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民国时期旅邕同乡团体述略

2018-06-07 02:40
传播与版权 2018年4期
关键词:同乡会同乡会馆

黄 晓

“会馆”是以追求商业利益为初衷而建立起来的地域性社会组织,是我国明清时期都市中由同乡或同业组成的封建性团体。迄今所知最早的会馆是建于明朝永乐年间的北京芜湖会馆,随后陆续在全国各市、县及较大乡镇出现,并有全省和全国的组织,是中国近现代最早建立的现代意义上的社会团体之一,也是社会影响力较大的社团之一。清代至民国期间,活跃在南宁的各地旅邕同乡团体建立的乡祠、书院、会馆,分布于南宁各大小圩市。笔者试图对该些同乡团体的情况加以分析,希望能为旅邕同乡团体的研究及该时期南宁商贸发展状况的研究提供一点参考。

一、旅邕同乡团体情况

南宁,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部偏西,地处邕江、左右江交汇之处,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边防重镇和桂西南地区水陆交通枢纽,自东晋大兴元年(318年)置晋兴郡起,就成为大西南地区的重要政治军事重镇。清朝实行行省制,改布政使司为广西省,省会在桂林,南宁府隶属于广西省分巡左江兵备道,南宁为南宁府治所在地,商贸活动兴盛。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1月1日,经清朝廷总理衙门核准,南宁开埠,至此,南宁成为清代广西三个通商口岸之一,吸引了众多省份的商人纷纷到南宁设铺经营。据《邕宁县志》载:“南宁历来为商务之场。在前清时,各省商帮云集,故会馆书院,各省俱有。”①(民国)莫炳奎:《邕宁县志》(民国二十六年铅印本)卷五,社会志二。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5年,第1662页。各省商人中,有实力的便集资兴建同乡会馆,以乡祠、书院、会馆的形式开展商务活动,并作为商务及同乡聚会、议事或寄宿的场所。会馆的出现,是一个地方商业繁盛的标志,同时也体现了组织者在当地的声望、地位。据笔者对可考资料进行统计,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在南宁的同乡团体如表1所示:

清乾隆至道光年间,广东、湖南、湖北、山西、陕西、安徽商民先后在南宁创建省籍同乡团体,并依托乡祠、书院、会馆的形式开展商业活动,这是旅邕同乡团体的萌芽、发展期,目前南宁保留下的几个书院、会馆建筑就是该时期所创立的同乡团体始建,可以说,该期间以上省份的商民在南宁商场除粤商稍占优势外,几乎势均力敌。晚清到民国时期,县籍同乡团体数量大幅增加,尤其是广东县邑同乡团体数量骤增,涉及的区域有新会、顺德、东莞、南海、高明、高要、嘉应、灵川、钦州等地,由中心城市向周边镇圩扩散,如宾州(宾阳)、横州(横县)、府城(武鸣)、隆安等地均设有商业会馆,从中折射出南宁更多是作为农副土特产品输出和外来商品输入的中转市场。

随着商业的发展,市场范围进一步扩大,各商帮对南宁市场的占有份额也发生了变化。安徽、江西不是广西邻省,与南宁在地域上存在着阻隔,湖南、湖北与南宁的交通主要依靠经运量较小的灵渠转西江水路或其他山间旱道,运输成本较高,山西、陕西距南宁更是千里之遥,加之山陕商人以金融、川盐为主要经营方向,与广东商人有一定的重合,故以上几省商贾从入邕商道不如粤商占有地缘优势,经营范围不似粤商广泛,经营方式不比粤商灵活,有些商帮便采取抱团合作的生存方式发展,两湖会馆是湖南、湖北两省,秦晋书院是山西、陕西两省创立的“合伙制”经营方式,但仍无法与粤商相抗衡,目前可考证的湖南、湖北、山西、陕西商人籍同乡会馆也就以上所列两处。而来自广东的同乡团体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书院、会馆建立的时间较早,延续时间也较长,在南宁商贸经济中取得主导地位,这和他们的经营特点及与南宁的地理交通有关。广东商人多为长途批发商,主要从事渔盐产品、外国工业品以及米、糖、茶、丝等商品的收购、运输和销售活动。南宁“据郁江上游,上接左右江交汇点,下与梧粤港各埠,四时电船可通,颇具中继贸易之性质,为左右两江流域

