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组合赋权法的皖江城市带经济社会发展绩效评价体系研究

2018-06-09 06:25李旭辉刘思宇
巢湖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皖江赋权经济社会

李旭辉 刘思宇

(安徽财经大学,安徽 蚌埠 233030)

1 引言

皖江城市带规划范围为安徽省长江流域沿线,处于中国人口密集、消费需求较大的最靠近东部的中部地区[1],主要由合肥、芜湖、马鞍山、安庆、滁州、池州、铜陵、宣城、六安(金安区和舒城县)9个地级市构成,是拓展国内市场、启动内需的关键区域。2010年1月,国务院正式批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这意味着皖江城市带正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这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2],为推进安徽参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为中部地区加速崛起点燃了助推器。2016年11月,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印发《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修订)》(皖政[2016]100号),这是为进一步打造皖江城市带升级版,促进安徽省科学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因此,皖江城市带的建设有利于充分发挥辐射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推动形成东中西协调互动、共同发展新格局,是实现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载体。

皖江城市带要发挥其辐射和引领作用,关键是要将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绩效的指标纳入为皖江城市带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的重要构件,让其成为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指南针”。在新发展理念视角下,皖江城市带经济社会发展整体绩效如何?皖江城市带各区域经济发展有哪些优势与不足?具体特征和差距如何?这是皖江城市带建设过程中要解决的重要问题,而问题解决的关键途径就是构建皖江城市带经济社会发展绩效评价体系,并进行科学严谨的实证分析。该评价体系的构建是促进皖江城市带充分发挥引领和辐射作用稳步推进的重要抓手,是引导各级政府按照新发展理念要求推进皖江城市带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的“指挥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2 皖江城市带经济社会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强调要引导经济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指明了我国经济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针对传统经济强调“老路既走不通、又走不远,还会付出极大的代价,必须开辟新的发展路径,激发经济潜力,引领经济发展走向更加光明的未来”[3]。因此,将经济发展效益惠于民众,为人民生活提供保障,培养创新人才,以科技创新作为突破口,实现新型产业结构产生,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引领国家经济健康发展的新的框架。由此,本文从经济发展、科技创新、资源环境、民生改善四个维度测度皖江城市带经济社会发展实施绩效。

2.1 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状况是经济社会发展绩效的重要表现。皖江城市带经济发展战略的定位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对外贸易和财政收入三个方面。产业结构是衡量经济发展程度与经济发展活跃度的重要方面,体现了产业结构优化的效果。对外贸易状况是衡量经济开放发展的重要方式,对外贸易发展的状况对环境能源效率、人力资源整合都具有重要影响。财政收入是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实现资金合理配置的重要手段,所以它也是经济发展状况的重要表征。

2.2 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状况决定了社会生产力水平,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科技创新可以从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两个方面来表征,根据创新投入要素和产出效果,设置专利授权数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数量、R&D人员总数、R&D经费内部支出总额、科学技术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等观测指标。其中,专利授权数量体现了一个地区的技术能力,大量的专利产生的附加值可以扩大当地经济在新兴产业的优势,具有一定的发展控制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数量、R&D人员总数、R&D经费内部支出总额、科学技术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等指标可反映出有关部门对科技创新的重视程度。

2.3 资源环境

资源环境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直接影响皖江城市带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资源利用水平不仅仅要看数量,还要关注质量,因此选择单位GDP能耗作为表征指标。单位GDP能耗一方面可以传递出地区经济发展的成本与生产技术水平,另一方面可以作为地区发展对于资源的依赖程度的测量标准。环境保护主要反映了经济社会发展对环境生态的影响,环境保护要求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环境保护是经济社会发展实施绩效的重要表征。

2.4 民生改善

民生指实现与人的生存、发展权利有关的全部需求。民生改善是实现社会和谐,促进经济稳定发展的基础,因此,民生改善是皖江城市带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表征。民生改善首先要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和谐生存环境,才能保障人民生活水平,所以民生改善可以从公共基础和人民生活两个方面来体现。公共基础主要反映了民生相关的教育投入、医疗投入、文化投入、社会保障与就业投入、基础设施投入等情况,因此可以作为民生改善的重要表征。民生改善的最终目标是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所以人民生活状况是民生改善的第二个重要表征。

