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阐述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对接钦州坭兴陶特色产业开设民族陶艺专业,实施“对接—渗透—交融”民族文化传人培养模式,在民族文化传人培养过程中实现人才培养与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相互对接,在民族技艺传授中实现技艺技能学习与工匠精神培养相互渗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实现校园文化与民族文化的相互融合。充分发挥职业学校在民族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促进民族产业发展,取得社会、学校、企业、学生多赢的效果。
【关键词】民族陶艺 坭兴陶技艺 传承 对接—渗透—交融 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0450-9889(2018)02B-0034-03
钦州坭兴陶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至今已有 1300 多年历史,被誉为广西壮乡民族文化瑰宝。长期以来,由于受习俗观念的影响,坭兴陶传承人对陶艺制作的关键技术、绝活工艺等赖以生存的独门本领通常会严格保密,因此,传统的技艺传承模式主要是以血缘相传与师徒相授为主,且一般不传外人,有的甚至传男不传女。这种父子相传和师徒相授的技艺传承方式的致命缺点是培养缺乏规范性、系统性和科学性,人才培养的质量不高、效率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这种传承方式严重制约了坭兴陶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在科学技术发展十分迅猛的今天,迫切需要以更加规范、系统和科学的技艺传承模式来传承和发展古老的坭兴陶技艺。
一、“对接—渗透—交融”民族文化传人培养模式
在民族文化传承人培养过程中实现人才培养与区域民族文化产业相互对接,在民族技艺技能教学中实现技艺技能学习与工匠精神培养相互渗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实现校园文化与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从而构建独具特色的“对接—渗透—交融”民族文化传承人培养模式,模式结构框图如图(图 1)所示。“对接—渗透—交融”的民族文化传人培养模式具有系统性、全面性、职业性等特点,三个模块被层层分解落到具体的项目中,模式突显了民族产业、工匠精神、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实践证明,“对接—渗透—交融”的民族文化传承人培养模式为推进培养民族文化传承人提供了较为立体、有效的解决方案。
(一)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相互对接
据统计,目前钦州市坭兴陶企业、手工作坊已接近 400 家,从业人员近 10000 人,年产值 5 亿多元,产品销往全国,部分远销日本、欧美、韩国、澳大利亚、东盟以及港澳台等多个国家和地区。近几年来,在北部湾地区经济大潮的推动下,钦州坭兴陶产业对钦州经济的发展所做的贡献越来越明显,为北部湾地区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文化价值。但是坭兴陶专业人才严重匮乏,专业技术人员的整体技能水平不高、学历普遍较低、市级以上大师的人才紧缺而且不稳定,陶艺传承人才断层现象严重,这些都成为制约钦州坭兴陶产业发展的瓶颈。
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在钦州市委市政府及坭兴陶行业、企业的帮助和指导下,根据地方坭兴陶特色产业对人才的需求,于 2011 年对接地方产业开设了民族工艺品制作专业(民族陶艺方向),通过与地方坭兴陶企业、民间大师工作室、民族文化产业基地等合作,实施校企合作双赢办学的育人模式,取得企业、学校、学生多赢的效果。目前,学校每年培养坭兴陶艺技术人才 100 多人,对坭兴陶行业企业员工培训 500 多人次。经过几年的实践,民族陶艺专业已成为学校独具特色的专业、省级示范性专业,在社会上享有较高的声誉。学校每年吸引 100 多名学生前来求学,既解决坭兴陶企业技术人才短缺的问题,又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社会就业问题。民族工业品制作专业的开设对钦州坭兴陶艺及民族文化的传承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实现了通过“产业—专业—就业”的模式推进民族文化传承的目的。
(二)技术技能与工匠精神相互渗透
1.建设“二室一基地”,为培养工匠精神搭建平台
为了培养学生耐心、专注、坚持、严谨、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学校建设了“二室一基地”,为培养学生工匠精神搭建平台,即大师工作室、学生创业工作室和青年陶艺师孵化基地。一是通过建立大师工作室,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民间坭兴陶艺人、企业能工巧匠等能参与到学校的专业教学中来,将传统的父子相传、师徒相授等陶艺传承方式融入职业学校的科班教育中来,使大师名师们的濒临失传的“独门绝艺”“看家本领”能传承,后继有人。通过大师的言传身教使学生感悟工匠精神的精髓,实现了传技及育人两不误。二是通过建立学生创业工作室和青年陶艺师孵化基地,使学生能运用已有知识及技艺体验坭兴陶产品从设计、拉坯、雕刻、烧制、打磨、包装、销售等整个工作流程,为学生创新创业打下基础。通过亲身体验,学生不仅认识到工匠精神在创新创业中的重要性,而且认识到没有工匠精神就难以创新和创业,没有创新就无法设计出有生命力、受顾客欢迎的坭兴陶产品。同时,也认识到不能把技艺只当作赚钱、养家糊口的技能,而是要树立起对职业敬畏、对专业执着、对所生产的产品高度负责的态度,注重产品细节,追求完美和极致,创造出打动人心的一流产品,给客户提供无可挑剔的体验,更要树立用专业立身、用敬业做人的人生目标。目前,学校建立了以全国工艺美术大师李人帡大师为首的 5 个省级以上大师工作室,在钦州千年古陶城建立学生创业就业工作室近 60 间,青年坭兴陶艺师孵化基地 3 个,为民族产业的发展,民族文化的传承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2.实施“六练双实训”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工匠精神
