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萍
大气,端庄,有激情,有魄力,这是记者印象中的王欢校长。3月20日,两会刚刚结束,记者来到了史家胡同小学,再一次见到了王欢校长。尽管刚刚经历了繁忙的两会,王欢校长依然精神饱满,谈起教育,谈起孩子们,王校长眼中闪烁着星辰。畅谈几个小时,记者才终于明白,王欢校长的大气、激情以及始终昂扬的精神状态,源于她37年教育实践所沉淀的,发自内心的对孩子的热爱、对教育的热忱,以及对教育神圣使命的尊重。因為始终把教育当成自己的事,当成人民的事,当成国家的事,所以她永远不敢懈怠,永远昂扬向前。
“教育必须要有国家使命,必须上升到国家人才战略的高度。”
在37年的教育实践中,王欢校长始终坚信,一所好学校必须要为社会做出贡献。所以,在今年的两会上,王欢校长提出“必须把教育上升到国家人才战略的高度”。“回顾中国近代史,有两所学校对中国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一个是西南联大,一个是黄埔军校。它们培养了大批有精神追求和家国情怀,为国家和民族的解放努力奋斗的人,它们的生命和力量是永存的。”对历史和教育的深度思考让王欢校长跳出了教育本身,站在国家的立场、用发展的眼光去看教育,去做教育。所以,她提出教育必须要有国家使命感,必须培养能够为国家发展做出贡献的未来栋梁。
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应该贯穿教育的始终,但是,王欢校长提出一个现实困难:当前,我们的教育是分段的,这就容易出现两个问题,一是不符合孩子连贯的成长过程和成长规律,二是容易造成教育阶段性的急功近利。每一个阶段的教育都过于强调自己阶段的价值功效,忽视了教育的衔接性、连贯性,忽视了教育的国家使命,导致教育的目标是分散的、短浅的。因此,为了培养完整的有健全人格和家国情怀的人,王欢校长认为,必须打破小学、中学、大学之间的界限,对教育进行长远规划,做好不同阶段教育间的衔接,对孩子进行全链条的教育,使家国情怀教育贯穿整个教育阶段。
“培养有志向的孩子不是空谈,必须落实到我们的教育实践中。”
孩子的生命底色和精神力量决定国家的未来和发展,因此,教育必须从小培养孩子具有家国情怀,有为国家努力奋斗的伟大志向。培养有志向的孩子不能是空谈,应该落实到教育实践中。那么,如何落地呢?王欢校长认为,对于学校来说,就是通过学校的办学体系和整体的课程规划来落地。学校首先要确定育人方向,立德树人,立什么样的德,树什么样的人,这决定了教育的根本方向。
同时,王欢校长也指出,现在学校都在进行综合课程改革,但在实践过程中出现了一些误区,一个是综合课程没有明确的课程方向和系统的课程体系,课程非常散乱,有一百个教师就开一百门课,每一门课程都是独立的,这就导致学生的负担很重却收获不大,可能针对同一个主题内容,学生要分别做好几个学科的作业。这是对综合课程的误解和误做。还有一个就是过多地引进国外的课程和教育方式,甚至直接照搬。针对此现象,王欢校长指出,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我们确实应该学习,但是我们也应该有教育自信。从事教育工作37年,王欢校长见证了中国教育翻天覆地的变化,她也希望所有同行都有足够的教育自信,共同进行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改革和教育实践,创造有特色的当代中国教育。
如何解决以上两个问题?王欢校长认为,最重要的是学校在进行综合课程改革时必须有明确的、统一的育人方向,进行系统的课程建构,使综合课程真正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这几年,北京市提出用10%的综合课程来撬动课堂变革,在此背景下,史家小学明确提出了“育家国情”,重新梳理整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形成新的课程体系和核心的课程构架,让学生在系统的课程中进行综合性学习,培育家国情怀和综合素养。
“史家课程是民族的、系统的、综合的、开放的,是育家国情怀的。”
教育改革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谈到史家小学的探索,王欢校长无比自豪,也无比坚定。史家小学分析了当前的教育现状,明确了育人方向、育人路径,200多位教师共同参与其中,确定了校本课程的整体框架,明确了校本课程必须有四个基本属性:第一,民族性,这个民族性不仅仅是立足于本国家、本民族的,还应该是能够走向世界的;第二,系统性,有完善的合理的体系;第三,综合性,实现跨学科、多学科的融合;第四,开放性,学习的资源和环境必须是开放的,学习的过程必须是开放的。
史家小学确定了以国博课程作为培育学生家国情怀的落脚点。为什么选择国博课程?王欢校长说,因为国家博物馆承载的是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学生和文物对话,就是和国家的历史和未来对话,会有文化的自豪感、民族的归属感,也会有肩负国家未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史家小学确定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几个支柱,重新把文物进行排列组合,开发了4个主题36个分项的课程,设计了系列校本教材。“博物之旅”其实是“博悟之旅”,在时间、空间的多维度延伸中,学生不仅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此外,史家小学还开设了服务学习课程等。
王欢校长希望,从史家走出的孩子是心有家国、放眼世界的孩子,是让国家、民族、世界更美好的孩子。这就是一个名校校长最质朴又最崇高的教育情怀吧。
编辑 _ 王雪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