基于上述皖江城市带经济社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结合《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对皖江城市带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遵守全面性、科学性、代表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资源环境和民生改善等四个准则层基础上构建了包含9个一级指标和27个二级指标的皖江城市带经济社会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皖江城市带经济社会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

3 皖江城市带经济社会发展绩效评价方法和评价模型

3.1 基于组合赋权的评价方法

评价方法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上述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系数的确定。基于学者们的研究,评价方法可以分为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两种。主观赋权法是一种根据专家经验来确定权重的方法,其优点是能够较好地反映主观因素对权重的影响,缺点是受专家个人偏好影响较大,且无法反应客观条件的变化[4];客观赋权法是一种根据原始数据之间的关系通过一定的数学方法来确定权重的方法,优点是其判断结果不依赖于人的主观判断,有较强的数学理论依据,但是存在无法反映专家经验的缺点。因此,组合赋权法被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所采用,它能很好地综合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的优点,从而获得更加科学合理的权重系数,并使得评价结果更加准确。因此,本文采用主客观相结合的组合赋权法,其中主观赋权法采用序关系分析法(G1法)进行权重系数计算,客观赋权法采用熵值法确定权重系数。

3.1.1 序关系分析法(G1法)的基本原理及权重系数确定

G1法是根据专家凭借经验确定一个评价指标相对于另外一个评价指标重要程度的比推算出各指标权重的一种主观赋权法[5]。其计算过程如下:

首先邀请专家对评价指标集建立序关系,记为在序关系确定之后,其次需要确定相邻指标(xk*和x*k-1)的相对重要程度。邀请专家对确定序关系之后的两两相邻的评价指标重要程度之比做理性判断,记为:

其中,wk-1代表指标x*k-1的权重系数;wk代表指标xk*的权重系数。rk代表评价指标xk*和x*k-1的重要程度之比,其赋值规则为:rk=1,说明指标x*k-1与指标xk*具有同等重要性;rk=1.2,说明指标x*k-1比指标xk*稍微重要;rk=1.4,说明指标x*k-1比指标xk*明显重要;rk=1.6,说明指标x*k-1比指标xk*强烈重要;rk=1.8,说明指标x*k-1比指标xk*极端重要。

最后根据专家给出的rk的理性赋值,得到评价指标xm*的权重系数wm,其计算公式为:

按照上述公式得到评价指标xm*的权重系数wm之后,将wm的值代入公式(1),将分别得到wm-1,wm-2,…,w1的值,将 xk*与 xk进行一一对应之后,最终将得到评价指标集的G1法的权重系数。

按照G1法的基本思想和过程,本研究邀请了国内从事经济社会发展的权威专家,专家根据知识和经验确定了序关系,并根据公式(1)和公式(2)进行权重系数计算,最终获得主观赋权法的权重系数,如表1的第六列所示。

3.1.2 熵值法的基本原理及权重系数确定

熵值法是一种指标权重由各指标实际数据提供的信息来确定的客观赋权法。指标的熵值越小,则该指标表达和蕴含的信息越多,对于评价系统的作用越大。计算步骤如下:

假设有m个评价指标集,n个评价对象,从而构成原始指标数据矩阵。其中xij代表第i个评价对象所对应的第j个指标的原始数据。在得到原始数据以后,按照熵值法的第一个步骤,需要将各指标同度量化,其量化式子记为:

然后计算评价指标的信息熵值ej。在上述各指标同度量化后,利用下述公式可以求得各指标信息熵的值,记为:

再次计算评价指标j的差异性系数gj。定义差异性系数gj=1-ej,j=1,2,…,m。最后获得各评价指标的权重系数wj,记为:

按照上述熵值法的基本思想和步骤,本文首先收集了皖江城市带的28个指标的数据,从而得到了原始指标数据矩阵。然后分别按照公式(3)、(4)、(5)求得了所有评价指标的客观赋权法权重系数,如表1的第七列所示。

3.1.3 基于组合赋权的权重系数确定

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都有其自身的优点和缺点,但将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两者组合起来共同确定权重系数,可以取长补短,弱化两者缺点带来的偏差,从而提高权重分配的科学性。因此,基于主客观的组合权重系数取G1法和熵值法确定权重系数的算术平均值,如表1的第八列所示。

