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息学习,让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然

2018-06-09 07:23金一民
江苏教育研究 2017年37期
关键词:学习方式

金一民

摘要:全息学习是以促进全人发展为目标,以环境、资源和技术为平台,在学习主体、课程形态、学习方式、学习资源建设等方面的整体变革或学习革命。借鉴和吸收心理学、脑科学、神经科学在儿童学习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建构了全息学习发生机制和实施策略,构建了“学为中心、问题导向”的全息学习模式,开发了包括全息学习课室、全息学习平台、全息学习社区的环境技术,让每个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深度发生、自然发生。

关键词:全息学习;学习科学;学习方式;技术环境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S1-0024-04

以“十二五”期间我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的“发展性课堂”和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的“结构化教学”为基础,围绕从“教”到“学”,从“知识”到“人”的理念转变,我校提出了“全息学习”的教学主张。

一、构架理念体系,让每个学生的学习完整发生

全息学习,指向全人发展和整体学习的理念创新。学校顺应儿童发展的规律,面向未来发展的要求,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变化、引领时代变革的品格和能力。

1.“息”

“息”是一个象形文字,在《说文解字》中的本义是“以心为鼻”进行呼吸。学习与呼吸是相通的。从“目的”上来看,两者都追求“生命成长”,“呼吸”是保证机体生命的成长,“学习”是追求精神生命的成长;从“原理”上来看,两者都强调“自我内化”,“呼吸”是一种自我代谢的过程,“学习”则是一个自我建构的过程;从“方式”上来看,两者都强调“整体协同”,“呼吸”是身体各个器官的协同作用,“学习”则是多种感官的整体学习;从“内容”上看,两者都有“无处不在”的特点,“呼吸”的是生活世界中无处不在的空气,“学习”的是无处不在的信息;从“状态”上看,两者都是“自然发生”的,“呼吸”是人的一种生命本能,“学习”则是人的一种探究本能。从这个意义上说,理想的学习应该像呼吸一样自然。

2.“全息”

“全息”是一个跨界概念:影像学的解释是指三维立体的图像,寓意学习要注重儿童发展的全面性、多元性;在物理学中,“全息”指物体的任何一个部分往往反映了整体的属性,寓意学习要注重科学性、整体性;在生态学中,“全息”是指任何一个生态场域中,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相互之间动态平衡、和谐共生,寓意学习要尊重自身的规律和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3.“全息学习”

“全息学习”是以促进全人发展为目标,以环境、资源和技术为平台,在学习主体、课程形态、学习方式、学习资源建设等方面的整体变革或学习革命。为形象化地说明全息学习的内涵,我们构建了一个“金字塔”模型(如图1)。四者之中,基本理念、学习方式和条件支撑服务于“全人发展”核心目标的实现。基本理念是核心目标的校本化理解;学习方式变革是基本理念的多元化实践;条件支撑是学习方式变革的基础性保障。这样的架构,保障了全息学习的科学性、整体性和发展性。

二、应用学习科学,让每个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

1.理解:过程性建构

传统教学更多追求知识的数量和结果,出现了所谓的“去头掐尾烧中段”现象,淡化或者缩短了知识获得的过程,不利于学生真正的理解。那么,什么样的知识能够促进理解呢?是过程性建构的知识。这个“过程”包括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学生积极参与探究,经历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在知识学习和探究过程中学生人格和素养发展的过程。

2.联结:大观点组织

脑科学和神经科学研究发现,人在学习新知识时,脑中神经元细胞产生的“突触”如果不能同其他神经元相联结,就容易丧失,也就是遗忘。反之,能够联结的神经元会非常牢固,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和生长。那么,什么样的知识容易产生联结呢?是大观点组织的知识。大观点即核心概念、核心知识,也有人称为“种子知识”。

例如,数学家华罗庚说过这样一句话——“数源于数”,意思是“数是数出来的”,这就是构成“数”的大观点。在教学苏教版五年级“分数的意义”的时候,我先引导学生理解“分数是‘分出来的”,即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然后,我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分数,能不能也数出来呢?”学生发现,分数可以用“分数单位”来数,比如3/5就是用3个1/5数出来的,进而理解整数、小数、分数都是用它们自己的计数单位数出来的。这种用“大观点”组织的教学,有利于学生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

