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市文化街区景观改造与策略研究

2018-06-09 06:25
巢湖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蜀山合肥市创客

刘 璇

(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安徽 合肥 230051)

1 引言

城市文化街区作为城市建设和风貌的集中体现,其集时尚商业、休闲观光、景观环境塑造于一体,成为城市中最具魅力和发展潜力的重要区域。文化街区作为城市文脉、历史发展和创意产业的有效载体,它的形成与发展具有历史及现实意义,对于城市历史遗产的保护、城市文化产业的集聚和城市文化气质的提升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城市文化街区的建设中呈现出均质化和同质化严重的现象,各地景观设计千篇一律,缺乏“时代精神”和“地域特色”。再加上建设资金、设计水平和后期管理的不确定性,对城市文化街区的景观改造提出了新的挑战。

本文基于实地调研,对合肥市文化街区景观改造模式进行研究,把握城市文化街区景观环境的基本特质,结合城市景观学、生态学、建筑学、行为学等多种学科,最终提出合肥市文化街区景观的提升策略与方法。

2 合肥市文化街区景观现状

合肥是安徽省的省会,拥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地处华东经济板块,位于两江之间、环抱巢湖,具有优越的地理资源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在新时代的发展中,合肥市抓住机遇,加大城市建设与发展,文化街区作为展现城市历史文化,彰显城市现代魅力的窗口,已经成为独具特色的城市名片[1]。城市文化街区的景观改造对于城市居民而言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生活居住环境,对于城市旅游观光者而言是展现合肥市开放、包容、创新、文明形象的有效途径。

经过实地调研,合肥市目前拥有十余个城市文化街区,例如城隍庙、罍街、黉街、半边街、中隐于市、香街、金大地 1912街区、后街、淮河路步行街、宁国路龙虾一条街、鼎街等,可从文化街区的地理分布图(图1)中看出,主要集中于黄山路大蜀山板块、老城区三孝口板块、磨店职教城板块和宁国路板块等,以自然风景区、人文历史景区和科教城为依托,打造城市文化街区景观带。但是,由于城市建设和商业的快速发展,文化街区的景观建设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图1 合肥市文化街区景观分布图

2.1 景观设计同质化严重

所谓景观同质化,是指景观元素运用、形式表达甚至设计手法均相互模仿,以致逐渐趋同的现象[2]。分析合肥市文化街区的景观构成形态,大致可将文化街区景观同质化要素分为景观建筑、景观节点、景观道路和景观植物四大类(表1)。

表1 合肥市文化街区景观同质化元素分析

2.1.1 景观建筑

不少文化街区建筑呈现出千篇一律的“古建风格”,建筑的形式、色彩、材质趋于一致。传统街区被成整齐划一的“新面貌”所代替,呈现出单调的景观布局,从而失去了原有的自然韵味和文化特色。而且,合肥市文化街区景观建筑的使用功能较单一,主要用于商业经营、娱乐休闲和基础设施服务,建筑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

2.1.2 景观节点

文化街区的景观节点一般分为入口空间、中心景观空间、休憩空间及其他重要节点空间。经过实地调研发现,合肥市大多数文化街区的景观节点主要是由特色雕塑、入口门楼、景观花坛这三种设计形式组成,休憩空间常与商业空间相结合,休息区较少,不能满足人流量大的景区需求。再加上景观节点的空间布局较单一,主要以环形为主要活动空间,减少了空间活动的趣味性。

2.1.3 景观道路

景观道路是文化街区建设的重要方面,主要连接商业区和住宅区,但景观道路的布局形式相似,很多道路设计“由曲为直”,缺失了原有的自然、生态性,在细节处理上缺乏创意。

2.1.4 植物景观

文化街区的植物景观主要集中于道路绿化和休闲区绿化。合肥市文化街区的景观植物的种类不够丰富,植物配置上雷同现象较普遍,乔木层以香樟、杜英为主,灌木层以红花檵木、瓜子黄杨等为主,本土植物使用率低,植物的后期维护不到位。

2.2 景观基础设施不完善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超过半数的人认为基础设施不完善,不能满足人们日常的出行需要。例如淮河路步行街上的景观设施严重缺乏,仅设了30多个座凳,城隍庙的停车位只有70多个,严重影响游客的出行和观光旅游的质量。在文化街区景观改造过程中,还忽略了残疾人通道的设计,景观基础设施的人性化设计不到位。文化街区的改造一般是历史文化积淀厚重之区,也是城市社区人流量较多的地区,再加上地下空间利用不足,往往会出现交通拥堵现象。可见,景观设施的缺乏是目前合肥市文化街区急需解决的问题[3]。