及红水河流域出入口货物之集散地。”①张先辰:《广西经济地理》,桂林:桂林文化供应社,1941年,第218页。在江、海水路仍是主要交通孔道的时期,粤商可把洋货、茶、丝等商品经由南宁分销至云南、贵州,甚至是越南等地,而南宁本地的谷米、木薯、芋头等土产品,以及百色、云贵等地的毛皮、马匹等山货由粤商汇集在南宁再行销至广西各地及其他地区。据《宾阳县志》记载,清光绪(1875-1908年)中期以前宾州芦墟商业发达,商旅云集。洋纱、布匹、苏杭杂货等由芦墟运销经庆远(宜山)至贵州,或经百色运销云南,云南、贵州鸦片及邻县桐油、纱纸、蔗糖、豆类等土特产,亦可经芦墟运往广州、香港各埠。当地产的陶瓷、纸伞、雨帽、毛笔、万金纸、成衣、铜铁器等产品,集中芦墟,销往上林、迁江、都安、那马(马山)及左右江各昌②宾阳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宾阳县志》,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3页。。南宁作为区域性商品集散地的地位最晚在清晚期已得到了确立,而该期间南宁商业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到商业发达的邻近省份,特别是广东省的影响,外来商人是推动南宁商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而粤商则从各商帮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坚力量。

表1:清代、民国时期旅邕同乡团体一览表

二、旅邕同乡团体的特点

首先,从时间上看,南宁最早出现同乡会馆是在清代乾隆时期,与全国会馆发展已渐趋同步,虽然迄今所知最早的会馆是建于明朝永乐年间的北京芜湖会馆,但明中叶到清咸同时期会馆才呈繁荣昌盛景象③王日根:《乡土之链:明清会馆与社会变迁》,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30页。。广西最早出现的同乡会馆是明万历年间(1513—1619年)建造的平乐府城粤东会馆④陈炜:《商人组织与近代民族地区城乡经济的发展——以广西为例》,《青海民族研究》,2008年1月,第19卷第1期,第128页。,但广西各地的会馆绝大部分建于清代,其中康熙至光绪年间建造的至少占70%以上⑤黄滨:《明清时期粤商入桂与广西城镇经济的发育》,《广西师院学报(哲社版)》,1992年第1期。。虽然明末清初的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但经过休养生息,至乾隆年间,广西的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得到了较全面的恢复和发展⑥钟文典:《广西通史(第一卷)》,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64页。,而南宁在清代已成为“商贾丛集,民物茂康”的城市,是当时广西四大城市之一⑦覃延欢:《广西四大城市在明清时期的发展(下)》,《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2期,第74页。。西南边疆地区经济的起步,日趋完善的市场环境为商人从事稳定的贸易创造了条件。

其次,从数量上看,在南宁所建的同乡会馆数量不少,从清代中期至民国时期二百多年的时间里,具有明确称谓的同乡会馆共有38个。但无论是数量还是分布范围,广西或南宁土著商人建立的商业会馆都与外商建立的相差悬殊。南宁开埠前,在南宁建立的同乡会馆中无一是广西本土商人建立的,1907年南宁开埠后,广西玉林等地及南宁本地商人才在南宁、武鸣两地创建会馆、商会。但民国10年以后因兵祸连年不断,市场萧条,原隶属南宁商务总会的各县商会脱离隶属关系,各自为政。可见南宁作为通商口岸后,给各地商人带来更广阔经贸空间的同时,也刺激广西本地商人,促使他们在与日益涌入的外籍客商“商战”的竞争中,发愤图强,随着市场需求抱团或脱单发展。但其所营销的都是当地农产品之间小范围的调剂转输,实为粤商洋货、百货业务的延长。即使具有明显的后起趋势,广西商人在本省商路内也始终竞争不过粤商⑧黄滨:《近代广西城镇的商帮比较—粤港商经济对广西辐射研究之一》,《广西民族研究》,2006年第2期,第178-179页。,南宁本地商人在民国晚期更是有走向衰落的迹象。

再次,从地域分布上看,同乡会馆的发展是由南向北发展的,由周边邻省向中原地区辐射,地缘性优于行业性。在南宁的各地同乡会馆主要是以行政区划单位来划分,有的以省来划分,比如安徽会馆、江西会馆、粤东会馆、浙江乡祠;但更多是是以县邑籍来划分。大到以两省为单位,如两湖会馆、秦晋书院;小的则以两县邑为单位,如广东东莞、南海商民所建的二邑会馆。从目前资料显示,南宁并没有同行业性质的会馆出现,均是同乡异业或同乡同业的商人会馆,地缘还是书院会馆联系的基本纽带,说明并没有某个地域的同行人员在南宁市场取得垄断性地位,南宁还是作为区域性商品的集散地,是北货南进和南货北出的一个重要中转站。

