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实现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困境与对策

2018-06-07 09:02付海龙王洁
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年2期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高职教育校园文化

付海龙 王洁

摘 要: 从高职院校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所在新时代面临的困境,即:认知困境、教困境、导向困境等入手,分析了所存在问题的主客观原因,提出从顶层设计、“课程+活动”的体系建设以及平台建设等三个方面,初步探索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高职校园的工作思路。

关键词: 高职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8153(2018)02-0023-04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文化软实力的主要内容,也是民族复兴进程中必不可少的精神保障。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他反复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2]。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指出:要分学段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全面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水平,着力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多元支撑[3]。

在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高职教育同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何将优秀的传统文化有效融入高职教育的实践之中,是高职教育工作者在新时代必须面对的重大历史使命。但是,高职院校在实现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工作中,仍然面临一些难题和困境。

一、高职院校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目前面临的困境

我国的高职教育经过近20年的改革发展,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方面不断加强,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对于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等都做出了比较明显的成绩。但是,面对新时代的新要求,高职教育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方面,仍然面临一些困境。主要体现在重技能、轻人文,重知识、轻内涵的认知困境;重素质、轻课程,重活动、轻师资的教学困境;重企业文化融入多于传统文化引入的导向困境。

(一)认知困境:重知识、轻内涵,重技能,轻人文

主要体现在高职院校对传统文化教育的认知上存在一定的偏差,导致重知识、轻内涵,重技能,轻人文的现象普遍存在。

一是重知识、轻内涵。即: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识性宣传和灌输,过于强调学生对传统文化知识点的被动性认知和传统习俗的碎片化记忆。相比本科院校而言,职业院校更缺少对传统文化中民族精神、道德情操、人文涵养的渗透和浸润。优秀传统文化面的内涵不足、学生人文素养相对偏低,这是高职院校在新时代较为突出的问题之一。

二是重技能,轻人文。职业院校的特质使得其尤为重视技能教育,因此在传统文化教育上,不能很好地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不能很好地和学生的职业岗位目标相结合。从而在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工作上陷入一种被动的、应付式的教育困境,除了迫不得已保留的外,能删就删,能减就减。如:普遍删减文化素质课程,甚至大幅压缩《大学语文》这样基本、必需的人文课程的课时,应付式地开设一些素质拓展课程。

(二)教学困境:重素质拓展,轻课程建设,重学生活动、轻师资队伍建设

一是重人文素质拓展活动,轻课程建设的困境。高职教育经过十几年的内涵式建设,大多形成了自己的一系列人文素质拓展活动的品牌,这些活动品牌,也逐渐成为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但是相比丰富多彩的素质拓展活动而言,职业院校能够开设传统文化专业课程的微乎其微,很多学校只开设有“大学语文”、“中国文化史概论”之类基本的人文素质课程。同时,教学内容在系统性、整体性方面相对不足:相对专业课而言,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学方面,不能站在民族文化使命感的高度,系统科学地进行顶层设计,不能以专业的视角,对教学环节缺乏规范有序的整体设计。即使是已经开设的素质拓展类课程之间,教学目标孤立化、教育内容碎片化,从而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二是重学生活动、轻师资队伍建设的困境。高职院校通过传统的学生活动,如社团活动、主题班会、各类校园文化节等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形式相对比较丰富多彩。但是在师资队伍建设以及与之相关的教材体系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则显得尤为不足。主要表现为专业的师资力量严重短缺,已有的师资力量整体素质亟待提升。很多学校认真思考如何构建专业的师资队伍,或是通过对传统文化比较了解的相关专业教师开设素质拓展公选课,或是通过思政课教师的教学进行知识点的灌输,或是聘请校外的专业人士作报告来完成。从教学效果来看,上述做法虽然可行,但是教学的感染力不强,教学方法和手段也相对滞后。而与师资队伍建设同步的教材体系建设、课程体系建设几乎空白。

(三)导向困境:重视企业文化的融合,多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高职教育进入21世纪,经过十几年的示范校建设、骨干校建设以及现在的优质校建设等等,内涵式发展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在文化育人方面,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办学特质,使得大多数职院校更多地强調企业文化进校园,强调校企文化的互融互接。在人才培养中,强调与企业零距离对接,打造具有职场意识、具备职场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职业人”。其结果是:高职院校培养出了企业“进厂即上岗”的熟练工,但是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在3-5年后远远落后于本科院校的学生,普遍表现为后劲不足和发展后续空间不足。问题的根源之一,就在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高职教育中的缺失。

二、问题的根源

(一)高职教育的特殊性

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在于其即姓“高”,更姓“职”。在我国现有的教育管理体制中,高职教育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归属于职业教育部门的。这从教育组织行为学的角度来解释,高职教育客观上还是属于职业教育。

高职教育的学制一般为三年。其中,按照理实一体化、理论“必需、够用”的教育导向,高职院校要分出50%左右的学时从事实践教学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有的学校或者专业甚至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弹性学制。这必然促使高职院校的教师和学生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自己所认为“该用”的地方。学生对专业技能掌握得好,可以立马在各类竞赛中或者就业创业的过程中得到很好的体现,从而彰显职业院校的办学水平与办学实力,而引入传统文化这样的短期内难以看到“显性教育效果”的行为,就相应的会被打上折扣。

