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慧 姜飞月
摘 要 国家教育部新制定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规定,小学科学课程起始年级调整为一年级,由“启蒙课程”改为“基础课程”,并在培养目标和教学内容上做了新的规定。依据新课标理念、结合自身实践,本文认为要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和效果,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做出改变:在教材应用上,应做到不唯教材,灵活变通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上,注重有效提问,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同时合理把控课堂节奏,做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在教师培养上,注重专业教学素养和专业化水平的提高;在科学课学科地位上,需要各方共同协作,加强对科学科目的重视。
关键词 新课标 小学 科学素养 科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8.02.065
Abstract The new “National Science Education Standards” constituted by the Ministry of National Education stipulates that the initial grade of primary science curricula should be adjusted to the first grade and from "Enlightenment Curriculum" to "Basic Curriculum", and have some new regulations on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and teaching content. According to the concept of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combined with own practice, it needs to make a change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science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s: In the applica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s, not only believe the teaching materials but also flexible the teaching content; In the class teaching manage, focus on the effective question, at the same time control the classroom rhythm reasonably, to let students be the subject position of the class; In teacher training, pay attention to the improvement of specialization and professional teaching quality; In the subject status of the science, the parties need to work together to strengthen the importance of the science class.
Keywords new curriculum standard; primary school; science literacy; science teaching
2017年2月,教育部印发了新一轮《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新一轮课标规定,小学科学课程起始年级调整为一年级,且一、二年级每周不少于1课时。新版的课程标准将科学课的性质由“启蒙课程”改为“基础课程”;在课程目标上,除了原有的科学知识、科学探究、科学态度外,新增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要求学生了解技术是改变世界、推动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工具,了解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生活条件及社会变迁的影响,在科学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中考虑伦理道德的价值取向,体会热爱自然、热爱生命、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在教学内容方面,新增了“技术与工程领域”的相关内容,要求学生学会操作简单的技术工具,养成动手解决问题的习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倡导探究式学习。[1]本文基于新课程标准,就如何开展后小学科学课程教学进行了探讨。
1不唯教材,灵活变通教学内容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和看法,教学要把儿童现有的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2]“以人为本”的学生观认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教材一经出版,虽然不断地改版更新,但仍然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和对知识的需求。以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为例,教材内容不多,一节课篇幅仅两三页,仅仅依靠教材展示的一两页知识进行教学显然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教材对教师来讲只能是依据,而里面的内容则需要深挖和擴充。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前做好充足的准备,不仅要根据教材进行备课,还要了解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知识掌握水平、学习兴趣等,对教材内容进行深挖和扩充。比如五年级上册“太阳钟”这一节课,教材显示内容只有三页,展示了不同时期日晷的图片、日晷相关小实验、日晷的发展之路三块内容。仅就教材来看,可讲的内容很少,讲解的重点是如何制造一个日晷并能够用日晷粗略计时。而制造出日晷后如何放置和使用,在教材中并没有做更多的讲解,这时就需要教师自己进行扩充,比如书上显示的几幅日晷图片摆放的方式相同吗?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放置方式?这样的提问不仅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还能够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日晷放置方式,从而进行探究,培养自主探究能力。
在小学科学课程教学中,有很多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现象,教师在讲授好教材内容的前提下,可以尝试开发校内课程资源,进一步充实科学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更真实地感受到科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比如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小学的实践园和谐苑,是所属学校自己拥有的一片动物植物共同成长的“后花园”。在这里,学生可以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特色资源,开发出适合学生的有趣课程。
2做好课堂教学工作,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1 认真对待提问,增强课堂教学有效性
第一,認真对待学生的提问,提前做好准备。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求知欲、表现欲强,且处于大脑快速发育阶段,思维活跃,对科学知识充满着渴求,对科学现象有着无尽的疑问和困惑,看问题时常常会由一个点引发出一条线,因此会在科学课上提出大量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会打破教师的教学预设,造成课堂中的突发事件,影响教学进度。作为新教师,可能对学生各式各样的问题招架不住,逐一回答会耽误教学进度,视而不见则伤害学生的好奇心。这些情况表明,教师在进行教学前要了解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对学生可能提出的疑问和困惑整理出大致框架,必要时可对学生做相关前概念调查。教师课前了解学生的问题,不仅有利于教师的备课,而且有利于教师更好地把控课堂。