最后,从发展属性看,旅邕的同乡会馆本质上是商业性会馆,转运商业性质突出。依据有三:其一,同乡会馆馆址大都选在商业兴盛的路段,现解放路、壮志路、人民西路等街道在清代、民国时期均为南宁商业之中心区位,有助于工商行业对便利交通的要求与商业信息的及时掌握;其二,同乡会馆的建筑规模大都比较宏大,即使如今只保留一进门楼及其两侧耳房的粤东会馆,占地面积仍有402平方米;现存三进两廊的新会书院占地面积仍有750平方米;安徽会馆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宏大的建筑规模符合商业行会对“门面”的需求。粤东会馆两侧小门上方刻着“居仁”“由义”告诫客商要时刻注意内心存仁、行事循义。南宁市博物馆曾组织一些曾在新会书院生活或参与过书院管理的老人进行座谈,据他们回忆新会书院后座还有一座阁,祀武财神关公,折射出浓厚的商业伦理道德;其三,南宁并非传统手工业产品生产地,“本省工业,无论任何市场,皆粗笨穷陋,无可讳言,不独邕垣一市也。在昔闭关时代,耕而食,织而衣,尚能自给自足”⑨(民国)莫炳奎:《邕宁县志》(民国二十六年铅印本)卷三,《食货志三》,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5年,第724页。。开埠后,南宁商贾云集,“商店九百七十九家……各行中以杂货业为最多”①(民国)莫炳奎:《邕宁县志》(民国二十六年铅印本)卷三,食货志三。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5年,第729页。,杂货业比较依赖于中转贸易,是转运商业的经营特点之一。

三、旅邕同乡团体的用途

各地商民在南宁建立会馆、书院最初的目的是作为商会及同乡聚会的活动场所,但随着他乡人口的大量迁入,为了方便同乡的活动聚会,解决纠纷,维护共同利益,除了具有商务及同乡聚会、议事的功能外,会馆、书院还可作为学堂,供旅邕商人的后代上学读书。同时,也用作家庙和祠堂,在重要的节日或者重要活动上祭拜先祖,祈求来年风调雨顺,生活平安。

(一)信息互通有无,保护同乡商民利益

中国传统文化带有浓厚的乡土意识,是民族重要凝聚力的源泉。通过会馆这个团体互相扶持、互相帮助,使大家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生存发展。据记载,南宁每年都有月饼运到梧州等地出售,由于梧州人喜欢鸡蛋黄月饼,因此每逢月饼制作期,对鸡蛋的需求都会猛增。道光十一年(1831年),刘姓湖南商人从郁江下游运来一批鸡蛋,按惯例都要逗留几天再出售给月饼制作商,后有同乡带来消息,广州将有大批蛋黄月饼倾销梧州,得知这一消息,刘姓商人立即将刚上岸的鸡蛋出手,当晚与月饼制作商结算清楚。第二天鸡蛋跌价,一路走低,惨不忍睹,商人躲过了这场风波②张波:《两湖会馆与湖光小学》,http://www.nnnews.net/xwzx/WHYS/LYGF/201006/t20100604_238954.htm,2010-06-04(文章发布日期)/2017-11-01(作者引用日期)。。

(二)办学育才,作为教育后代的场所

开办学校不仅可供自家小孩念书,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读书环境,还可以延续经商理念教育。粤东会馆就在民国时期先后开办粤华小、中学两所学校,不仅供广东同乡子弟读书,外籍学子也可入学;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湖南、湖北籍商人在两湖会馆开办湖光小学,除聘用两湖籍教师外,还聘用了南宁籍或广西籍的教师和职员;1947-1949年间,新会书院内改设冈州小学,聘请广东新会籍老师,专门教授新会人士子弟。当时书院第一进和第三进建筑的左右两侧次间便曾作学校的教室,书院各进间的天井则变成了学生们的活动场地;福建同乡会开办黄花岗中学;江西会馆开办豫章中学;顺德书院租给南宁商会办尚实商业职业学校,后改为尚实中学,顺德书院部分建筑也作为该校的部分宿舍③周孝先:《南宁的名地同乡会馆》,《南宁文史资料》总第二十辑,1997年8月,第66页。。

