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二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高质量发展成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城市与区域创新转型的基本导向。在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构建与城市创新转型发展中,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发挥着引擎作用。那么在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下,如何系统地发挥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多重功能,以更好地推进我国城市的高质量转型成为了一项重要的现实课题。李程骅的专著《现代服务业推动城市转型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版,下文简称《城市转型》)对此作了前瞻性的分析。作为国家社科基金课题的优秀成果,《城市转型》一书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提出了可行的路径和实施策略。
众所周知,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的最大区别,就是服务业在驱动城市空间扩展进程中,具有很强的“外部效用”。现代城市、城市群在发展的过程中,其整体竞争力,经济控制力的提升,无不与自身服务业的发展呈现出极强的对应性。服务业在促进产业升级、结构调整、要素集聚、资源配置以及空间重组等功能方面,可以起到加快现代城市转型发展、能级提升的作用。目前我国服务业的规模增长已经超过了制造业,大城市与城市群成为城镇化的主體形态。很明显,现代服务业与城市的创新转型的良性互动,有助于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有效提升城市与区域的整体竞争力,践行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城市转型》综合运用产业经济学,城市与区域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系统探究现代服务业、服务业经济与城市转型的共同特征和对应关系,构建具有针对性的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现代服务业推进城市转型发展的路径,是一部探讨新时代我国城市转型问题的高水平学术著作。
首先,作者深入分析了发达国家服务业增长与城市转型的周期对应的规律性现象,并将此作为国内城市高质量转型发展的重要借鉴。本书通过梳理分析后工业社会时代服务业发展与城市转型的阶段性对应特征,发现从“制造型城市”转向“服务型城市”,是国际城市发展的共同选择,其成功模式分为“产业链延伸型”“整体转换型”“混合发展型”以及“特色引领型”四种类型。作者提出,应借鉴国外经验,结合中国国情,通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构建服务经济体系来实现城市经济转型和功能升级。国内城市应通过构建服务经济主导的现代经济体系,让先进生产要素在城市和区域空间内发挥“乘数效应”,进而搭建国家价值链与全球价值链,全国城市体系与全球城市体系的对接通道和支持体系。这个观点无疑具有前瞻性。
其次,针对高质量发展要求下的中国城市现阶段的转型行动,提出了现代服务业在城市与区域空间创新资源整合中的动力机制和基本路径。《城市转型》通过对近10年国内主要城市服务业的成长进程及现状进行量化分析,从服务业发展增速、规模增长、内部结构变化以及吸纳就业等方面,来分析省域之间、地区之间和城市之间的不同特征,指出只有让主导产业以及经济结构的转型与城市的发展定位呼应,才能保障转型的方向不变,转型动力可持续,真正走出从“投资驱动”到“创新驱动”,从“被动追随”到“主动引领”的中国城市转型的高质量之路。这一转型思路具有引领性。
再次,从现代化经济体系对于产业结构升级和城市空间创新的双重要求来分析,为国内主要城市、城市群构建区域价值链提供了策略建议。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与新型城镇化战略引领下的城市转型行动,成为我国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的重要内容。通过质量、效率、动力的变革来实现高质量增长,是当前城市与区域创新转型的关键,亟需破除制约城市转型的瓶颈,进行空间整合的制度性创新。《城市转型》认为,鉴于城市群已经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主导力量,必须让城市与区域的空间扩展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形成互动与共融之势。因此必须以着力构建区域价值链为纽带,促进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和小城镇构成参差有致的协同发展体系,通过共享型、服务型的产业体系,实现协同发展、分工合作,共同提升转型的效率和质量。这一建议具有很大的可操作性。
进入新时代,坚持高质量发展,必须保持服务业的稳步增长,城镇化率的健康提升和城市转型目标的顺利完成,这是关系到我国现代化阶段性目标能否实现的重大问题。依托创新驱动战略,构建服务经济体系,探索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推动城市转型发展的高质量路径,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此《城市转型》提出了服务业推动城市转型高质量的整体方略,这就是:强化以服务业的发展推动城市与区域转型,实现“五位一体”的现代化理念;深化落实“两个对应”,即服务业增加值与城镇化率提升的对应,服务业结构优化与城市转型质量的对应。以政策的转型、制度的转型和创新文化环境的营造,让现代服务业全面发挥整体带动作用,实现经济转型与城市转型的良性互动,全面提升中国的产业竞争力和城市的能级水准。这些既有理论高度又接地气的精辟分析,反映了作者扎实的学术功底,体现了学者的责任担当。
(作者系南京大学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责任编辑:张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