在实施民族文化传承教学实践和探索过程中,学校专业教师与大师团队根据坭兴陶创作的工艺要求、特点及规律,独创了“六练双实训”教学方式,即练诗词朗读、练毛笔书法、练绘画技法、练雕刻技能、练拉坯技能、练装接技能,以及基础技能开放式实训和创新技能封闭式实训。“六练双实训”教学方式,一方面,充分体现了“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理念,有效缩短学生专业技能从不会到会,从会到娴熟,从娴熟到技艺的过渡期。在这一过程中,突显学生“做中学、学中做”的主体地位,也能充分发挥各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能基本掌握坭兴陶制作所需的基本技能及技巧。另一方面,能将学生专业技能训练与工匠精神培养紧密结合起来,使工匠精神的培养有机地渗透于专业教学中。通过大师对学生耳提面命的教诲和娴熟技法的演示,辅以反复的练习,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每一个细小的工作环节都需要具备刻苦钻研、兢兢业业、高度负责的态度才能做好,使学生认识到爱岗敬业、一丝不苟、严谨、负责的职业态度的重要性,也认识到工匠精神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性和对社会的价值。“六练双实训”教学方式创新了民族文化传承的教学方式,有效提高了坭兴陶民族文化传承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及质量。
3.在现代学徒制中强化工匠精神
现代学徒制是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方式,通过组织学生走进工厂、企业、车间,达到零距离接受企业文化和受到职业精神熏陶的目的。与企业实施联合培养,举办“订单班”“冠名班”等形式,开展校企合作办学,建立共育、共管、共享、责任共担深度融合的办学模式,使学生在学校期间就能感受到企业文化、车间文化,学习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新技术、新工艺等。实施现代学徒制育人模式,通过陶艺大师现场授课、手把手地指导,使学生既练就了技艺,又承接了大师特有的耐心、专注、求精、创新的工匠精神。同时,学校根据企业的发展战略和企业对人才培养要求,将工匠精神的培养贯穿到人才培养各个环节中,将企业文化、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等作为学生在校必修课程,要求学生不仅要强化技能、练就过硬的本领,更要有爱岗敬业、一丝不苟、严谨、负责的职业态度。
(三)校园文化与民族文化相互交融
1.以硬件设施为载体,改造校园环境
为了更好地传承坭兴陶技艺,学校建设了多间校内坭兴陶艺实训基地、坭兴陶艺体验展示中心、坭兴陶民族文化陈列展馆、“安州柴灶”、校外千年古陶城实训基地等。同时,为了在校园文化中融入坭兴陶民族文化元素,还建设与坭兴陶文化传承相关的各种校园景观及设施,如雕塑装饰、壁画、文化长廊等,学校把这些硬件设施和各种景观作为民族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实体,营造了浓厚的民族文化传承育人环境。
2.以民族文化为主题,打造第二课堂
学校为了打造具有民族文化传承特色的校园文化,使坭兴陶文化融入学校文化中,一是通过广播、网络、校报校刊、校园黑板报等大力宣传坭兴陶历史渊源、陶艺精品的文化内涵、各种名家名品、创业新星等。二是学校成立以传承民族文化为主题的学生社团,如坭兴陶艺协会、民族器乐协会、民族歌舞协会等。三是开展各种传承民族文化的主题活动,如坭兴陶制作大赛、民族服饰表演、唱地方民歌比赛、古诗词朗读比赛、民族体育项目竞技、壮族三月三民歌节活动、民族庆典等。四是邀请美术大师、企业专家、行业能手、优秀毕业生定期举办民族文化、工匠精神等方面的专题讲座。五是弘扬地域特色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如英雄文化(爱国英雄刘永福、冯子材故事)、坭兴陶文化、壮族三月三习俗、民间歌舞采茶戏、民间习俗“钦州跳岭头”、烟墩大鼓等。多形式、多层次的耳濡目染、亲身经历、反复磨炼,使学生对民族文化内涵从陌生到熟悉、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参与,培养了学生热爱民族文化的情感,也增强了自主学习民族文化、传承民族文化的动力。
二、“对接—渗透—交融” 民族文化传人培养模式的实践效果
学校自实施“对接—渗透—交融”民族文化传人培养模式以来,已培养坭兴陶艺传承人 479 人,其中有 20% 成为企业的骨干,有 12 人被评为市级以上工艺美术大师,有近 60 人独立创业,成立具有法人资格的个人工作室或(下转第50页)(上接第35页)坭兴陶艺公司,年产值近 4000 万元。近年来,民族陶艺专业的学生和学生作品经常代表学校参加各级各类技能比赛及成果展演,取得优异成绩,为学校争得了荣誉,如在 2016 年参加各类国家级职业院校技能比赛及作品展演中荣获一等奖 3 项、二等奖 4 项、三等奖 6 项。民族陶艺专业建设成果也获得各级领导的高度肯定,如 2014 年 11 月,时任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及时任自治区副主席李康亲临学校考察,对学生坭兴陶作品以及学校开展的育人模式给予高度肯定和赞扬。实践证明,“对接—渗透—交融”民族文化传人培养模式对加快地方民族产业发展,促进民族文化传承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陶文辉,马桂香.基于工匠精神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实践研究[J].职教论坛,2017(2)
[2]蓝 洁.民族职教传承与创新少数民族传统技艺的模式探索[J].职教论坛,2014(25)
[3]李媛媛,唐锡海.现代学徒制传承民族工艺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3)
[4]李加旺.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民族陶艺特色专业建设的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8)
[5]吴小玲.论钦州坭兴陶文化的传承与产业发展[J].钦州学院学报,2013(6)
【基金项目】2016 年广西中等职业教育质量提升项目重大课题“中等职业教育民族工艺品制作(坭兴陶方向)专业建设与就业创业平台融合的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016-1-1);2016 年度廣西职业教育教改课题“职业学校特色专业实施产教深度融合办学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GXZZJG2016A008)。
【作者简介】梁燕清(1965— ),北部湾职业技术学校校长、高级讲师,研究方向:职业技术教育学、职业教育管理。
(责编 卢建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