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燕
摘 要: 创新发展思政实践教学是进一步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学生思政课参与度、增强学生对思政课获得感的重要方式。本文通过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思政课混合式实践教学模式,为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
关键词: 思政课实践教学;困境;混合式实践教学模式;构建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8153(2018)02-0008-03
从“05”方案到2015年7月中宣部教育部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以下简称《创新计划》)、9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以下简称《建设标准》),再到2017年5月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开展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专项工作的通知》、7月教育部办公厅下发《关于高校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题学习实践活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这些文件都突出强调要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向纵深发展,切实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
当前高校思政课社会实践发展格局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思政实践教学成为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这个问题在高职院校表现得尤为突出。如何通过创新发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成了高职思政课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面临的困境
1. 实践教学课时无保障
《创新计划》沿袭“05”方案的规定,要求专科院校2门必修课程都要开设实践教学。《建设标准》明确要求将思政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落实高职院校思政课1学分的实践教学内容、指导教师和专项经费[1]。根据《建设标准》的要求,思政实践教学更应该是独立的一门课程,但几乎所有高职院都未把思政实践教学作为一门独立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均无独立实践教学课时。
2. 实践教学经费无计划
《创新计划》要求高职院按照在校生总数,每生每年不低于15元的标准列支教师学术交流、实践研修等培养培训[1],学校普遍认为,这项费用不仅包含教师培养培训的支出,也应包括实践教学中带领学生外出参观考察等的费用,这种理解的误差,导致学校没有把思政课实践教学经费列入教学计划支出,无法开展覆盖所有学生的社会实践教学。此外,部分高职院校财务报销制度明确规定,门票不能报销,导致社会实践教学只能选择就近的免费教育基地,无法选择更有参观价值和意义的有门票的教育基地,实践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3. 实践教学形式单一
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单一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当前各校开展的思政实践教学,思政教师是单一组织来源,学校的其他部门没有参与进来,家庭和社会也没有参与;单一的线下实践教学,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主要是线下进行的课堂实践、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教学,线上网络实践教学还在摸索阶段,如何通过线上线下一体化混合式实践教学提高实践育人效果,是思政课实践教学中的短板问题[2]。
4. 实践教学缺少内涵
由于参与实践教学的学生数众多、课时不足、经费不够、不重视等主客观条件的限制,高职院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流于形式、走过场的现象,各校规定不一、要求不一、操作不一,没有明确的硬性规定和具体要求。各校在实施过程中,为完成实践教学任务而由思政课教学单位主观随意制定实践方案、师生均敷衍了事等乱象丛生。实践教学实施前缺少科学规划和设计,主题不突出,实施过程缺少监督和检查,敷衍了事,实施后缺少考核和评估,没有收获,思政实践教学失去了价值和意义。
5. 教师胜任力不够
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青年教师自身知识储备不够、综合能力不高,对学生在实践中提出的社会重点问题、热点和难点问题的理解和把握不到位,不能有效解答和正确引领,对学生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实践困惑和难题,不能有力有理有据地进行分析和疏导;部分教师主观上对实践教学不重视,认识上有偏差;虽然《创新计划》和《建设标准》都要求高职院按照1:550-600的师生比配足配强专职教师[3],但大部分高职院思政专职教师短缺,人手不够,思政实践教学难以顺利开展;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主题涉及诸多专业和领域,思政教师不可能熟稔每个专业和领域,实践指导时难以做到准确和精准;部分老教师,网络操作技术不熟练,主观排斥线上实践活动的开展。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推行混合式实践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和现实性
1. 思政课教学改革的要求
《通知》要求全面推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围绕思政课教学重点难点问题认真研制确定实践主题,思政课教师要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等方面给予充分指导,并采用多种方式开展活动。要引导广大学生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对思政课的理论内容、价值判断等展开深入、客观的思考,力求通过主题社会实践活动使广大学生拓宽视野、了解国情、深化认识、增长才干,并推动理论与实践结合,强化思政课教学效果。文件还指出,思政课实践教学是进一步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也是提升学生思政课参与度、增强学生对思政课获得感的重要方式[4]。
当前高职院思政课社会实践发展格局已经发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变化,思政课实践教学必须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积极推行“课堂+校内+校外+网络”四种实践形式深度融合的混合式实践教学模式,由单一线下实践模式转为线上线下一体化混合实践教学模式,构建具有开放生成性、超越时空性、竞争合作性的师生平等、教学相长的实践教学模式,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
2.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要求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要重视和加强思政课的实践教学,创新实践教学模式,采用多种方式開展活动,仅仅依靠线下实践活动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实践的多样化需求,要借助互联网平台,推行线上线下一体化混合实践模式,让广大学生通过线上线下广泛的实践活动,学而思、思而践、践而悟,以践促悟,在实践中思考人生、了解社会,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
3. “互联网+”时代发展的要求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思政课单一线下实践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实践教学开放、多元的要求,必须积极探索线下和线上“互联网+”实践的模式,以网络平台为载体,把思政实践教学与“互联网+”有机结合、深度融合,加强思政实践教学的现代化、信息化、网络化建设,让思政实践教学跨越时间和空间限制,实现资源共享、师生无障碍互动,既方便教师对实践的跟踪指导,也有利于师生间、学生间交流分享,增加实践教学的吸引力和辐射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4. 学生自我发展的要求