第二,教师要精心设计提问。科学课旨在启发学生科学思考,让学生学会通过多种方法寻找证据,运用创造性思维和逻辑思维解决问题。因此,教师不仅要在实验中对学生进行指导,在科学知识的讲解上也要启发学生思考。要达到这一教学目标,仅靠教师简单的课堂讲授是远远不够的,因为那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无异,更与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的理念背道而驰。新课标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精心设计提问,有技巧地提问,从而充分引发学生思考。首先,教师提出的问题应围绕教学目标,具有明确的目的性。课堂教学中教师不能盲目地提问,盲目提问不但不会促进学生的理解与思考,反而会带给学生新的困惑。[3]其次,问题应表达清晰、明确,与学生的语言发展阶段一致。小学生处于语言发展的初级阶段,教师的提问要符合小学生发展特点,在他们可理解的范围内进行提问,表达要清晰、明确。最后,提问要引发学生深刻思考,在问题中让学生自己开动脑筋。在教学中,类似“对不对”、“是不是”之类的问题,不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属于无效提问。
2.2 合理把控课堂,真正做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
课堂是教师传播知识的平台,学生通过课堂进行知识的接收和学习。新课标立足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重视实验教学,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引导学生做好每一个实验,主张把课堂还给学生,最大限度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全面地提高学生素质。事实上,很多教育工作者都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进行实验,但总是会出现诸多问题。比如在进行苏教版五年级《昼夜交替》的教学时,教师为学生准备了手电筒、地球仪等器材,让学生模拟昼夜交替的过程,但学生在拿到实验器材后,可能会一味沉浸在对实验器材的好奇上,却忽略了教师要求其进行自主探究实验的目的,这时,就需要教师发挥课堂的主导作用,及时提醒课堂探究的任务,把控课堂程序,加强实践探究过程的指导,引导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在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前,教师一定要明确探究任务,让学生带着问题和任务去自主研究,在实验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 重视专业教学素养建设,提高教师自身专业化水平
相较于其他课程,科学课对从小激发和保护孩子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能力具有更重要的意义。教师的专业教学素养和专业化程度不仅直接影响教学水平,更影响到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因此,这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培养一批具有科学素养、科学教学能力的教师。从教师自身角度来说,需要教师加强自身专业教学素养,提高专业化水平。
首先,要向老教师学习,加强自身与同伴间的互助。对新教师来说,刚进入校园,实际接触课堂较少,在对课堂把控上有很多欠缺,容易造成课堂教学散漫无序。科学课不同于其他课程,不仅需要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而且要锻炼学生动手做的实践能力。小学生能够在课堂上有观察和实验的机会让他们感到激动开心,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却可能出现课堂纪律散漫自由的现象。因此,需要教师提高课堂把控能力。为提高教师课堂把控能力,新教师可以借助师徒互帮互助制度,请老教师帮带自己,多向老教师请教,观摩老师的课堂教学等。这对于新教师的成长很有助益。对于老教师来说,不仅要给予新教师学习和成长的机会,还应积极参与专业科目的教培活动和磨课,加强教师间的研讨和交流,进行磨课训练,提高教学专业化水平。
其次,提高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利用能力。信息技术利用能力是教师现代教育教学能力的体现,是促进科学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由于科学课自身内容的多样性,需要展示给学生的内容涉及物质生活领域、生命科学领域、地球与宇宙科学领域、技术与工程领域等方面。这些知识的传授仅靠教师手中的教材和教参是远远不够的,而借助信息技术来搜集资料,展示教学内容,不仅能够让学生直观清晰地感受到知识,还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比如在苏教版五年级《看月亮》这一节中,运用足球来模拟月亮,黑板模拟太阳光,学生坐的位置模拟地球,在模拟实验结束后学生们可能依旧对太空中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的运动不太熟悉。如果能够搜集到三维形式的解说,学生便能够更直观清晰地了解到太空中太阳、地球、月球的地理位置和运动方式。
最后,加强教学反思和总结。教师个人应增强自身的专业意识,在教学中加强学习、自我反思和总结,提高教学水平。一个好的老师总是在不断学习和反思中成长的,通过不断的知识积累和反思,才能在教授同一节课时有不同的发现,从而不断更新教学方法。
4各方协作,共同做好小学科学教学
小学科学虽已列入基础课程,但由于不是考试课,往往会遭到一些忽视。而在国际上,各国对科学课的重视程度一直很高。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院就提出了具有影响力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和“2061计划”,影响了整个国家对科学的政策。我国将科学课设置为“基础课程”也体现了国家对科学课程的高度重视,但仅从国家层面重视是不够的。在科学课教学中,还需要家庭和学校携手,共同做好小学科学教学工作。
家庭氛围是影响孩子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小学科学课地位的提高代表了国家和教育部门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视,但做好科学教学不能仅仅依靠教师课堂教学,家庭也要积极营造科学氛围,形成与孩子共同探究的意识,在生活中找到动手体验的机会,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感受科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比如在学习简单电路这一节课,学生每人的材料袋里都有一份制作简单电路的装置,而对于小学五年级学生来讲,如何组装灯座让小灯泡亮起来是有难度的,这就需要家长与孩子一起动手实践操作,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就感,还能促进家庭和谐。
学校教育是基础教育中最主要的形式。小学生一周时间基本都在学校度过,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也将面临升学压力。在升学中,语数英成绩依旧是初中择校参考的关键。为了考出好成绩,很多学校的科学课一周两课时,从数量上看不少,但由于地位仍属副科,依旧会受到忽视,而且很多偏远地区根本就不开设科学课程。因此,各学校应积极落实小学科学新课标,响应国家号召,真正重视科学教学,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
小学科学课程的改革体现了国家和教育部门对于科学教育的重视。从小学一年级开始的科学课程教学将更加侧重于发展能力、培养价值观以及塑造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不仅对教师的要求提高了,对学校和家庭的要求也提高了,如何真正做到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探究的能力,依旧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1-3.
[2] 傅建明.教育学基础[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85-102.
[3] 郑晓莹,卢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优质提问的特征分析——以《斜面》一节教学为例[J].当代教育科学,2015(4):56-58.