会单位及专职督学共同组成的学区工作委员会,下设“三委一办”,即学区管理委员会、学区学术委员会、学区评价委员会、学区办公室,构建起教育系统内部各资源单位之间、教育系统内部资源与外部社会资源的共建、共治、共享平台。
2.提供完备的学区服务保障
建立学区内校际间联合发展工作机制。遵循校际间相同的文化根源、相近的位置渊源、相似的文化特色的思路,设立校际间组团发展模式,合理规划学区、学校的发展蓝图。以学区为单元配备高端实验室、学生运动中心、营养配餐中心,在“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资源观指引下,日益实现着“降低建设成本、提高使用效率”的学区资源共享机制。
3.创新灵活的交流轮岗模式
东城区采用“机关与基层干部、研修员与学科骨干教师双向交流轮岗,盟贯带团内部龙头校与成员校之间干部教师交流轮岗,学区教师培养基地、城乡一体化交流轮岗”等方式,提倡“头脑”共享,三年间共有8013人次干部教师的交流轮岗,形成了“学校人”向“学区人”“系统人”转变的“区管校聘”人才管理模式,被教育部认定为“区管校聘”工作先进地区。
4.营造专业的教育指导氛围
成立以区域教育名家、特级教师、学科首席为主的东城区学术委员会,以学科带头人、市区骨干教师为主的学区学术委员会和以学校特色教师为主的学校学术委员会,加强了办学的科学性、专业性、自主性。同时,成立了由16位专家组成的首届东城区教育咨询专家顾问团,涵盖教育国际化、信息化、教育评价、心理、法律、财务管理等领域,为东城区教育决策与未來发展提供诊断性和指导性服务。
5.强化政府统筹的奖励激励机制
加大政府统筹、协调、保障力度,区发改委、财政局、人力社保局、编办等各相关部门从多方面予以有力保障。集团内龙头校和成员校统筹使用编制;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给予政策倾斜。此外,建立教育综合改革人才奖励保障机制。由区委、区政府给予专项资金支持,明确奖励激励的原则和目标以及奖励先进和优绩优酬的具体措施,以此为导向,逐步建立和完善绩效工资与奖励激励的区级标准,统一改革校奖励额度,构建科学的绩效工资体系和激励方案,调动学校干部、教师的积极性。
革故鼎新,脚步不停,我们将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基础上,致力于现代教育治理结构与治理体系的政策研究、体制机制的完备与落实;在学区制的深入推进中让每一所学校都优质、让每一名教师都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精彩,为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