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背综合征的64排CT征象分析

2018-06-06 06:26杨岗张梅花余艳凤张联合王宇翔曹小倩
浙江临床医学 2018年4期
关键词:胸廓曲度右心室

杨岗 张梅花 余艳凤 张联合★ 王宇翔 曹小倩

直背综合征(SBS)又称为扁胸(平胸)综合征[1],或鞋匠胸[2],既往该疾病的影像学诊断主要依靠胸部平片进行测量诊断,随着多排螺旋CT的出现,不但可以进行横断位扫描,而且可以进行矢状位和冠状位重建,可更加准确地测量胸廓前后径﹑左右径等,从而使得诊断更加准确,且能发现胸片不能显示的一些征象。作者回顾性分析了67例SBS64排CT扫描和重建图像,并结合临床相关资料进行分析,以期提高对SBS的认识。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7年5月期间行胸部CT检查的病例(排除有胸廓组成骨骨折﹑肺部严重疾病﹑严重胸膜疾病以及胸部术后等情况患者外)共计1569例,其中男866例,女703例;年龄5~86岁,平均43.8岁。

1.2 胸部扫描方法 采用东芝Aquilion 64排CT,吸气后屏气进行螺旋扫描,扫描范围为肺尖至横膈,得到胸部0.5mm容积数据,然后常规5mm横断位重建﹑5mm矢状位和冠状位重建。

1.3 测量方法 采用宁波明天医网科技公司的eWorldPACS影像工作站中的CT数值测量功能,按下述方法测量胸廓前后径和左右径及胸椎弧度高度:在CT矢状位图像上,选择胸8椎体前缘中部位置,记为A点,测量A点至胸骨后缘水平距离(平行于椎间隙或椎体上缘,如图1),作为胸廓前后径,记为AB;同时做胸4~12椎体前缘的连线,测量A点至该连线的垂直距离作为胸椎曲度弧高,记为AE(如图2);在CT横断位或冠状位图像上,选择通过膈顶最高点位置,测量左右两侧肋骨内缘间的水平距离(如图3),作为胸廓左右径(横径),记为CD。最后计算AB/CD的比值。

图1 胸廓前后径测量:CT矢状位上,以胸8椎体前缘中点为起点,平行于椎间隙水平的横线,延伸至胸骨后缘。如图中白色横线AB所示

图2 胸椎弧高测量:做胸4~12椎体前缘的连线,测量胸8椎体前缘中点A点至该连线的垂直距离作为胸椎曲度弧高。如图中横行白色短线AE所示

图3 胸廓左右径测量:CT冠状位上,选择通过膈顶最高点位置,测量左右两侧肋骨内缘间的水平距离。如图中白色横线CD所示。

2 结果

共有67例符合SBS诊断标准,男19例,女48例,年龄19~58岁。其中28例因胸闷﹑胸痛﹑咳嗽等就诊,39例为健康体检。

CT征象:67例均显示为胸椎的生理曲度变直,胸廓扁平状,右心室出现不同程度的位置﹑形态改变。胸椎曲度弧高AE为1~12 mm,平均(7±1.16)mm;胸廓前后径AB为66.62~81.33mm,平均(73.41±15.67)mm;胸 廓 左 右 径CD为214.9~258.03mm, 平 均(223.15±19.61)mm;AB/CD比值区间为0.22~0.37,平均(0.31±0.025),其中比值在0.36~0.37之间有38例,比值在0.33~0.35之间有19例,<0.32有10例。比值在0.36~0.37之间者(38例):29例为体检发现,9例因咳嗽等原因入院且无心脏不适感;有16例出现心电图的异常,主要表现为ST-T段改变﹑窦性心动过速或过缓,未出现右束支传导阻滞;该组病例均未进行心脏彩超检查;CT上此组有2例出现左心房轻度受压,但心脏未向左侧胸腔移位(如图4)。比值在0.33~0.35之间者(19例):10例为体检发现,9例因胸闷或咳嗽入院;17例有ST-T段改变﹑窦性心动过速或过缓,3例有右束支部分传导阻滞;5例进行心脏彩超检查,表现为右心室流出道血流量增加,未见二尖瓣脱垂等表现;CT上此组有7例出现左心房受压者而无心脏的移位,6例同时出现左心房受压和心脏向左侧胸腔移位。比值<0.32者(10例),均有不同的临床症状出现,如胸闷﹑胸痛﹑心悸等;心电图检查均出现ST-T段改变﹑窦性心动过速或过缓,有5例出现右束支部分或完全传导阻滞;8例进行了心脏彩超检查,均提示右心室流出道血流量增加,未见明确的器质性病变;CT检查10例均出现左心房受压表现,另有5例同时出现心脏向左侧胸腔移位,并有不同程度的扁平胸(如图5)。