3.2 评价模型

评价模型是通过一定的数学模型(或称综合评价函数、集结模型、集结算子)将多个评价指标值“合成”为一个整体性的综合评价值[6]。“合成”的方法主要有两种,分别是线性加权综合法和非线性加权综合法,它代表了两种评价模型。其中线性加权综合评价模型主要应用于评价指标相互独立,关联性不强的情况。本文的评价指标关联性较低,因此,皖江城市带经济社会发展绩效评价模型采用线性加权综合法,其评价模型为:

其中,ui为第i个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绩效评价值,zij为原始指标数据xij经过数据标准化处理后的评价指标数值,wj为第j个评价指标对应的权重系数。

4 皖江城市带经济社会发展绩效评价与分析

4.1 数据来源与标准化处理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皖江城市带,因此,评价对象主要是皖江城市带所包括的共计10个地区。本文以10个地区作为评价对象,利用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其实施经济社会发展绩效评价。评价指标的数据主要来自《安徽统计年鉴》(2016),合肥、六安、马鞍山等城市的统计年鉴,以及不同地区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因此,评价指标的数据来源都是官方渠道,数据真实可靠。

按照本研究构建的评价模型,在评价值的计算过程中,首先需要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数据标准化处理主要包括指标类型一致化和指标无量纲化处理。指标类型一致化是将不同类型的指标全部处理为同一类型的指标。比如“收益型”指标,其取值越大越好,但是“成本型”指标,其值越小越好。本文对“成本型”指标采用取倒数的方法,使其转化为“收益型”指标。数据处理还包括无量纲化处理。无量纲化处理主要基于每个指标都有各自的量纲和量级,具有不可公度性,所以每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绩效评价值的计算要消除不同量纲和量级不一致带来的影响。指标无量纲化处理有多种方法,本研究采用学者们广泛应用的“最小-最大标准化法”,即:

式中,zij是经过指标无量纲化处理后的评价指标数据,xij表示原始评价指标数据,max{ xij}和min{ xij}分别表示第j个指标原始数据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4.2 实证评价与结果分析

通过对10个地区的评价指标数据完成收集和标准化处理之后,并采用G1法与熵值法相结合的方法确定评价指标的组合权重,利用构建的评价模型计算出皖江城市带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绩效评价值和排名(如表2所示)。

表2 2015年皖江城市带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绩效评价值与排名

根据2015年皖江城市带经济社会发展绩效的评价值,可以将这10个地区划分为三类。合肥、芜湖、滁州属于第一类,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绩效良好;安庆、铜陵、宣城、马鞍山属于第二类,经济发展状况较好,池州、金安区、舒城县属于第三类,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绩效较弱。

在第一类中,合肥在综合排名居于第一,合肥的“工业立市”为其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涌现了一批包括合肥百货、安徽建工、安徽国贸、安徽中烟等驰名中外的大型企业。同时合肥还具有作为省会的优势,享有诸多国家政策规划带来的福利,比如2016年新成立的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芜湖的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水平使其综合排名处于前列,但是合肥市和芜湖市的民生状况没有与经济、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分别排在第三与第七,虽然两市的交通系统完善,人均可支配收入较高,但是两市教育经费、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文化体育与传媒、社会保障与就业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不高。相反滁州市的民生状况优于经济发展,在这一准则层排名上超过了合肥市与芜湖市,良好的教育基础,有保障的人民生活,更有利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但其第一产业GDP所占比重过大,第三产业GDP所占比重较小,可以看出滁州正在加速产业调整,其经济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在第二类中,安庆市与马鞍山市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安庆在综合排名列于第四名,但在经济发展却处于第七名;马鞍山综合排名是第七名,但经济发展排名第三。安庆的综合排名较高主要基于其民生状况较好,但经济发展却处于劣势。在经济方面,安庆市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处于中等水平,其第三产业占总生产总值比重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略高于其他地区,但是第三产业增加百分比最低,这是制约其经济发展的原因之一。而马鞍山综合排名较差,主要是由于其为单位GDP耗能最高的地区,这影响了它的整体排名。同一层级的铜陵与宣城发展较为均衡,宣城应在经济发展上重点规划,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建立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第三类别中,池州、金安区、舒城县的综合排名较差,在其他准则层方面也处于落后位置。纵观各个指标,池州市为节能环保提供较大的财政支持,其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虽然不大,但是增加百分比相对靠前,金安区与舒城县在所有指标均处于后两位。池州部分乡镇和舒城部分地区被划为省重点生态功能区,因此,池州、舒城县除了在科技创新上寻找经济突破口,还可以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开发旅游业,调整产业结构,多元化发展。金安区可以利用招商引资,扶植重点企业带动整体经济发展。