(二)学生的重视力度不够

如果说高职教育的特殊性属于客观因素,那么这种客观因素产生的结果就是一种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认知误区。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重视,源于这种错误的标签理论:在主观认知上给职业教育贴上了一个标签,读不了本科,才会读高职,把就读职业院校的目的,归结为掌握一项谋生的技能。所以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加显得急功近利,把专业课的学习看作是必需的,而文化类课程的学习则无足轻重。学生热衷于参加各种技能竞赛、专业技能证书的培训和考试,热衷于学习和模仿师兄师姐们在创业就业方面的成功案例。这种主观认知上的功利性和现实性,使得他们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学习。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对职业教育有个准确的定位:我们瞄准的是产业链、价值链的中高端,要培训中高端的技术人才,不是培养一技之长。一技之长是职业培训,不是职业教育[4]。

三、高职院校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在新时代的实现渠道

按照教育《纲要》提出的要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进校园工作,要整体规划、分层设计、有机衔接、系统推进。这里,笔者从顶层设计、“课程+活动”的体系建设以及平台建设等三个方面,初步探索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高職校园的工作思路。

(一)加强顶层设计,从制度层面落实相关政策,实现“文化植根”

加强系统设计,将传统文化渗透到办学理念中去,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首先,要在制度层面进行落实经费保障、组织保障和制度保障。学校应出台相关的制度,确保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有固定的经费渠道,有强有力的领导机构和得力的组织部门。

二是在校训、办学定位、办学宗旨、办学理念等方面,渗透传统文化,实现“文化根植”。要积极吸收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传承学校发展历史中凝练出来的文化精髓,提炼和形成体现职业院校的校本特色、区位特色和行业企业特色的办学理念和校园文化。

三是落实国家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相关政策,结合教育主管部门的工作要求,通过规范化、持续化的教育教学行为确保优秀传统文化“根植”在学生的灵魂深处,并内化为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学生将来的可持续发展打下牢固的根基。

(二)通过“活动+课程”一体化的体系建设,实现“文化育人”

结合职业教育的特殊性,把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与开设相关课程的教育行为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体系化的文化育人模式。

一是职场礼仪学习。发扬传统文化的“礼”文化,开展职业礼仪训练。把学生修养活动与礼仪培训、礼仪大赛相结合,与礼仪课程有机结合,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素养。

二是职业人格养成。职业教育对高职学生的工匠精神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如吃苦耐劳、勤奋务实、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等职业品格的养成。体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执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的敬业精神,“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艺痴者技必良”的精益求精意识,等等。

三是完善素质拓展课程。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纳入教学内容,并完善相应的课程标准。要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结合地方文化资源和校本特色开设专题传统文化课程。

四是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蕴含的资源,进一步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内容,实现高职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机结合。

(三)通过加强平台建设,实现“文化立信”

将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结合,将校内外实践教学相结合,将企业文化与地方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相结合,全方位、多渠道、多领域地进一步树立高职学生的文化自信。

1. 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结合

一是积极建设好网络教育平台。如全国文化资源共享工程、电子阅览室、在线课程等网络平台,营造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网络渠道。同时,加强对自媒体等新型媒介的引导与监控,发挥好腾讯、微博、公众微信平台等新兴媒体的正能量,避免其负面效应的传播与扩散。使其成为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新平台。

二是充分发挥传统校园媒体的优势。通过校报、校园网、校园广播、日常宣传等多种渠道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使学生达到“耳濡目染,不学以能”的效果。

2. 加强校内外基地建设

积极创造大学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环境。在校内,利用校史馆、图书馆、档案馆等平台,发挥其独特的文化育人作用。在校外,加强传统文化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通过现场参观与考察,让高职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强大,进一步树立文化自信。

3. 重视传统地域文化的引入

企业文化精神与职业教育的融合,和优秀传统文化与职业教育精神的融合,两方面实际上是并行不悖的。优秀的企业文化精神中都包含着传统文化的精华。尤其是一些依托地方成长起来的优秀企业,其文化价值观受优秀地域文化的影响极深。因此,高职教育在引入优秀企业文化的同时,更要重视地域文化的引入。如在地方的民间工艺、非遗传承等方面,通过设立相关技能名师工作室等,将职业教育的相关专业与民间艺人、技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合作,深化优秀地域文化的影响力;还可以通过道德讲堂,主题党日、团日、班会等常态化的平台,聘请地方文化的专业人士进行宣传、解读,增强学生对地方文化的认知感、认同感,从而从感情上提升学生愿意服务地方经济的就业导向,这和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留得住、用得着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完全一致的。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01.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84.

[3]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增强青少年学生的民族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教育部社会科学司负责人就《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答记者问[EB/OL],教育部网站. 2014-04-01 .

[4]教育部副部长:职业教育学生并不是失败者[EB/OL]http://edu.qq.com/a/20150106/008649.htm,2015-01-06.

Dilemma and Strategies of Introducing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FU Hai-long1,WANG Jie2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epartment,Hubei Industrial Polytechnic,Shiyan 442000,China)

Abstract: In new era,introducing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faces cognitive difficulties,teaching difficulties and guiding pligh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reasons,puts forward countermeasures from three aspects of top design,“course + activity”system construction and platform construction,and makes a preliminary exploration on the ideas of introducing excellent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into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猜你喜欢
优秀传统文化高职教育校园文化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地方传统文化对实现中国梦的时代价值
人文主义视野下的高职教育研究
微商思维在高职市场营销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