3.激活:条件化生成

真正的学习,在于人在遇到新的问题情境时,头脑中与新问题相关的知识会被激活,从而顺利解决问题。什么样的知识最容易被激活呢?是条件化的知识,即在一定条件下生成的知识。条件化的知识来自基于情境的知识、联系经验的知识和抽象概括的知识。

既然“情境”是知识生成的条件,那么为什么又说“抽象”也是知识生成的重要条件呢?两者是不是有矛盾?事实上,这反映了知识生成的过程。教学应该“始于情境”,但不能“止于情境”。要在具体情境的基础上经历“去情境化”的过程,逐步抽象概括,从而形成知识。抽象程度越高的知识,越具有普适性,就越能广泛地应用。

三、转变学习方式,让每个学生的学习深度发生

全息学习,指向全人发展和整体学习的创新突破。学校积极构建“学为中心、问题导向”的全息学习模式,实现对传统学习的创新和突破。

1.基于“先学、后学”的学程融通

传统观念中,学生的学习是从课堂开始,并在课堂结束的。全息学习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认为学习无时不在,而现代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則为全息学习的实现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学习从课前开始,在课堂发展,到课后延伸。

例如,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升的认识》一课中,要让学生建立“升”的概念,必须经历反复操作体验的过程。在教学新课的前几天,我组织学生借助导学单进行实验性的“先学”。

首先,引导学生通过对已经学过的计量单位的整理,体会“量”的现实性和“计量单位”的统一性。其次,通过观察生活中常见容器上的标签体会到“容量”的应用性,产生学习的需要。再次,借助书本资源做一个“1升”的容器,通过多次动手操作建立有关“升”的“前经验”。在先学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积累了对于“升”的个性经验。这些“前经验”在课堂上可以进行深入地交流、充实、调整、改进,促进知识的自我建构。

课堂的结束,并不代表学习的结束。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还要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检测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课堂所学能否得到巩固,能否熟练掌握,能否转化为能力,能否学以致用,往往取决于后学的质量。

2.基于“合学、讲学”的学法融通

“全息学习”理念下,“学习”是一个面向个体的过程,每一个学生都应在场,都应积极投入进去。全息学习倡导学生的合作学习,在“合学”条件下,每一位学生的观点都能得到表达、回应和帮助。当个别学生出现困难时,把困难呈现出来,然后组织大家共同去面对,共同去解决。不管是提出问题的学生,还是解决问题的学生,都在共同担当中获得共同成长的积极体验。他们在课堂上一起学习、共同成长。通过交流,可以实现个体间的经验相通、视野共融、资源共享。

“合学”之后,大家产生了自己的观点和疑惑的问题,有了表达和交流的迫切需要。全息学习倡导“讲学”,让学生把自己学进去的讲出来。“讲学”是全息学习倡导的又一重要范式。通过讲学,可以与同学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果。在当下的课堂,“讲学”严重缺失:缺乏讲的空间,“教师讲,学生听”成为习惯;缺乏讲的意识,不愿讲;缺乏讲的能力,不会讲。“讲”的弱化,实质是学生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的弱化。“讲学”的内容是“知识”,要把学到的知识讲出来,必然要基于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因此“讲学”有利于“知识和技能”目标的达成;“讲学”的载体是“语言”,语言是思维的工具,可见“讲学”跟思维有关,“讲学”实际上是对认知过程的“元认知”,因此“讲学”有利于“过程与方法”目标的实现。同时,“讲学”又是一个人际交往的过程,“讲学”融表达、倾听、合作、交流于一体,有利于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能够促进学生合作交往能力、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的发展。

3.基于“诊学、导学”的学教融通

“学”的变化,必然要求“教”跟着变化。全息学习背景下,教师应该怎样来教呢?我们认为,老师有两件事情是必须认真做好的:一是在学习进程中随时诊断学生的学习表现和学习情况;二是在学生需要的时候进行必要的引导和启发,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支持。