3 讨论

SBS主要是由于上段胸椎先天性异常或后天发育障碍,胸椎生理曲度变直,胸廓前后径缩短﹑左右径相对增大,从而导致心脏和大血管受压移位,引起心脏血液流动力学改变,产生一系列类似器质性心脏病临床表现的疾病,称为“假性心脏病”[3]。该综合征为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由Rawlings于1960年首次报道[4]。以往报道本病常见于青少年,女性多于男性,本资料也是女性多发,但本资料中19~58岁均可见。其临床表现多样,但无特异性,部分患者无任何不适,可为体检等偶然发现,本组67例中有39例体检发现,有症状的患者主要表现为胸闷﹑心慌﹑憋气等,有作者[2]认为SBS更容易发生二尖瓣脱垂﹑自发性气胸等病症;但本组病例未发现合并有该症状。正由于SBS临床症状的非特异性和众多医务人员对其认识不足,经常导致误诊[5]。

图4 中度SBS患者,男性,23岁。因咳嗽1月入院,无心悸无气急等症状。CT检查横断位显示胸廓呈扁平状,左心房后缘与胸椎紧密接触,但未见明显受压、心脏无移位(图A黑色箭头)。矢状位重建显示胸椎生理曲度变直,胸廓前后径缩小,AB长度约80.58 mm(图B),冠状位重建胸廓横径约257.34 mm(图C),前后径与横径比值约0.31,且矢状位重建显示胸椎弧高缩小,约 3.13 mm(图D)。

图5 重度SBS患者,女性,35岁。因咳嗽2周入院,偶有胸闷、心慌等症状。CT检查横断位显示胸廓呈扁平状,左心房后缘与胸椎紧密接触,呈弧形受压、心房体积缩小,心脏无移位(图A黑色箭头)。矢状位重建显示胸椎生理曲度变直,胸廓前后径缩小,AB长度约68.56 mm(图B),冠状位重建胸廓横径约 237.62 mm(图C),前后径与横径比值约0.29,且矢状位重建显示胸椎弧高缩小,约2.77 mm(图D)。

本组67例检查者中,所有病例均显示为胸椎的生理曲度变直,胸8椎体前缘至胸4~12椎体前缘连线的垂直距离(即胸椎曲度弧高)缩小,其距离为1~12 mm,平均(7±1.16)mm,其中最大者与临界值一致,最小者约1 mm,胸椎前缘连线几乎为直线,与胸骨一起,形成一边缘较直的锐角。胸廓前后径与左右径比值区间为0.22~0.37,平均为(0.31±0.025)。

