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阶段高端消费增长点的培育及供给

2018-06-09 03:39潘红玉贺正楚博士生导师周建军博士生导师
财会月刊 2018年11期
关键词:高端供给升级

潘红玉,贺正楚 (博士生导师),周建军(博士生导师)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经历了近40年的高速增长,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也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在高质量发展阶段,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投资、出口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日趋减弱,必须进一步推动消费升级,增强消费在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如果沿袭经济高速增长阶段的消费模式,不仅高质量的经济发展目标无法达成,而且还会直接导致消费自身难以为继,这就必然要求培育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新消费增长点。

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消费也进入了新时代,消费模式、消费品质、消费观念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品质消费观念日益兴起,绿色、健康、信息、文化等中高端消费领域的消费需求快速增长。但是,中高端消费领域的调整升级特别是中高端消费供给结构的升级滞后于经济结构的转型和消费结构的变化,无法适应高质量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中高端消费领域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不足。为此,进一步扩大消费尤其是中高端消费,着力增加高质量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在中高端消费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是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打造经济发展新动能、确保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文献综述

西方发达国家对消费及相关问题都有较深入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罗斯托将社会经济发展分为六个阶段,即传统社会阶段、起飞准备阶段、起飞阶段、成熟阶段、高额群众消费阶段和追求生活质量阶段[1]。其中,高额群众消费阶段的特点之一就是奢侈品等中高端消费攀升,人们在休闲、教育、保健、社保等项目上的花费增加。对于追求生活质量阶段虽然没有一个很清晰的界定,但罗斯托认为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就是提高生活质量。学界一般认为,我国自改革开放以后进入起飞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基本完成了成熟阶段的任务,并在2009年前后迈入高额群众消费阶段,部分沿海发达城市甚至进入了追求生活质量阶段[2]。

在我国经济发展阶段转变过程中,国内学者对消费及相关问题做了大量有益的研究。当前,我国正加快向“住行消费+服务消费”的“双支撑”结构升级,“50后”“60后”“80及90后”老中青三大消费主体的梯度特征,推动了我国服务型消费需求的迅速增长,也对我国消费结构升级提出了新要求[3]。在消费升级方面,杜丹清[4]运用“生存—发展—享受”(或“物质—服务”)的分析框架,提出消费升级是我国未来经济发展的核心目标和重点选择,其涵盖了消费内容升级、消费方式升级与消费者主权维护三个层面的内容,能够有效衔接生产供给侧的创新推动与消费需求侧的提升拉动双重动力要素,在供给侧和需求侧双向促成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在如何扩大消费需求方面,依绍华[5]针对当前国内居民在境外消费大量增加的现象,提出应当提高国内产品供给质量、改善供给结构和完善质量监督体系。针对制造业产能过剩和公共服务领域有效需求得不到满足的矛盾,汤向俊等[6]建议放开公共服务业管制,降低税负,以促进消费需求扩张。陈斌开[7]指出我国消费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的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扭曲,必须从供给侧改革入手,特别是通过改革当前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扭曲,扩大内需,促进宏观经济发展。在消费供给创新方面,学者提出应从开发文化消费新业态和新产品[8]、创新民族消费品牌[9]、加快发展绿色消费[10]、推动新兴信息消费发展[11]等方面入手,创新消费供给,扩大有效需求,从而推动消费结构升级和经济转型发展。

通过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发现学者对于消费升级、消费增长点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充分的研究,但是对于中高端消费及其增长点的培育研究较少。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在中高端消费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这就说明中高端消费在经济发展和消费升级中的作用日益明显,有必要培育中高端消费增长点。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体现在消费领域,就是从满足基本生活的衣食住行等消费转变为更加高质量、更加全面的中高端消费。因此,在中高端消费领域培育新的增长点,创新中高端消费品供给,以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是推进供给侧改革的必然路径。

三、高质量发展阶段中高端消费的特点

至2016年我国人均GDP达到8260美元,已经迈入了中高等收入国家行列。中高端消费随着收入水平和消费层次的提高,在消费结构和经济结构中的地位也日益提升。在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中高端消费的发展呈现出以下特点:

1.从基本生活消费到改善享受消费。随着可支配收入水平的提高,基本生活消费和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开始转向对更高品质生活的追求,养老、健康、教育、医疗等中高端消费及享受型消费逐步普及。2017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974元,较上年增长7.3%,不仅超过了GDP的增长速度,而且扭转了近年来收入增速回落的趋势。收入的增长促进了居民消费规模的扩大和消费结构的改善,2017年我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8322元,较上年增长5.4%。人均消费支出中,人均教育文化娱乐、医疗保健、交通通信分别占11.4%、7.9%、13.6%,较上年增长8.9%、11%、6.9%。旅游、景点门票、体育健身、演出等服务性消费支出分别增长14.0%、10.6%、15.5%和9.5%。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居民在食品烟酒、衣着等基本需求方面的消费支出增长较慢,增速分别为4.3%和2.9%。可以很直观地发现教育、医疗、保健等改善享受型消费的增长速度远远快于食品、衣着、居住等基本生活消费,且这些中高端消费在居民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也日益增大,如图1所示。

2.从恩格尔系数到恩格尔质量系数。恩格尔系数表示食品支出总额在居民个人消费总额中所占的比重,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家庭富裕程度的指标。2017年我国居民消费恩格尔系数为29.3%,按照联合国20%~30%的标准,我国已经迈入了富足阶段。但是随着生活品质的提高以及受绿色消费观念的影响,居民尤其是城镇居民更加注重高品质消费和绿色环保消费,从而对恩格尔系数的关注逐渐转向恩格尔质量系数。恩格尔系数包括恩格尔数量系数和恩格尔质量系数,恩格尔数量系数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食品消费支出比重,而恩格尔质量系数则反映的是环保、有机食品等绿色消费支出的比重[12]。在当前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逐渐下降的趋势下,恩格尔质量系数不断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绿色消费等中高端消费需求发展的状况及态势,体现了我国消费结构和经济结构的转型与升级。

3.从传统消费业态到新兴消费业态。2017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4734亿元,较上年实际增长7.8%。各种消费新业态蓬勃发展,消费领域呈现出多样化、体验化、个性化、情感化、品牌化、休闲化、绿色化等趋势[13]。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共享经济、人工智能、AR、VR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升级发展,“互联网+”加速向各行业渗透,新兴消费业态、新型消费模式不断涌现,有效拉动了消费和经济增长。2017年我国网上零售额达到71751亿元,较上年增长32.2%,连续14年实现两位数的增长,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也达到了19.59%。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为54806亿元,同比增长28.0%,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15.0%。共享经济、信息消费、体验消费、文化、体育、旅游等消费不断升温,新兴服务性消费等中高端消费逐渐成为新的热点和消费增长点。新兴消费业态的不断涌现,主要源于新兴消费群体的不断扩大,“80及90后”在老中青三代消费主体中逐渐成为中坚力量和最重要的消费主体,他们更加注重消费体验、品牌和个性化,消费更新换代比较快。传统消费业态则积极转型,依托物联网、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以及不断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实现“线上”与“线下”的深度融合,呈现恢复性增长态势。

4.从低端商品出口到高端消费外流。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出口导向的外向型发展战略,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马车”之一,出口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但是,对比中国、美国和德国可以发现,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不尽合理,低端商品出口所占比重过高。低端商品比重高折射出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缺乏工匠精神、缺少高端自主品牌等现象,这也是造成现阶段高端消费外流的主要原因[14]。2011~2016年,我国奢侈品消费总额不断增长(见图2),尤其是2012年左右呈现爆发式的增长,但是境内奢侈品消费和境外奢侈品消费则呈现出“两极分化”的趋势。境内奢侈品消费在奢侈品消费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低,甚至出现负增长的现象。而到2016年,我国居民77%的奢侈品消费发生在国外,是境内奢侈品消费的三倍之多。奢侈品消费外流只是我国中高端消费外流的一个缩影,随着海外留学、海外代购、海外旅游、海淘以及跨境电商平台的兴起,我国居民可以从不同的渠道获得比国内更加廉价、品质更高的消费品。2017年全年,我国公民出境旅游人数达到1.31亿人次,同比增长7.0%。大量中高端消费力外流,不断地冲击国内中高端消费品供给市场和企业,抑制中高端消费品的供给创新,不利于经济的长远发展。