“诊学”是对“学”进行的诊断。不管怎样教学,我们都必须承认老师“教”的期望与学生“学”的现实之间还是存在着差距的,而“诊学”就是缩小这个差距的有效手段。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评估者,通过课前的诊学,收集分析学生的导学单,及时充分了解和把握学情,根据学生的真实学情进行教学设计。通过课堂的诊学,收集分析学生“合学”“讲学”中呈现的学情,调整教学进程。通过课后的诊学,收集分析学生的练习反馈,促进教学改进。

以往教师的作用,更多是“牵”着学生按照教师预设的程序进行学习。表面上看似学生在自主探究,实质是教师控制下的自主。全息学习倡导“导学”,即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在全息学习的课堂上,学生要成为学习的中心,能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表达交流。教师的作用在于“导”,通过老师的“导”实现学生的“学”,真正做到愉悦求知,减负增效, 获取课堂学习的最大值。

四、建设技术环境,让每个学生的学习自然发生

全息学习,在于学习空间和教育环境的整合开发。学校致力于变革传统的教育空间、技术应用和环境构造,为学生开展随时随地的学习提供可能。

1.全息学习课室

为建设“学为中心”的学习空间,学校建成300多平方米的全息学习课室,并实现以下功能。一是提升数字环境。高带宽无线网络、便捷化信息终端、多屏幕展示平台、人手一个Pad……让每个小组都有自己的展示平台,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互动机会。二是优化空间格局。突出学生为中心的空间设计,促进集中学习、小组学习和个别指导等多种组织形式的学习。三是丰富教学资源。设置学科资源区、网络资源区和即时资源区,让资源随手可得,随时应用。

2.全息学习平台

学校与中科梦兰合作,自主开发了全息学习云平台,发挥其在学生学习支持方面独特的优势。一是便捷应用。通过电脑、Pad、家长手机等终端随时发送和接收文本、图片、语音、视频等多种形式的学习任务和资源,支持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同时,在应用过程中师生上传和生成的资源会不断充实,并以结构的方式储存下来。二是即时互动。学生学习出现困难时,可以即时上传疑难问题,获得教师、同学或家长等的在线帮助。同时,可以分享同伴学习成果,进行及时检测和反馈。三是精准评价。以纵向层次分级以及横向内容分类为逻辑结构,形成学生“电子成长档案”,通过学习行为采集、作业作品展示、师生家长参与评价等生成大数据,实现对学生学习发展的精准分析、便捷调阅和有效改进。

3.全息学习社区

学校努力寻求学校、家庭和社区的深度合作,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真正让学习无处不在。一是建设校园学习广场。整合学校专用室场,建设阅读广场、艺术广场、科技广场、体育广场……构建大空间、开放式、综合性学习场所,扩大学习社群,开展混龄、混合学习。二是建设家庭学习阵地。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建设家庭图书室、家庭实验室等阵地,开展书香家庭、创客家庭、文化家庭等的星级创建,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发挥家庭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三是建设社区学习中心。利用家委会、社委会组织,建设社区学习中心、社区活动中心,开发社区教育资源,外聘校外专家,滿足学生成长需要。

3年来,该项目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被确认为江苏省首批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2017年被评为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在《人民教育》等期刊发表成果文章40多篇。专著《全息学习:改变“学习的面貌”》已由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

Holographic Learning: Letting Learning be as Natural as Breathing

JIN Yi-min

(Changshu Experimental Primary School, Changshu 215500, China)

Abstract: Holographic learning aims to promote the whole-person development and takes environment, resources and technology as the platform to innovate learning subjects, course types, learning styles, and resources construction. Drawing on the latest research results in psychology, brain science and neuroscience, we have formed the mechanism and implementing strategies in holographic learning, and we have also constructed the learning-centered and problem-oriented modes of holographic learning. Meanwhile, we have developed the environmental technology including holographic classroom, cooperative learning platform, and holographic community so that every students learning can take place authentically, deeply and naturally.

Key words: holographic learning; learning science; learning style; technological environment

猜你喜欢
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对学生学习方式的影响
创新化学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研究
学好高中物理力学之我见
艺术类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策略研究
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探讨
关于新课改下的高中政治教学的思考
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中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创新研究
数据库课程微课设计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