5 提升皖江城市带经济社会发展绩效的措施

5.1 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同步,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粗放型的发展带来的经济增长,不仅在短时间内会对自然资源与生态系统造成破坏,还会影响未来经济的发展。因此,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注意保护生态环境,从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结合皖江城市带经济社会发展绩效评价结果,可以从以下几点着重加强:一是加快“绿色环保”工业建设,优化生产工艺,尽可能使用可再生能源,引进节能生产设备与高效废弃物处理设备,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单位GDP能耗,废弃物处理达标排放或进行二次利用;二是着力发展生态旅游业,位于生态功能区内的地区可利用现有生态资源发展旅游业避免经济发展与环境相矛盾。三是政府可以进行政策引导,提高公民环保认知度,加强环保部门执法力度。

5.2 保障与改善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通过上述的实证结果可以看到,经济发展排名靠前的城市,民生与经济的不对称性相对较大。因此,正确处理民生改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是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前提。可以从以下几点着力加强:一是扩大教育资源与医疗资源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关注就业,尤其是大学毕业生这一群体,避免造成教育资源浪费,平衡毕业大学生供求结构,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

5.3 加强自主创新,提高产业优势与竞争力

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经济就会出现低质量的增长,过分的依赖于劳动力投入与物质资源的消耗;相反科技创新能力较强,生产力由科技成果代替,从生产原材料到生产过程等的支出都将会较少,表现为一些拥有多项专利的企业会将生产加工厂设立在劳动力与资源成本较低的地区实现利润最大化,因此,要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业优势与竞争力。一是政府需加大支持力度,提高资金投入,加强科技资源管理,对大型企业的研究给予方向性的指导,对重点技术重点领域重点发展,建立技术交易平台引导大型企业带动同类型企业技术革新形成自主品牌;二是完善相关政策与制度,调整税收制度,对高技术企业实行税收优惠,完善知识产权与专利保护,提高创新技术转化率;三是“抓住”创新型人才,从根本着手充盈创新团队,一方面做好人才培养,另一方面吸引凝聚创新人才,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形成公平竞争,使人才尽其用,充分发挥创新能力。

5.4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不同的产业结构适用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不同、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分工的变化也将导致主导产业的更替,优化产业结构可以有效合理地配置生产资料(资源、劳动力等)。现阶段,可以从这几个方面着力加强:第一,提高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促进就业,经济发展与失业率呈正相关,但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与失业率呈负相关[7],发挥服务业吸纳大量劳动力的特性,解决部分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第二,提高固定资产投资效益,促进政府财政收入增加、实现资金再分配,政府的宏观调控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驱动力,固定资产投资收益是除税收外提高财政收入的有效手段;第三,皖江城市带继续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利用大城市资源推动产业结构从简单农业、工业生产向创新发展转移,培养专业人才,积蓄实力,摆脱经济依赖性,跻身于大型一线城市行列。

[1]江六一.新型城镇化视角下皖江城市带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研究[J].中国名城,2015,(2):39-42.

[2]宋在科,朱联河.上市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现状分析——以安徽省上市公司为例[J].特区经济,2015,(1):90-91.

[3]陈理.引领中国经济发展的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J].求是,2017,(14):21-23.

[4]郭永辉,尚战伟,邹俊国,等.群决策关键问题研究综述[J].统计与决策,2016,(24):63-67.

[5]郭亚军.综合评价理论、方法及拓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26-28.

[6]朱启贵.全面深化改革视野下的评价机制设计——对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考评体系的思考[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4,(20):50-61.

[7]吴振球,程婷,王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扩大就业——基于我国1995—2011年省级面板数据的经验研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13,(12):70-77.

猜你喜欢
皖江赋权经济社会
论乡村治理的有效赋权——以A县扶贫项目为例
企业数据赋权保护的反思与求解
试论新媒体赋权
基于改进AHP熵博弈赋权的输变电工程评价
皖江头上第一桥——记望东长江公路大桥精品工程打造过程
“小鲟”过皖江
奋发有为 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弯道超车
“互联网+”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劳动报酬偏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
推进实现“两个率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