2.3 景观地域文化的断层

地域文化是一个城市有机成长过程中不致迷失的坐标,地域文化在景观设计中所体现的最深刻的意义在于人生存的深层维度的转变,涉及了一个地域和年代的人们所普遍认同的地域精神、时代精神和价值取向。但是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和区域景观趋同化的影响,城市文化街区建设中出现地域文化断层现象[4]。

3 合肥市文化街区景观改造模式

结合合肥的实际情况,合肥市文化街区景观改造更新模式主要有三种,一种是将老城区中的社区空间进行更替,利用文化资源和创客孵化基地,打造创意产业园;一种是城市历史建筑和设施的再利用,仍保留部分原有建筑和景观,形成文化遗产改造模式;最后一种就是基于原有的自然资源,根据旅游和生态发展的需要,对城市街区进行全新改造。

3.1 创意产业模式——罍街AS·创客1980街区

文化街区创意产业改造模式一般适用于原有地块具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经济价值。它可以利用文化教育资源、依托创新科技产业打造集设计、展示、研发于一体的文创商业模式。此类文化街区空间丰富多样,产业业态齐全,吸引很多的年轻人,是未来城市文化创意街区发展的新趋势[5]。

如合肥市罍街AS·创客1980街区,将城市老旧巷道与城市记忆相结合,并全部吸纳创业者为经营户,打造创客孵化基地、文化创意基地、提供大学生创业就业平台,成为安徽省体量最大的“双创”基地。罍街AS·创客1980街区位于合肥市宁国南路与水阳江路交口西北角,全部利用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老旧建筑改造而成 (图2),一共由七个建筑单体组成。街区的一层打造成安徽最大的创意市集,二层及以上打造创意工作室与创意展示和交流区,形成丰富多样的创客空间。

图2 罍街AS·创客1980街区景观改造前后对比图

罍街AS·创客1980街区遵循打造精品城市文化街区的要求,发掘城市的文化符号和创新空间,将城市记忆与街区进行融合,对学校老建筑进行改造,主要分为五大板块,即文创市集板块、创意设计板块、互联网平台板块、创业孵化器板块、创客公寓板块(图3)。目前,罍街AS·创客1980街区是安徽省体量最大的创新、创意、创业街区,成为老城区旧街道改造的典范[6]。

图3 罍街AS·创客1980街区

3.2 文化遗产模式——城隍庙文化街区

城市街区文化遗产改造模式是指对具有历史文化特质的城市公共空间及街区环境进行有序改造、整治、充实的过程,其目标是提升环境空间的品质,突出城市地域文化特色。

合肥市城隍庙街区经过改造后呈现出不一样的风景。出于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合肥市政府决定保护城隍庙历史街区,主张在不完全拆除的前提下进行街区更新,一方面整改其建筑风貌,另一方面更改其业态,使其转变功能,从原先的小商品批发集散市场转变为展现城隍文化特色的步行街区。在景观布局上更加合理,充分利用了原有的道路格局,突出地域文化和民俗风情,成为合肥市展示历史场景、市民生活、休闲观光、文化形象的窗口。

3.3 旅游观光模式——大蜀山半边街

旅游观光模式的形成伴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休闲和旅游活动逐渐成为了寻常百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文化街区作为城市文化的遗存,既有建筑空间的形式美,又有文化层面的艺术美,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和文化价值,也满足了人们对于休闲文化的需要。

合肥市大蜀山脚下的半边街就是城市街区旅游观光改造模式的典型。半边街依托大蜀山风景区依山而建,一半山,一半水,一半街的景观格局,将街区建在景区中,将风景融入到街区中的景观定位,不仅完善了大蜀山的商业、文化、旅游配套,更是大蜀山历史文化的活态载体。街区的景观设计借用景观组团的形式展现了蜀山开源、生态蜀山、大美蜀山、诗词蜀山、那年蜀山、历史蜀山六大景观节点。将地域文化特色与街区景观有机融合,设计了饱含寓意的“蜀僧开源”水景雕塑、具有山水人文风情的“蜀山徽韵”大型铁画、展现古文魅力的诗词墙等街区景观。

大蜀山半边街景观设计深度挖掘了合肥文化、蜀山记忆、民俗文化的图形符号,在继承历史文化底蕴的同时也注重时尚的创新,将大蜀山的特色风土人情与城市街区韵味合二为一,充分展示了合肥市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大蜀山景区风情,更是极大地解决大蜀山景区的旅游休闲配套,该处已成为合肥市新的城市文化名片。