图2 2011~2016年奢侈品消费结构

四、高质量发展阶段中高端消费增长点培育的制约因素

1.中高端消费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改革开放历经40余年,我国主要社会矛盾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转变为“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从“落后的社会生产”转变为“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社会主要矛盾的转换,也伴随着中高端消费品市场形势和供需结构的变化,既存在低端产品和服务的绝对过剩,又可以看到中高端消费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不足。高水平、高技术的高端产品和服务供给不足,导致了大量需求外溢,而国内低端产品和服务的消费需求萎靡不振。一方面,位于产业价值链底端的中国企业忽视自身技术水平的提升和自主品牌的培育,抑制了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不利于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另一方面,由于信息不对称,中高端消费品供需“质量型错配”导致居民对国产消费品的信心严重不足,甚至对本土产品持排斥态度,不利于消费增长点的培育。

2.消费升级中的消费分层。消费升级是扩大内需、改善居民生活、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进入高额群众消费阶段后,我国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消费升级主要体现在总体消费倾向从基本生活消费转向发展享受消费,产品和服务的品质不断提升,消费结构转型升级效果显著。然而,受城乡二元结构、收入差距扩大、高额的房价、经济发展中的结构失衡等因素的影响,不同阶层消费升级的能力、速度、内容、重点都存在巨大的差异,消费升级中的消费分层现象呈现出两极化、结构化、扩散化的趋势[15]。

近年来,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不断增长,我国居民的收入差距也越来越大(见下表)。到2016年,高收入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低收入户的10倍。收入不均等,城乡、区域、行业之间的消费差距也会不断地放大。消费升级越快,高收入群体和低收入群体在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中两极分化的趋势也越明显。在这种“小马拉大车”的局面下,作为中高端消费增长点培育的主力,中等收入阶层明显力不从心,低收入阶层则有心无力,而高收入阶层则热衷于购买国外高端消费品。这种失衡的结构在阻碍消费升级的同时,也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

全国居民按收入等份分组的人均可支配收入 单位:元

3.产业结构不尽合理。科学合理的产业结构是消费增长点培育的坚实基础,就我国的实际情况而言,一、二、三产业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中高端消费增长点的培育。从第一产业来看,当前我国农业全要素生产率、农产品科技附加值、农民收入水平“三低”的现实,直接制约了农民购买力的提升。当前农业人口仍然很多,农村具有广阔的消费市场,但是第一产业的滞后严重制约了中高端消费市场的发展。从第二产业来看,一直以来我国都是制造业大国,但是在国际上缺乏竞争力。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制造业的发展依赖于物质资源的投入,缺乏核心技术、创新能力和自主品牌,许多高、精、尖的产品过度依赖于国外市场。从第三产业来看,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较低。在新型消费模式层出不穷的今天,自主知识品牌产品以及部分尖端领域的产品和服务还不能满足中高端消费需求,对国外的依赖程度较高。同时在产业内部,房地产业作为我国的支柱产业,高房价挤占了很大一部分的消费能力,也制约了中高端消费增长点的培育。

4.消费环境和体制机制约束。环境是制约消费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制约中高端消费增长点培育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的恶化,在威胁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同时,也会降低消费质量。自然环境的恶化一方面催生了绿色、有机等中高端消费需求,另一方面将会导致绿色、有机消费品减少,绿色消费市场呈现出供需不匹配的现象。从广义上来看,消费的社会环境包括文化环境和制度环境。文化环境主要通过价值观、消费观、道德观等来影响中高端消费增长点的培育。受我国传统的“房本位”思想和厉行节约价值观的影响,人们更加倾向于购买房子来保值增值或者购买物美价廉的产品,而不愿意购买价高质优的产品。制度环境是制约中高端消费增长点培育的主要因素,虽然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来促进文化、绿色、旅游、教育等中高端消费,融资、市场准入、监管等机制体制方面的约束成为中高端消费增长点培育的障碍性因素。

五、高质量发展阶段中高端消费增长点培育路径及其供给机制创新

1.完善体制机制,优化消费环境。我国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加大在消费政策方面的创新,打造优质消费环境,努力释放中高端消费产品的生产力和人民群众的消费力,加快在中高端消费领域形成增长新动能。

