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献之的故事(一)

2018-06-11 06:23倪文东
少儿美术·书法版 2018年2期
关键词:王献之小楷王羲之

文/倪文东

NI WENDONG倪文东

陕西黄陵人。1982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曾为西北大学艺术系教授、陕西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太白印社社长等。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书法专业教授。

王献之《新妇地黄汤帖》

执笔得法

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他才华出众,聪明好学,尤其对书法有很大兴趣,表现出卓越的才华。年仅五岁时,王献之就已经写得不错,经常受到夸奖。因此,王羲之也最喜欢他,经常手把手地教他笔法。

据说有一次,王羲之见献之正在书房练字,便想试试他的执笔,看是否得法。于是他趁献之不注意,冷不防去拔他手中的毛笔。结果,王羲之并没有拔掉儿子手中的笔。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王献之执笔得法,不高亦不低,不松亦不紧,可谓恰到好处,因此很难拔掉。羲之见此,异常高兴地说道:“这孩子将来在书法上一定能大有作为。”高兴之余,王羲之就把自己亲手写的楷书《乐毅论》拿出来,交给献之,让他临摹学习。

之后不久,王献之的书法就取得了很大进步,而以小楷为最。在持续不断地努力中,他的书法技艺日益精进,并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特色,这在小楷上表现得尤为突出。献之的小楷写得很工整,筋骨紧密,和父亲不相上下,世人称为“小王”。他用小楷写成的《洛神赋十三行》,“别创其法,率尔师心”,点画劲健,体势峻拔奇巧,风神秀逸萧散,被评为“字画神逸,墨彩飞动,为天下法书之冠”。

从献之的这个小故事中,我们不难明白:书法之妙全在用笔,执笔得法,方能挥洒自如,妙趣天成。古人云“执笔无定法”,但无法即有法,有法方能大成。我们的学习,应该像王献之那样,执笔得法,不高不低,不紧不松,恰到好处;指实掌虚,五指齐力,运转灵活,自然随意。做到这些,方为得法,我们才能在学习中不断突破,日益精进。

王献之《送梨帖》

一点之差

王献之学书之初,有父亲王羲之的悉心指导,加上自己天资聪颖,刻苦练习,所以进步很快,写的字常常受到父辈们的夸奖。久而久之,被赞扬声包围的王献之便产生了骄傲自满情绪,他认为自己已然进了艺术殿堂,写得很好了。

这天,王羲之正在书房看书,王献之推门进来了,手里拿着一张纸,上面写了一个“大”字,满怀期待地请父亲过目,心想父亲肯定会表扬自己。谁知王羲之看后,一句话也没说,只提笔在“大”字下面加了一点,“大”变成了“太”,就这样把王献之打发了出来。献之站在门口,看着手里的“太”字,不知父亲是什么意思,是“太好”,还是太差?不明所以的他不敢问父亲,只好去请母亲看。郗夫人仔细看了看这个“太”字,说道:“依我看这个字只有下面这一点是下了功夫的。”听了母亲的话,王献之感到十分惭愧,随即明白了父亲的意思,知道自己的书法还差得太远,必须认真学习、刻苦用功才行。

从此,王献之学书更加勤奋努力,对自己要求也更严格,终于成为王家子弟中书法成就最高的一位,被誉为具有革新精神的书法家。王献之性情开朗,风流洒脱,傲视权贵,高迈不羁。他不但继承了父亲的书风,还善于变法革新,独创“破体”,成为“晋书尚韵”的突出代表,对后世书坛产生了重要影响。

背景资料:

王羲之(303—361),东晋著名书法家。字逸少,琅玡临沂(今属山东)人。曾做过“右军将军”,世称“王右军”。王羲之善书法,草隶、八分、飞白、章草、行书诸体皆工,尤擅长行草书,自成一家。他的书法集众家之长,一变汉魏朴质的书风,创造了妍美流便的书体,在书法上有继往开来的卓越成就。自东晋以来,王羲之的书法为历代所师法,尤其在唐代影响最大。后世称之为“书圣”。历代对王羲之书法评价颇高。梁武帝说:“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李嗣真《书后品》评曰:“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唐太宗最佩服王羲之书法,亲自作《王羲之传论》,评曰:“详察古今,研精篆素,尽善尽美,其惟王逸少乎?”主要作品有《十七帖》《黄庭经》《乐毅论》《兰亭序》(唐摹本)等,作品见《中国法帖全集》。

猜你喜欢
王献之小楷王羲之
大同小异
——曾来德小楷展
节录《尚书·君奭》小楷
节录李白《古风》小楷册页
王羲之送字
王献之依缸习字
王献之卒年
王献之练字
《王羲之 兰亭序》
《王羲之 丧乱贴》
王献之的文艺范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