4 合肥市文化街区景观改造提升策略

4.1 城市意象与景观相融合策略

文化街区建设在当今城市更新的过程中,往往会忽略对城市意象和城市文脉的挖掘,失去了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形成千篇一律的景象。城市意象包含了人们对所处的城市景观的心理反应,而城市街区的景观设计离不开对人的活动行为和城市文化风俗的探讨。城市文化创意街区可以展现城市的过往痕迹与性格特征,已经逐渐成为城市意象的集中体现。同时,从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意象延续的角度,文化街区作为保护和传递城市文化的桥梁,需要通过文化符号的设计语言对城市面貌进行剖析和提炼,进而最大限度的向公众展示城市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底蕴。因此,文化创意街区的设计必须基于城市意象,发掘城市的形象符号,将此运用到街区的景观设计中,才能够增加参与者对文化街区整体品质的认同和评价[7]。

4.2 空间行为与环境相结合策略

城市街区改造一般是基于对原有旧社区街道的改造,它是连接商业区与住宅区的重要区域,而空间是街区景观的主体。空间的结构组织直接影响到人们的心理和行动特点。在城市街区环境中,一般会存在休息、游玩、交往、观赏等行为,其中人的休息行为、学习行为和卫生行为要求空间具有一定的私密性,而交往行为、游玩行为等需要一定的共享空间,按照不同的行为需求进行空间营造,从而达到打造人性化街区的目标。但从调查结果来看,合肥市文化街区改造的过程中往往会忽略对于人的活动行为的系统分析,造成景区拥堵、环境脏乱、休息区域紧缺等问题。设计者应该充分考虑行为和心理的特点,经过系统分析探究街区空间行为与环境的关系,从而设计出人性化的街区景观环境[8]。

4.3 景观生态性与人文性相整合策略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城市文化街区的建设面临着交通压力大、环境破坏严重等现象。近些年,面对城市建设中出现的环境问题,生态城市理念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更加引起人们的关注。文化街区作为城市公共空间中新的构成元素,是一座城市展现地方特色文化的窗口和发展城市绿色空间的渠道。在城市文化街区建设中,必须融入建设生态城市的理念,在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前提下对街区的设计进行长远规划。

在文化街区的建设中不仅要考虑景观生态性,还要考虑到景观的人文性。景观人文特质是文化创意街区地域化表达的基石,通过将地域的景观文化符号融入到规划设计中,使得文化街区更加有“文化”的韵味,展现出城市的性格和魅力。

5 结语

城市文化街区是城市历史文化、地域文脉和创意产业的有效载体。但是,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我国城市文化街区的建设中存在着很多问题。本文分析合肥市文化街区景观现状,解析不同街区景观改造的案例,探讨其景观改造的模式与途径,为今后的城市文化街区景观改造提供参考。在文化街区的建设中,应尊重城市的历史文脉和地理风貌,坚持合理开发和保护城市文化街区的景观,让城市建设更加充满文化气息和时代精神。

[1]夏冬波,彭飞,夏娟.合肥打造特色文化街区路径研究[J].巢湖学院学报,2017,(1):1-6.

[2]陈青红,王国良,徐文辉,等.同质化背景下浙江省“美丽乡村”景观设计[J].中国城市林业,2013,(2):49-51.

[3]杨皖苏,王蛟.合肥市文化产业发展对策研究[J].科技和产业,2008,(12):21-25.

[4]陈刚,郑志元,王颖.地域特色视角下文化创意街区设计策略及表达研究[J].江淮论坛,2014,(6):161-164.

[5]范玉洁,徐曹明.我国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模式和对策研究[J].工业设计,2017,(8):63-64.

[6]刘舒,王梦琪.从合肥罍街AS.1980创意街区看老旧建筑更新及适应性再利用[J].城市建筑,2017,(9):234-235.

[7]刘宁宁.浅谈地域文化景观设计——以关中地区为例[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29):1.

[8]尹楠.浅谈人的行为与空间的关系[J].网友世界,2014,(11):58-59.

猜你喜欢
蜀山合肥市创客
醒狮
川游记之蜀山传
送你一盆小多肉
合肥市朝霞小学
暑期户外科普活动
A Discussion on the Counteraction Tendency of Rural Students in English Learning
论《蜀山剑侠传》勾勒的生命运行轨迹图
让路人都可以坐下来当创客
创客
创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