一是要加快构建促进中高端消费发展的政策体系,运用金融政策为消费创新提供支持,合理运用产业政策进一步推动中高端产品开发与消费升级。二是要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的队伍规模,让他们有意愿消费、有能力消费。建立消费救济和转移制度,减少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之间的消费分层和落差,提升农村地区和偏远地区的收入水平。三是要完善消费基础设施,加大在交通、物流、互联网、大数据等基础设施上的投入,构建统筹城乡、覆盖全国、连接世界的电商快递物流体系,推动电商产业和物流产业的协同发展。四是要强化消费监管,改善消费环境。着力加强在信息消费、养老消费、健康消费等中高端产品和服务方面的监管和保护,推动诚信消费、放心消费、品牌消费。对于中高端消费市场上存在的假冒伪劣、价格欺诈、侵权行为,要进行严厉的打击和查处,规范市场秩序。五是要通过消费者教育、免费咨询以及信息共享来推动消费价值观的转变,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消费氛围。

2.促进“中国制造”向“中国质造”转变。品质革命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消费转型升级带来的必然结果。当前我国制造业还存在着中高端产品供应不足,与需求端的高层次、高品质和高品位的消费需求不匹配的问题,亟需从“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质造”,以适应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和人民的高质量消费需求。

一是发展中高端消费市场,高品质消费品与产品质量提升和制造业升级三者融合互动发展,从消费方面促进制造企业提高产品的性能、功能和工艺水平。二是培育工匠精神,树立企业“有质量地增长”的理念,做好产品、做高质量、做大品牌,在不断钻研和自主创新的路上砥砺前行。三是培育和完善与高品质的“中国制造”相适应的职业教育体系。借鉴德国等制造强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和职业教学模式,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以企业实践为主、理论学习为辅的双轨制职业教学体系。针对产业发展的需要和社会需求状况,调整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结构,对在校学生加强技能培训。四是构建国家标准体系。通过建立政府主导制定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提高标准供给质量和水平,以先进标准引领消费品质量提升,倒逼制造业升级。

3.构建产业经济新体系。应当坚持把构建产业新体系作为主攻方向,推动“三二一”产业协同发展,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优势产业、现代服务业协同发展的产业新格局。消费需求升级或消费结构的变动,制约和引导着产业结构的变动与升级,保证了产业发展的质量效益[16]。产业经济新体系应该是面向消费需求的,通过引导和扩大有效消费需求的方式推动消费品产业的升级,进而倒逼投资品产业结构性改革,从供给侧与需求侧两侧共同发力,实现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17]。摆脱以往的路径依赖,实现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在准确把握创新驱动、绿色低碳、两化融合、结构优化、开放合作和人才为本等原则的基础上,抓住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核心问题,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可采取的切实有力的措施包括:构建新型制造业体系、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健全有利于构建产业新体系的政策体系、提高产业发展国际化水平。

4.创新中高端消费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我国拥有巨大的消费市场和消费潜力,新的消费群体不断涌现,消费日益个性化、多样化,消费分层不断扩大。在高质量发展阶段,顺应消费的新特点和新变化,充分释放消费潜力,紧紧围绕居民消费升级谋发展、促发展,加快培育更多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以花色品种多样、服务品质提升为导向,增加优质新型产品和生活服务等有效供给,满足不同群体不断升级的多样化消费需求,变得十分紧迫和重要。为此,我们提出进一步扩大绿色、信息、品牌、健康、文化等消费领域的政策措施,着力增加高品质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这既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

(1)绿色消费。当前绿色消费模式尚未形成,高效、绿色、环保产品的供给规模和结构还不适应绿色需求,未来应当把构建绿色消费供给体系作为重要目标,以满足人民对绿色物质、绿色精神和绿色生态的需求[18]。综合运用金融、财税、价格等杠杆,加大对绿色产业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进行绿色技术创新,建立健全产品设计、产品制造、产品销售的全绿色流程,不断开发新的绿色产品。同时,应当统一建立绿色认证和绿色标识,推出绿色产品和专卖店,通过信息互动提升体验,通过货架标签注明产地、生产过程及健康饮食方法,提供可追溯的电子标签等,加速绿色消费模式的形成,培育绿色消费增长点。

(2)信息消费。信息消费是当前创新最活跃、增长最迅猛、辐射最广泛的消费领域之一,国务院专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扩大和升级信息消费持续释放内需潜力的指导意见》。2017年我国信息消费规模已达到4.5万亿元,占最终消费支出比重达到10%,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供挖掘。应通过依托“宽带中国”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和“中国制造2025”,进一步深化国家信息消费试点示范城市创建,加大在人工智能、区块链、VR、智能家居、数字试听等领域的创新力度,推进信息消费进一步升级。还要加快制定发布信息消费发展指南,构建信息消费信用体系,将信息消费渗透到产业经济新体系中,扩大信息消费覆盖面,不断释放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3)品牌消费。缺乏自主的民族品牌是现阶段中高端消费外流的重要原因之一,品牌消费时代有三个重要维度:一是自主品牌的打造,企业应当更加积极主动地适应市场需求变化,通过提高产品质量、维护良好信誉、打造知名品牌,培育提升核心竞争力;二是品牌市场监管,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市场监督体系,引导企业的自律行为,保护自主品牌;三是品牌消费观念,消费者应当具有正确的品牌观念和品牌权益保护意识。