“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线上线下一体化混合式实践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学生喜好网络随时随地学习和社交的爱好和习惯,线上线下相结合,让学生在多样、立体和开放的实践中获得切身体会和感悟,并以网络平台为载体进行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满足他们超越时空限制,进行随时随地学习,增长知识,增强才干,提高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的能力,促进自己的自由全面发展,做一名思想上合格、政治上可靠、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高职院校思政课混合式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1. 实践主体的多元化和信息化
人们普遍认为思政课实践主体就是思政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这种狭隘的认识也是导致思政实践教学效果不理想的主要因素之一。《建设标准》明确规定,思政课实践教学应覆盖全体学生,由教务处、财务处、学生处、团委、思政课教学科研机构多部门构成责任部门。因此,不仅思政教师要参与,教务处、财务处、学生处、团委等多个部门也要积极参与,思政课教师负责出题目、作指导,其他相关部门协助共同组织实施,确保实践教学保质保量完成。此外,参与实践教学的教师,还要具备一定的信息化技术,能够在互联网上与学生交流互动,能够跟踪实践活动,正确引导、监督和管理学生在虚拟空间的实践活动,确保学生不仅接受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还能传播和创造正能量。
2. 实践内容的系统化和专业化
混合式实践教学模式不仅要对2门必修课的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整合,还要与学校其他部门的大学生暑假社会实践、三下乡等活动相结合,进行统筹规划,制定详细、切实可行的实践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加强对分散式实践教学的组织和管理,完善考核和评估体系,建立实践教学竞赛评比制度。另一方面,要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实践效果,必须与专业紧密联系,鼓励学生从专业角度设计和优化思政课的实践活动方案,力求通过思政实践教学,学生不仅能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还能培养爱岗敬业的职业精神。
3. 实践方式的多样化和现代化
线上线下一体化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实践方式的多样化和现代化,让课堂上由于时间限制不能使用的经典案列、视频资料、微课等优质教学资源,打破时空界限,通过网络提供给师生随时随地使用。网站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微信群、QQ群等,为思政实践教学的跨越时间提供了可行性,既有利于教师开展教学活动,也方便学生利用零散时间积极参与。在课时不足、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开展有大数据提供准确信息的线上实践教学活动,应是思政实践教学积极推广和倡导的,学校要有专项经费用于打造和完善运行高效、操作方便、功能齐全、覆盖面宽广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网络平台。
4. 实践考核的多维化和立体化
当前思政课实践教学考核存在误区,主要定义为对学生的社会实践进行考核。混合式实践教学模式多维和立体的考核体系是对此误区的纠正:按照《建设标准》要求,思政实践教学应纳入教学计划,由学校统筹组织和管理,因此,要建立学校、教师和学生三方共同参与评价的考核体系,建立奖罚分明的奖惩制度,不然,难以扭转走过场、敷衍了事的局面。此外,对学生的考核不能局限于社会实践活动的考核,还应把学生课堂实践活动、校内实践活动、网络实践活动都纳入考核范围。建立多维和立体的实践考核体系,是提升实践教学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必然选择。
5. 实践保障的制度化和常态化
高职院校应严格按照《创新计划》和《建设标准》,重视实践教学在思政课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意义,在实践教学的课时、经费投入等方面充分落实中央文件有关要求,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不能把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视只落实在口号和纸上,要真心实意地完善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保障机制,在教师工作量补贴、实践专项经费和网络平台建设等方面落实到实处,确保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同时,还要把思政实践教学保障常态化,不能来检查的时候突击保障一下,检查完又边缘化。
6. 实践成果的竞赛化和普及化
《质量年专项工作的通知》中,对思政实践教学提出注重总结,加强展示的要求。因此,学校要定期组织对实践作品的评比,鼓励学生把实践教学成果以活动总结、调研报告、小论文、微电影、微视频、微课等不同方式展示出来,评比奖励形式可以是加素质拓展分或者一定的物质奖励,也可以与学生的评优评先相结合,褒奖形式要能吸引学生。把优秀实践成果通过在思政实践教学网站集中展出、展板展出、编辑成册分发各班等多种形式予以展示宣传,让优秀学生和作品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以此激发广大学生积极参与思政课实践活动,争做知行合一的时代新人。
相对于单一的线下实践教学模式,“课堂+校内+校外+网络”深度融合的线上线下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为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拓宽了思路,提供了更多选择,也取得了更好的成效,必将在未来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參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通知[EB/OL].教育部官网.2015-08-17. http://www.jyb.cn/info/jyzck/201508/t20150817_634058.html
[2]王萍霞.“互聯网+”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探[J].广西社会科学,2017(4):212-213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的通知[EB/OL].教育部官网, 2015-09-16.http://www.moe.edu.cn/srcsite/A13/moe_772/201509
/t20150923_210168.html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高校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主题学习实践活动的通知[EB/OL]. 教育部官网,2017-07-06. http://www.moe.edu.cn/srcsite/A13/moe_772/201707/t20170710_309039.html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Mixed Practice Teaching Mode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JIANG Yan
(Changzhou Textile Garment Institute,Changzhou 213164,China)
Abstract: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ractic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 is an important way to deepen the reform of this course. It is also a major way to improve students participation and enhance students sense of achievement. Through a combination of online and offline mode of practic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this article carries out a useful exploration and attempt 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ity education and promote Xi Jinping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socialist thought of new era into the curriculum and the mind.
Key words: Practic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difficult situation;mixed practice teaching mode; constr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