对本组67例SBS进行分析发现,所有病例都出现了右心室的位置﹑形态变化,38例属于轻度SBS,心脏相关临床症状轻微,CT上仅有2例出现左心房轻度受压,且心脏未向左侧胸腔移位,虽然有16例出现心电图的异常表现,但主要表现为ST-T段改变﹑窦性心动过速或过缓,未出现右束支传导阻滞;CT表现及心电图均提示轻度SBS对心脏的压迫较轻微。19例属于中度SBS,CT检查7例可见左心房受压而无心脏的移位,6例同时出现左心房受压和心脏向左侧胸腔移位,该13例患者均出现了心电图的异常,表现为ST-T段改变﹑窦性心动过速,3例有右束支部分传导阻滞,而本组另外的6例仅出现ST-T段改变﹑窦性心动过速或过缓;5例进行心脏彩超检查,表现为心室流出道血流量增加,未见明确的器质性病变,这些均提示中度SBS对心脏的压迫较严重。10例属于重度SBS,均有不同的临床症状出现,如胸闷﹑胸痛﹑心悸等,CT上10例均出现了左心房受压表现,另有5例同时出现心脏向左侧胸腔移位,心电图检查均出现较为明显的ST-T段改变﹑窦性心动过速,有5例出现右束支部分或完全传导阻滞,8例进行了心脏彩超检查,均提示心室流出道血流量增加,未见明确的器质性病变,这些均提示重度SBS对心脏的压迫严重。总之,SBS的临床症状﹑心电图及心超表现均与CT显示的胸廓和心脏解剖位置发生改变有明显的关联性。由于SBS患者胸廓前后径缩短,首先表现为心脏前缘与胸骨﹑心脏后缘与胸椎之间的间隙缩小,右心室与胸骨﹑左心房与胸椎的接触面增大,严重者可见右心室﹑左心房的受压改变,表现为右心室扁平状改变﹑左心房后缘弧形压迹。由于心脏回心血流量未减少,右心室心腔相对缩小且流出道内径变小,导致心脏彩超检查出现右心室流出道血流量增加;若压迫更为明显,可导致心脏和大血管向前﹑向左移位,右心室和肺动脉紧贴在胸骨后方,随着时间的延长,心室舒张功能受限﹑心室容量减少,继而导致心排出量减少,最后出现右束支的传导阻滞。因此,作者认为CT所显示的心房受压﹑心脏移位表现,可作为SBS的分级参考:轻度,左心房无或轻微受压,无心脏移位;中度,左心房轻度受压和(或)心脏向左侧胸腔轻度移位;重度,左心房明显受压和(或)心脏向左侧胸腔明显移位。

在研究过程中,由于注重对右心室血流量的观察,忽略了如左心房﹑左心室的血流量的变化,从CT显示的信息可见,除了右心室受压出现形态变化外,左心房也有形态变化,甚至左心室也有轻度的形态改变,另外食管的位置也发生了移位。对于这部分病例是否存在左心房﹑左心室流出道血流速度加快﹑进食梗阻等临床症状,将在下一步的研究中给予证实。另外,胸片一般均是站立位拍摄,而CT是卧位检查,因此胸廓的形态也发生一定的变化,其前后径与左右径的比值也有变化,因此,胸部CT的比值与胸片的比值的一致性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1] 张二箭,田福利,张宾,等.直背综合征研究近况.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5,13(13):1511-1513.

[2] 冯晓源.现代医学影像学.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1518.

[3] 杨东奎,郑雷.直背综合征的临床及X线诊断价值.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8,4(24):634.

[4] Rawlings MS.The “Straight back” syndrome. A new course of pseudohear.Am J Cardiol,1960,5:333-336.

[5] 李继华.直背综合征误诊16例分析.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14):3483-3484.

猜你喜欢
胸廓曲度右心室
无创影像学方法评估结缔组织病相关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心室功能的研究进展
“呼吸肌的运动和胸廓的变化与呼吸的关系”模型制作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的临床特点及超声心动图表现
“人体的呼吸”一课教学设计
找回消失的“颈椎曲度”
青壮年X线颈椎生理曲度改变对诊断颈椎不稳的价值分析
快速阅读理解专练
超声对胸部放疗患者右心室收缩功能的评估
颈椎不宜太直
试论双簧管演奏中的呼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