(4)健康消费。随着人们对健康、养生等的日益关注,健康养生市场的规模也日益扩大,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注重养生,养生呈现出“全龄化”的趋势。养老健康产业不仅涵盖人体健康、养生、养老相关的产品领域,例如保健食品、药品等,还可以延伸至体检、健身、健康咨询、疾病康复等医疗服务相关领域。因此,满足不同消费群体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消费需求,也是推动经济发展和消费升级的重要新动能。应当坚持市场主导,推动健康养生产业化发展、规模化集聚,加快推动健康养生产业与大数据、文化旅游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催生产业新业态,形成融合型的产业新体系。加快健康养生产业内部融合[18],促进休闲养生和养老、运动健身、休闲旅游以及滋补养生等产业的融合,实现全产业链发展,健全健康养生产业体系,形成核心竞争力。以市场消费需求为导向,推动健康养生产业个性化、规范化发展。

(5)文化消费。我国拥有五千多年的历史,文化消费市场前景广阔,但因为当前文化产业发展尚不成熟,文化消费产品实际供给能力有限。文化部和财政部于2015年开始推动扩大文化消费试点工作,很好地释放了文化消费的潜力。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方面入手,增加文化产品供给,激活文化消费需求。从供给侧着手,通过多元化的投资主体,充分发挥财政资金、产业投资基金的引导作用,推进文化供给侧改革,加快推行文化与科技、互联网等因素的融合,打造民族文化品牌,提高文化产品的供给质量。从需求侧着手,要因地制宜,对不同地区、不同人群采用不同的文化政策,拓展文化消费空间,满足不同的文化消费需求。

[1]王琨,闫伟.从贫困到富裕的跨越——经济发展阶段理论的研究进展[J].当代经济管理,2017(12).

[2]张丽伟.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增长阶段界定——基于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论[J].新丝路(下旬),2016(7).

[3]卢岩,王蕴.把握新常态下居民消费特点促进服务性消费供需匹配[J].宏观经济管理,2017(1).

[4]杜丹清.互联网助推消费升级的动力机制研究[J].经济学家,2017(3).

[5]依绍华.加快推进供给侧改革进一步促进消费升级——提高产品质量引导境外消费回流的几点思考[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6(2).

[6]汤向俊,马光辉.供给侧改革与消费需求扩张[J].经济问题探索,2016(4).

[7]陈斌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中国居民消费[J].学术月刊,2017(9).

[8]花建.发挥文化产业对新消费的促进作用——背景、重点、路径分析[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5).

[9]刘敏.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我国民族消费品牌创新发展研究[J].求索,2017(10).

[10]文启湘,文晖.加快发展绿色消费——再论推进消费转型升级[J].消费经济,2017(1).

[11]刘雪艳,齐捷,王在宇.新兴信息消费内涵界定及特征分析[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6(11).

[12]尹新丹.我国消费结构升级研究的理论分析[J].价值工程,2017(5).

[13]文启湘,文晖.加快推进消费转型升级——新常态下消费发展的若干思考[J].消费经济,2016(1).

[14]周文,倪瑛,常瓅元.中国消费者境外消费的特点、成因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J].学术研究,2016(6).

[15]林晓珊.增长中的不平等:从消费升级到消费分层[J].浙江学刊,2017(3).

[16]贺正楚,吴敬静,吴艳,刘建江.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与解决要领——湖南省例论[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

[17]严先溥.新消费引领新产业加快发展[J].金融与经济,2017(1).

[18]梁达.综合施策 充分发挥新消费的引领作用[J].宏观经济管理,2017(1).

猜你喜欢
高端供给升级
高端油品怎么卖
小投入,大升级 Polk Audio Monitor XT系列
Polk(普乐之声)推出高端Reserve系列音箱
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高端制造业向更高端突围
“澳”式无双开启高端定制游
回暖与升级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