(三)作为祭祀先祖的家庙宗祠,表示尊崇并祈求护佑

祭祀是向神灵求福消灾的传统礼俗仪式,向来为商人所重视,不仅祈求生意兴隆,还祈求客居生活平安。始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的邕宁五圣宫,是典型的岭南建筑,不仅供奉着来自北方之神北帝、三界、伏波,还供奉两广地区的西江和珠江流域的人文始姐和保护神龙母、福建台湾一带海民信仰的妈祖。建筑的石条来自广东,屋顶的琉璃瓦出自广东石湾,均体现着五圣宫浓浓的外地商团色彩,外商已把祭祀作为生活中一项重要的活动。2001年新会书院曾出土两件(套)“新会书院”铭铜香炉,出土地点位于书院后座不远处,应为当时建筑后“阁”的位置,印证了新会书院的“阁”是作为一个祭祀场所,或宗教祭祀,或祖先祭祀,相当于宗祠的功能,也说明粤商对祭祀的重视,已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四、近代旅邕同乡团体对南宁的影响

近代南宁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受外籍商贸团体的影响,客商的活动十分活跃,对南宁经济、语言、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一促进商品流通,拉动南宁经济的发展。清代的南宁,地处边疆,尚属于“经济落后”的地区,土著的壮、瑶、侗等少数民族生产力水平比较低。外地商团的到来,不仅带来成本低廉,技术先进的商品,行销南宁各地,同时还带来先进的经营方式、经营理念,使南宁的商业日益发展壮大。至民国,南宁的商业已位列广西第二,“……然南宁上控滇黔,下达港粤……故广西商务最盛者,首推梧州,次则南宁。”④(民国)莫炳奎:《邕宁县志》(民国二十六年铅印本)卷三,食货志三。台北:成文出版社有限公司,1975年,第729页。因数量众多的会馆建筑而得名的“会馆街”(即现壮志路至解放路一带)成为当时南宁著名地标,便是这一时期南宁商贸经济繁盛的体现。其二促使南宁主导语言向粤语转化。据《南宁市志》记载,至民国初年,南宁城区有8万人口,其中一半人讲邕州官话,其他人中应包含了相当数量的白话人群。同时还刊载了用平话、官话、白话演唱的童谣,指出用白话童谣在周围的州县流行颇远,可见白话已在南宁占有一席之地⑤南宁市地方志委员会编:《南宁市志·文化卷·语言志》。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98年,第674-675页。。南宁市近郊居民在日常生活中都使用平话,部分居民则使用壮语,只有进入市区和赶圩的时候才使用粤语⑥利明慧:《南宁文化的“粤化”及其移民背景》,《黑龙江史志》,2008年第13期,第72页。,也从侧面反映南宁市郊的商业受到外商的影响。虽然现在南宁白话语音方面和标准粤语(广州话)有些差别,但和广东讲粤语的人士沟通基本上没问题的。其三是推进南宁与各地区文化的交融。如粤剧、广式饮食在南宁的流行,粤剧传入南宁始于19世纪70年代⑦利明慧:《南宁文化的“粤化”及其移民背景》,《黑龙江史志》,2008年第13期,第72页。,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并逐渐在南宁盛行。如今南宁新会书院作为“粤剧天天演”的固定演出地点,已成为市民一个重要的文化休闲场所。同时,广东特色食物瓦煲饭、凉茶至今还存在南宁的大街小巷中。极具岭南特色的骑楼建筑在民国时期的南宁风靡一时,各大商家争相修建,成为主要商业街道的标志。

五、结语

商业会馆是商业经济发展的产物,地区商业经济的荣枯盛衰表现之一就是商业会馆数量的多寡和分布范围的大小。清中期至民国时期,近于广东,远至山陕,几大著名商帮如粤商、徽商、闽商、湖商、秦商、晋商均在南宁创建商业会馆进行商贸活动,边疆贸易的发展以及丰厚的利润是吸引他们来邕的重要原因,同时也说明南宁市场具有的开放性和包容性。这些商帮创立并依托同乡会馆这个商贸团体,保护其经济利益,构建以亲情乡谊为基石的商业网络,有效地降低异地经营的成本,推动自身资本增长的同时,在客观上促进南宁商业经济的发育成长,也对南宁语言、文化等方面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从另一个方面也反映出南宁作为桂西南地区的重要水陆交通枢纽,在近代对边疆地区开发乃至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都起到了重大推进作用。

猜你喜欢
同乡会同乡会馆
强化农村基层党建 引领乡村振兴之路——石家庄市元氏县赵同乡毛遗村
风雨兼程,紫荆花开——扬州(香港)同乡会十年侧记
一岩九饮会馆
选个累人的店铺
“东方明珠”与“江中明珠”间的浓情厚意——记香港扬中同乡会
千年闽商商会会馆 烟台福建会馆
陈埭镇同乡总会
近代旅外徽州同乡会的治理架构与社会功能
同呼吸 共祭奠——加拿大南京同乡会呼吁全球侨胞团体国家公祭日举办海外同步祭奠活动
或恐是同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